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推优质校建设

2018-01-21 09:25梁强
中国集体经济 2018年35期
关键词:结构性供给院校

梁强

摘要:在优质校建设过程中,现阶段许多问题需解决,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数量过剩,质量不足,不能有效满足社会需求,导致供给侧和需求侧供需错位,结构性矛盾突出,需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培养执着进取的“工匠精神”为己任,做好适应市场机制的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最好的选择。

关键词:优质校建设;供给侧结构改革

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提出,截至2018年年底,要建设200所左右的“优质高职院校”,这是继示范校、骨干校之后又一大工程。优质校建设重要目标之一是供给与需求的平衡,高职院校承担着为社会供给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所需服务的重任。但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数量过剩,质量不足,不能有效满足社会需求,导致供给侧和需求侧供需错位,结构性矛盾突出,需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原因是职业教育供给失衡。因此,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的同时,尤其需要关注需求端,做好深化供给侧改革这篇大文章。

一、我国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现状

姜大源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几个重大问题辨析》一文中指出了职业教育在结构性方面存在的三种问题。一是教育结构问题;二是人才结构问题;三是管理结构问题。针对职业教育存在的三种结构性问题,姜大源先生提出了期待国家层面教育体制机制的三方面突破。一是关于教育机构的结构性改革:建立“教育(性)企业”制度;二是关于教育资历的教育性改革:建立“国家资格框架”制度;三是关于教育管理的结构性改革:建立“国家职业教育总局”机构。

二、附庸于学校的结构性改革,无法适应市场型经济发展需要

关于“教育(性)企业”和制度,早已有前车之鉴。在技工教育领域不但不是新概念,并且不是新形式。改革开放前的技工院校,几乎全部有自己的“教育(性)企业”,实施的是工学一体的教育结构形式,并且企业有自己的定型产品。比如: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前身天津劳动局技工学校),曾经的“教育(性)企业”是“天津市第五机床厂”,产品是“6163中大型车床”和“气体流量计”;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山东劳动技师学院),曾经的“教育(性)企业”是“济南机床六厂”, 产品是“工具磨床”;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烟台市技师学院),曾经的“教育(性)企业”是“烟台齿轮箱厂”,生产的机动车齿轮箱曾经行销海外,一度成为烟台市创汇大户等等,不胜枚举。技工教育的“教育(性)企业”制度,对于培养适应企业岗位需求的技能型人才,的确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并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培养理念和策略。这种理念和策略的深刻影响,甚至波及到现在的办学过程。2017年年初,在中南海召开的国务院座谈会上,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孟庆国,面对总理的提问,讲到“职业教育应该为中国产业工人托起一条“底线”。以“玉兔”为代表,我们现在高端做上去了,可是在另一头,低端却很低,现在要把这个底托起来,靠谁?靠普通劳动者,靠职业教育。为什么曾经一度辉煌的技工教育“教育(性)企业”,在改革开放以后,却纷纷繁星陨落,成为没落黄花了呢?与教育体制机制发生变化不无关系。但核心问题是附庸于学校的“教育(性)企业”的体制病,无法适应改革开放以后的市场型经济。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冗员的惰性、技术更新的惰性,最终使企业败下阵来,遭到市场的淘汰。这一过程中,给国家资产也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

三、适应市场机制的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最好的选择

技工教育先兴后衰的发展历史,足以给现在的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借鉴。企业有企业生存发展的规律,保有竞争机制,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让企业依偎在体制的臂膀中,给企业背上体制的包袱。好像体制与企业可以各得其所,获得一时之快。但是,违背市场机制的做法,最终只能事與愿违,遭到市场的摒弃。因此,尊重市场规律,按照市场规律办事是最好的选择。德国是资本主义体制充分市场化的国家,同时也是职业教育非常成功的国家。他们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尊重企业自身规律。他们的职业院校从企业需求的岗位出发,按照行业的要求办学和提供教育服务。而不是按照体制的要求,按照教育的发展,搞一个“教育(性)企业”制度。这其中的发展理念和做法,值得深思。

四、职业教育要以培养执着进取的“工匠精神”为己任

目前,国家从转变政府职能,“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清障的思路出发,大举清理各类资格认证,着手建立“国家资格框架”最终纳入这一框架的职业资格,一定是具有纲领性、引领性和监管必须的职业资格。而职业教育则需要面向行业企业,面对社会的人力资源需求。这种需求不是“国家资格框架”所能涵盖的,也不是“国家资格框架”所应涵盖的。因此,职业教育办学,在“国家资格框架”的指导下,必须紧密跟踪当地行业企业的发展变化,适应当地行业企业工艺技术进步的要求,才能“接地气”,才能有所作为。从另一个角度分析,目前国内制造业的现状是:有的企业需要跨越3.0进入工业4.0时代,但大量的企业还处于3.0甚至2.0时代,而这些企业正在大量承载着社会就业。因此,职业教育必须实事求是,以培养企业所需的职业能力,培养执着进取的“工匠精神”为己任,促进实现高就业。除此,没有其他更为迫切和实际的。

教育的升级,不仅需要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来培养因应用技术发展且创新技术发展的研究型、学术性人才,也需要中职、高职院校培养应用技术成果且转换技术成果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即产业升级需要培养“立地”人才的教育。没有“立地”,何以“顶天”,一旦“立地型”的职业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出无以替代的作用,职业教育必将成为另一类型的“顶天”教育。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在于突破当前教育体制的教育体制创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具有中国特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职业教育新体制。只有这样,职业教育才能充满活力。要实现这一目标,职业教育首先要突破至酷,面向行业和企业开放。

参考文献:

[1]黄斌.领导力提升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关键[J].职教论坛,2017(41).

[2]阙明坤.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应精准发力[N].人民政协报,2017-04-26.

(作者单位:德州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结构性供给院校
我国宏观杠杆率的结构性特征
资产结构性盈利能力分析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结构性理财和结构性存款有哪些联系及区别?
结构性存款变局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