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相霖
摘 要:长久以来莫兰迪一直被看作20世纪一位形而上画派的画家,对他作品的关注更多是其表现出现代性因素的一面,而往往忽视了他画面中对传统因素的传承。在20世纪初那个反传统的时代洪流里,莫兰迪其实是一位不盲目割裂与传统的关系,远离一切轻浮与造作,并借鉴吸收了传统艺术中对自己有利的因素,走出自己独特艺术风格道路的画家。通过对莫兰迪绘画中的古典元素加以分析,为欣赏他的艺术提供一个不一样的角度。
关键词:莫兰迪;古典意蕴
众所周知乔治·莫兰迪(Giorgio Morandi,1890-1964)是20世纪一位与众不同的静物画大师,他那简约不简单的瓶子,和谐而神秘的色彩已成为他艺术的独特符号。不同于其他画家,莫兰迪一生的绘画风格没有大的起伏变动,基本保持着和谐静谧的画面。但由于他那充满“形而上”色彩的艺术追求,艺术史中常把他和形而上画派放到一起,在风起云涌的20世纪初的画坛上被打上新潮艺术家的印记。但其实莫兰迪早期立足意大利传统绘画,研究文艺复兴早期画家乔托等人的画作,后来着迷于塞尚的艺术追求,其间虽然与当时意大利前卫艺术有所接触,但也只是浅尝辄止。在他那些瓶瓶罐罐的作品中其实暗含这一股古典意蕴。
如果对莫兰迪的艺术有所了解,我们可以知道对于画面本身的空间、光线、色彩、形式的探索是莫兰迪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即对于艺术本身的“形而上”追求。而莫兰迪的画面中其实还有一个方面的特征,这个特征是当我们接触他的作品时最先感受到,却又往往被忽视的一个特征,那就是对于古典传统的继承。
一、在前卫艺术与保守主义之间确立自我
进入20世纪,当艺术家们都争相打破传统表现方式的时候,莫兰迪却一直与传统保持着对话,但这种对话的方式并非是对于过去传统艺术的胆小保留,而是在一个新的历史环境下,对于过去馈赠的合理利用。莫兰迪成长在波伦亚这个有着悠久古典艺术传统的城市,虽然早期莫兰迪曾经关注过意大利的前卫艺术,但在他的内心始终对传统怀着一种崇高的情怀。因而像塞尚、莫奈、修拉这些那个时代的大师一样,莫兰迪也逐渐在尊重传统和创新之间找到了自己的艺术道路,1920年之后逐渐形成了比较稳定的艺术风格。或许是受形而上画派好友卡拉的影响,莫兰迪选择了静物作为他艺术主要的描绘对象。静物画是很谦卑和个人化的绘画形式,不具有社会性、公共性和史诗性的特点,同时与政治性也牵扯不上。对于艺术的态度,莫兰迪始终是真诚而单纯的,只对艺术本身的追求报以虔诚之心而并不想在艺术中寻找宗教社会公理或者国家荣耀之事,这些都外在于观看本身,会让艺术陷入被遮蔽的状态。艺术并非去服务其他目的,而应该在于艺术工作本身。因此莫兰迪用静物去表达他的艺术追求,用色调、光源与布景表达他对传统的尊敬。
二、作品中的古典意蕴
考察一件作品的古典属性,不外乎从色彩、构图、用光等方面入手。走进莫兰迪的艺术世界,首先吸引住我们的就是他作品的色调。莫兰迪的画面几乎很少出现鲜亮的颜色,土黄、米白、灰蓝色、橙灰色是他的常用色。但他的用色其实都非常的考究,在灰色系列里寻求丰富的变化,因而使画面形成一种雅致的高级灰色调。这些单看起来毫无神气的颜色,经他巧妙经营,不但不显脏闷,反而焕发生气,显得画面高雅精致,脱尽火气,造成视觉上宁谧湿润的效果,如同是莫兰迪内心世界的色相,透露出画家温文尔雅的修养和恬淡超逸的品格。我们观赏起来,不仅觉得赏心悦目,而且会有超尘拔俗的感觉。当我们拿莫兰迪的作品与早期文艺复兴大师乔托、马萨乔、弗朗切斯卡等人的作品相比较,就会明显发现莫兰迪艺术与传统之间的联系。尤其是乔托,莫兰迪作品中的“拙意”和灰暗的色相在乔托的画面中能找到明显的师承关系。莫兰迪静物画中朴实稚拙的形象恰似乔托作品中笨拙可爱的人物,而色彩上的相似则更为明显(图1、图2)。莫兰迪的颜色就像画在石膏打底的墙上,而一些材料也表明莫兰迪确实在追求湿壁画的创作感觉。虽然莫兰迪画面的色彩弱化明度与纯度,但他通过让色调的对比与色彩的明度相联系的方式,使画面依然显得透亮而不至于发闷,并采取渐变与晕染相结合的方法来实现色彩与色阶的复杂变化,以达到色调的含蓄。莫兰迪的画面能带给人那种幽静、宁和、清新的感受,和他对色阶进行的细微调整是分不开的。
在构图上,莫兰迪的静物画作品同古典艺术家一样以永恒、稳定为原则,只不过有人认为他在形式上背离了传统的构图法。莫兰迪将他的瓶瓶罐罐并排摆放,有时像排列队形一样的整齐,有时又均匀地分散开来或密集地聚拢于一起,以此获得另外的一种稳定之感,这一特点在他晚期的作品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加之他静物造型上的古拙味道形成的对比关系与笔触交融的效应,产生出一种新奇的视觉效果。通过这些独特的处理,莫兰迪把人们在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瓶子变得不平常,从而产生了新鲜的审美感受。但其实,如果我们能够看看17世纪西班牙画家苏巴郎的一些静物画作品(图3),或许就不会奇怪于莫兰迪这些所谓新奇的静物摆放方式的产生。苏巴郎是一个修士,一生过着隐士的生活,他的艺术主要描绘寂静的僧侣世界。他的静物画和他的僧侣生活一样宁静而朴素,而这几个形容词会让我们敏感地联想到莫兰迪的静物画世界。莫兰迪一生默默专研自己的艺术,也曾因为终生未婚和孤独安静的性格,被称为“僧侣画家”,一位艺术道路上的“苦行僧”。或许,重视传统的莫兰迪,曾经对这位与自己有几分相似内质的古典画家有过格外的关注,由此而对他的艺术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也或亦未知。
莫兰迪在光线﹑空间的选择和观看方式上也都把握了一種完全个人的,然而又是古典的精微尺度。对于静物画的光源问题,莫兰迪同样有着一种古典追求。古典画作多是在室内完成的,他们的静物需要一个固定的光源,一种稳定的单侧照明光线。与室外的散光不同,莫兰迪的画室也有一个稳定的光源。在对待光的态度上,莫兰迪一直倾向于让它默默地发生作用。他喜欢那种微侧的、平面的光源,它们静静地照射在静物上,是那样的安静平稳。对于持续凝视对象的莫兰迪而言,多变、强烈的光线对物体是一种破坏,缺乏了古典气息。
莫兰迪的作品始终贯穿着一种舞台般的浅空间效果:背景用灰色封闭,大部分作品用横线分割成地平线,各种各样的瓶子则在这个舞台上参与演出。这会让我们想起新古典主义画家达维特,“他服从于气氛的效果,强调线条轮廓,并且运用实墙、中间色背景或不透明阴影,来封住画面深度,以强调画中的面。因而他也是在画面前景的后面,沿着狭窄的舞台去组织人物形象的效果[1]”。莫兰迪作品中物体的空间也是依靠物体本身的形状、所处的空间、位置相互叠加而形成的如古典浮雕一样的浅空间,偶尔也用灯光效果的投影来暗示物体的相互空间关系。其实,我们还可以关注一下莫兰迪观看静物的方式,这是非常重要的。他与瓶子的距离似乎一直有一种奇怪的分寸,最稳定和微妙的分寸是他选择了一种不太远但也非近距离凝视的观看。这种距离的均衡使瓶子既不过于遥远而虚无,也不至于过分逼近而产生变形扭曲。“距离产生美”,这在单一焦点和观看中尤为重要。因而他的作品既不会给人强烈刺激也不会让人捉摸不到,它们总处在本该如此的地方。就像他本人的形象,“可以亲近,没有高高在上,但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与别人的关系”。
莫兰迪的一生都是含蓄内敛的,就像他的作品一样。如果说毕加索的作品中有十个画家的风格,那么在莫兰迪的绘画中只有一个大的观念,即是对和谐之美的诠释。他尊重传统却又有着现代性的理念,他采用古典的形式而表现自己对艺术的“形而上”追求,使他的画面既具有古典意蕴又具有深邃的哲学色彩。当20世纪之初的现代艺术纷纷改弦更章抛弃传统之时,莫兰迪用他自己的方式将古典传统保留下来,小心地在现代绘画愈见干涸的水域中航行,默默地注视着现代艺术的发展。在20世纪的最后时光,后现代主义艺术出现“回潮”现象的时候,我们回过头来再看观者莫兰迪的画面,也许他的艺术默默地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吴建青.观看者莫兰迪[J].美与时代,2006,(09):64-65.
作者单位:
辽宁大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