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婵媛,通信作者:李聚林
(1.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4;2.山西省中医院,山西 太原 030012)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属功能性胃肠病,国内患病率为0.82%~5.67%[1],表现为腹痛或腹部不适并伴有排便习惯改变[2],便后腹部症状多有缓解,夜间多无症状,胃肠道无器质性改变。其发病与社会心理、胃肠因素、脑-肠轴异常、内脏高敏感有关[3],有腹泻型、便秘型及混合型[4]。腹泻型表现为腹部不适,大便不成形,偶夹黏液、泡沫,属中医“泄泻”“腹痛”范畴。笔者跟师期间对李聚林老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经验进行总结,以便与同道分享。
中医认为感受外邪、饮食不当、情志不畅、体质虚弱、禀赋不足等均可导致该病发生[5]。《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言:“湿盛则濡泄。”《景岳全书·泄泻》言:“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以怒时夹食,致伤脾胃。”“若饮食不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至合污下降而泻痢作矣。”由此可知,湿邪内盛为本病的关键因素。脾喜燥恶湿,湿邪内蕴,脾胃气机必受困遏,致脾胃升降失常,清气不升反降,从而造成泄泻。湿之所以不为脾所化,反困而遏脾土,也有脾脏本虚的基础,因此脾虚也是本病病机之一。
2.1 补脾祛湿 本病属本虚标实证,有脾虚的基础,湿邪才趁机侵袭机体,致湿邪内盛,气机失调,发为本病。因此李聚林老师从该角度出发,强调脾虚宜补,湿邪宜祛。
补脾时注重实脾与运脾结合运用,常以党参、白术、山药、炙甘草等补脾益气之药以实脾,改善脾脏功能,同时以陈皮、香附、莱菔子、枳壳、茯苓、佛手等行气药疏导脾胃壅滞之气,促进脾胃运化。实脾与运脾的运用要结合患者目前的状态,若患者精神尚可,周身困重,腹部胀满,舌苔白腻居多,则应重运脾,轻实脾;若患者精神不振,气短乏力明显,则应重实脾,轻运脾。不论何种情况都应将两者结合运用,才能使脾胃功能更好的恢复。本病湿邪内蕴日久,最易伤及脾阳,因此李聚林老师习惯佐少量桂枝、干姜等温阳药,不仅补益脾阳,也体现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意。
“无湿不成泻”,祛湿时应诸法并用,给邪出路。临床中李聚林老师将祛湿法总结为健脾化湿、淡渗利湿、芳香化湿、温阳化湿、祛风胜湿等。健脾化湿常用白术、半夏、茯苓等。淡渗利湿注重通利小便,常用车前子、茯苓等。芳香化湿常用藿香、佩兰以醒脾化湿。另外,李聚林老师常用防风、羌活等辛香走窜的风药以祛风胜湿,振奋脾气,助脾气升散,不为湿困。
2.2 疏肝温肾 本病的根本原因为脾虚,补脾法之前已有论述。李聚林老师在临床中常遇到患者除大便不成形外,常伴四肢发凉、腰腹部怕凉、喜食温热等阳虚表现。脾胃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之气、阳源于肾气、肾阳。肾是元气、元阳始发之脏,泄泻日久,脾脏受损必由脾及肾,出现脾肾阳虚的表现。温补肾阳则元阳充足,间接起到补益脾阳之效,因此李聚林老师用药强调温补肾阳,常以吴茱萸、肉豆蔻、补骨脂、肉桂等药佐之。
本病的诱因常与情志有关。IBS患者抑郁发病率为76%,焦虑发病率为10%[6]。肝主谋略,肝气条畅则心情愉悦,肝气太过或不及则容易造成郁怒、急躁、焦虑等不良情绪。若在脾虚的基础上出现肝气不调,则易导致贼木乘土、土虚木乘的病机,更易发生本病。因此李聚林老师用药时,注重调和肝、脾,将柔肝、疏肝与健脾、运脾结合。常应用柴胡、枳壳、白芍、白术、茯苓、山药、党参等药,使肝气条畅,脾土健旺。亦有利于改善情绪,缓解症状。
2.3 调节气机 本病的发生除湿邪外,还与脾胃气机升降失调有关。脾主升清,将饮食水谷之精华输布全身,胃主降浊,将代谢产物下输大肠。若脾胃升降失常,则清气趋下,致飱泄,浊气趋上,生胀。因此从气血津液角度,调理脾胃气机是治疗本病的关键,气行则水行,调节气机亦可推动湿邪代谢,间接祛湿。脾胃为中焦气机枢纽,调理脾胃气机,则要顺其性。《脾胃论》强调脾气宜升,认为脾不升清易致阴火,因此调理脾胃气机重在升发脾气,脾气得升,胃气得降,升降相因,中焦之气才会恢复正常。因此李聚林老师常稍佐升麻、葛根等升发之药。或少量风药如防风、羌活、独活取其升发之性。泄泻患者日久易发展为下陷证,予升发之药,也能治疗其下陷之势。病情重者也应考虑收涩之法,李聚林老师参考朱良春大师的用药思路,大剂量应用石榴皮以奏收涩之效。中焦气机运行正常,也有赖于肝气的推动,因此李聚林老师常合四逆散以条达肝气,间接调理脾胃升降。
患者,女,29岁,2015年11月23日初诊。主诉:间断腹泻伴腹痛半年,加重1个月。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泻伴轻微腹痛,便后痛减,因偶尔发作,未予诊治。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频发腹痛、腹泻,每日4~5次,腹痛明显,伴有腹胀,便后症状缓解。现症:腹胀,腹部不适,纳差,眠可,小便正常,舌淡红苔白,脉沉弦。处方:炒白芍30 g,炒白术12 g,防风10 g,陈皮10 g,补骨脂10 g,肉豆蔻10 g,茯苓30 g,广藿香10 g(后下),车前子30 g(包煎),莱菔子30 g,小茴香20 g,肉桂10 g,5剂。
2015年11月28日二诊,服药后腹痛明显缓解,大便稀,每日3次,小便正常,纳眠可,舌淡红,苔白,脉沉。处方:炒白术12 g,炒白芍18 g,陈皮10 g,防风10 g,补骨脂10 g,肉豆蔻10 g,吴茱萸6 g,五味子10 g,石榴皮60 g,莱菔子30 g,茯苓30 g,广藿香10 g(后下),车前子30 g(包煎),香附10 g,乌药20 g,法半夏9 g,4剂。
2015年12月2日三诊,服药后大便每日2次,质地正常,小便正常,纳眠可,舌淡红苔白脉沉。上方加北柴胡10 g,枳壳10 g,苍术10 g,7剂。随访患者半年,未见再发。
按语:根据患者症状,西医诊断为IBS(腹泻型)。中医辨证属肝脾不调,脾虚湿盛。药用白术、陈皮、莱菔子、白芍健脾行气柔肝,重用白芍缓解腹痛之急;补骨脂、肉豆蔻、小茴香、肉桂温补脾肾阳气;茯苓、车前子淡渗利湿;广藿香芳香化湿;防风祛风胜湿。二诊腹痛好转,大便仍稀,则减缓柔肝之力,加大祛湿行气之功,于上方减白芍用量,加吴茱萸、乌药、香附、五味子、石榴皮温阳行气涩肠,加法半夏燥湿化痰。三诊诸症好转,宜以调和肝脾气机、温阳祛湿为法,巩固治疗,以免复发。上方加北柴胡、枳壳条达肝气取四逆散之意;加苍术健脾燥湿,使肝气调畅,脾土健运,贼木难乘。
本病发病涉及脾、胃、肝、肾等多个脏腑,病理因素涉及气机不调、湿浊内盛、阳气不足等多方面,因此应从多角度辨证施治,抓住主要矛盾,着重从健脾祛湿、温肾助阳、疏通气机3个方面入手以治病求本,使湿浊祛,肝脾气机调和,阳气充足,从根本上治疗本病。
[1]李晓青,常敏,许东,等.中国肠易激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现状分析[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3,22(8):734-739.
[2]DROSSMAN D A.The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and the rome Ⅲ process[J].Gastroenterology,2006,130(5): 1377-1390.
[3]余超,顾勤.肠易激综合征与胃肠激素相关性中西医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4):240-242.
[4]葛均波,徐永健.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99-401.
[5]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234-240.
[6]王军,张宝玉,孔令斌,等.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情绪障碍调查及其发生机制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3):447-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