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钟琪
1.1 适应证 各种原因引起喉梗阻,造成呼吸困难;各种原因引起下呼吸道分泌物阻塞;各种原因引起呼吸衰竭或呼吸停止,需行人工机械呼吸;某些头颈部手术,因口腔插管影响手术操作。
1.2 准备工作 严重呼吸困难者,准备气管插管,若气管切开过程中出现呼吸停止时立即插管,或气管切开前先插管,以免术中出现意外。
器械准备:气管切开包、手套、治疗盘(碘附、乙醇、棉签、2%普鲁卡因、1%丁卡因)、抽吸器、橡皮导尿管、头灯、氧气等。
1.3 操作方法
1.3.1 体位 ①患者取仰卧位,肩下垫高,头向后仰,颈部伸直并保持正中位,使气管向前突出。②不能仰卧位者,取半坐位或坐位,但肩下仍需垫高,头向后仰伸。若头向后仰伸使呼吸困难加重,可将头稍前屈,做切口后再后仰。
1.3.2 消毒 用碘附、乙醇进行常规皮肤消毒,消毒范围直径约20 cm。打开气管切开包。带无菌手套,检查切开包内器械,选择适当大小的气管套管,并将内管取出,套入通管芯,坚持套管系带是否结实。铺无菌巾。
1.3.3 麻醉 2%普鲁卡因加肾上腺素少许,自甲状软骨下缘至胸骨上切迹做颈前正中皮下浸润麻醉,气管两侧也可注射少量麻醉剂。若患者已昏迷或紧急情况下,可不予麻醉。
1.3.4 切口 术者用左手拇指、中指固定喉部,示指按喉结以定中线。自环状软骨下缘至胸骨上切迹做颈前正中切口,切开皮肤,皮下及颈浅筋膜。1.3.5 分离气管 用止血钳自白线处分离两侧胸骨舌骨肌及胸骨甲状肌,并将鸡肉均匀地拉向两侧,暴露气管。甲状腺峡部通常位于第2、第3气管环状前壁,若甲状腺峡部较大,影响手术操作,则沿甲状腺峡部下缘与气管前筋膜之间分离,然后用甲状腺拉钩,将甲状腺峡部向上牵引,即暴露气管。将气管前筋膜稍加分离,气管环即清晰可见。在分离气管过程中应始终保持气管居中,且经常用手指触及气管位置,以免损伤邻近重要组织。1.3.6 确认气管 视诊:分离气管前筋膜后可见到白色的气管环。触诊:手指可触及有弹性的气管环。穿刺:用空针穿刺可抽到气体。
1.3.7 切开气管 切开气管前,向气管内注入1%丁卡因0.5 mL,以防切开气管后出现剧烈咳嗽。用尖刀于第2~3环正中自下向上挑开前壁。注意刀刃不宜插入太深,以免损伤气管后壁即食管壁。
1.3.8 插入套管 气管切开后,立即用气管撑开器或中弯血管钳撑开,插入气管套管,迅速取出通管心,套入内管。暂用手指固定套管。若分泌物较多立即用接有抽吸器的导尿管自套管内抽吸。
1.3.9 切口处理 ①分别检查气管前壁两侧切口缘是否内翻,若内翻应用蚊齿钳向外挑起。②仔细检查伤口有无活动性出血,并予以妥善处理。③固定气管套管,系带打死结。④皮肤切口上端缝合1~2针。⑤正中剪开一块纱布,垫衬于气管套管底版下,以保护切口。
1.3.10 术后注意 患者呼吸情况及有无皮下气肿、气胸、纵膈气肿等,若发生并发症应做相应处理。
2.1 适应证 急需输液、输血,而静脉穿刺有困难;需要长时间输液,估计静脉穿刺不能维持过久;做某些特殊检查,如心导管、中心静脉压测定以及静脉高营养治疗等。
2.2 禁忌证 下腔静脉及下肢静脉栓塞;下肢有感染灶。
2.3 准备工作 器械准备包括静脉切开包、剪刀、刀片、手套、治疗盘(碘附、乙醇、棉签、局部麻醉药、胶布)。
2.4 操作方法 患者仰卧,选好切开部位。临床上,多采用内踝上方的大隐静脉。除踝部大隐静脉以及还可采用其他部位静脉置管。用碘附、乙醇消毒局部皮肤;打开静脉切开包,戴无菌手套;检查包内器械;铺无菌巾。以2%普鲁卡因2 mL做局部浸润麻醉,在所选择的静脉切开处做横形皮肤切口1.5~2 cm。用小弯钳沿血管方向分离皮下组织,将静脉分离显露1~2 cm。用小弯钳在静脉下面引两根丝线,并将静脉远端丝线结扎静脉,而近端丝线暂不结扎。牵引提起远端结扎线,用小剪刀在结扎线上方将静脉剪一小斜口。将已接好注射器(内有0.9%氯化钠注射液)、排静空气的塑料管或平针头插入静脉切口,回抽见血后,在缓慢注入少量0.9%氯化钠注射液,然后结扎静脉近端丝线,并固定在插入的塑料管或针头上。观察输液是否通畅,局部有无肿胀及血管有无穿破等现象,如有漏液,应加线结扎。切口用丝线缝合,并将缝合线固定在插入的塑料管上,防止拉脱。覆盖无菌纱布,胶布固定,必要时用绷带及夹板固定肢体。
2.5 注意事项 皮肤切口不宜过深,以免切断血管;剪开静脉时斜面应向近心端,<45°,剪开1/2管壁;插入的塑料管口应剪成斜面,但不能过于锐利,以免刺破静脉;静脉切开一般保留3~5 d,硅胶管可保留10 d,时间太长易发生静脉炎或形成血栓。
3.1 适应证 浅表脓肿已有明显波动;深部脓肿经穿刺证实有脓液;口底蜂窝织炎、手部感染及其他特殊部位的脓肿,应于脓液尚未聚集成明显脓肿前施行手术。
3.2 禁忌证 结核性冷脓肿无混合性感染。
3.3 准备工作 洗净局部皮肤,需要时应剃除毛发。
器械准备:脓肿切开引流包、手套、治疗盘(碘附、乙醇、棉签、局部麻醉药等)。
3.4 操作方法 局部皮肤常规消毒、戴手套、铺无菌巾。
3.4.1 浅表脓肿切开引流 用1%普鲁卡因沿切口做局部麻醉;用尖刀刺入脓腔中央,向两端延长切口,如脓肿不大,切口最好达脓腔边缘;切开脓腔后,以手指深入其中,如有间隔组织,可轻轻地将其分开,使成单一的空腔,以利排脓。如脓腔不大,可在脓肿两侧切口做对口引流;较送填入湿盐水纱布或碘仿纱布,或凡士林纱布,并用干纱布或棉垫包扎。
3.4.2 深部脓肿切开引流 选用适当的有效麻醉;切开之前先用针穿刺抽吸,找到脓腔后,将针头留在原处,作为切开引流的标志;先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然后顺针头的方向,用止血钳钝性分开肌层;到达脓腔后,将其充分打开,并以手指伸入脓腔内检查;手术后置入干纱布条,一端留在外面,或置入有侧孔的橡皮引流管;若脓肿切开后,腔内有多量出血时,可用干纱布按顺序紧紧地填塞整个脓腔,以压迫止血,术后2 d,用0.9%氯化钠主色衣浸润全部填塞之敷料后,轻轻取出,改换烟卷或凡士林纱布引流;术后做好手术记录,特别应注明引流物的数量。
(摘自: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医学临床“三基”训练·一级医院全科医学分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