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勇
(河南省周口市扶沟县农牧局,河南 周口 461300)
周口市是河南省大豆主产区,该地区生产的大豆品质优良,产量高。这些年,随着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周口市大豆种植产业进一步发展,大豆种植面积呈现升高趋势。但在长时间种植过程中,农民群众采用经验式种植模式,大豆病虫害呈现高发趋势,导致生产出来的大豆种子,品质较差,出苗率较低,严重影响到大豆产业健康发展。
该病害的病菌以卵孢子形式在病残体或种子表面越冬,种子表皮附着卵孢子是该种疾病初次侵染的主要原因。播种之后,卵孢子会随着种子萌发而萌发,产生游动的孢子,从大豆主胚轴侵入,进入生长点,造成系统性侵害。发病植株成为再次侵染的主要传染源。
当幼苗生长出第一对真叶之后在叶脉两侧会出现褪绿色斑块,并沿着主脉和侧脉扩展,导致整个叶片呈现全褪绿颜色,有时会导致整个叶片发黄。多雨天气或田间湿度较大时,在叶子背面的病斑表面产生灰白色的霉菌层。成年植株感染该种病原后,会在叶子表面生长出圆形或不规则形的边缘不清晰的黄绿色斑点,随后逐渐变成黄褐色,在叶子背面也会产生白色霉菌层。小的病斑汇聚成一个大的斑块后,患病叶子干枯。受害大豆籽粒发白无光泽,表面附着有一层黄白色的霉菌层。
要结合本地区疾病流行特点,选择高抗品种。同时还要结合病菌特性,制定合理的轮作制度,实行三年以上的轮作,减少初次侵染危害。在播种之前,要精选大豆种子,将带病种子及时去除,播种之前使用药剂拌种,可以使用种子用量0.3%的乙磷铝或35%的甲霜灵粉剂进行药剂拌种。大豆出苗之后,要加强田间管理,松土除草时要及时拔除系统侵染的病害苗,减少田间侵染源,合理密植,控制氮肥施入量,增施磷肥钾肥。发病初期可以选择使用40%百菌清悬浮剂6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防治,兼治霜霉病。
大豆花叶病毒病发生,除了与种子带毒有关之外,还与直接传毒昆虫的数量有关。高温干旱条件下,有利于蚜虫在田间活动。一般在蚜虫出现高峰期的半个月后,大豆田间就会陆续发病。大豆品种对花叶病的抵抗性有明显差异性,易感品种不仅植株容易受到危害,发病率高,而且还会影响到大豆产量和品质。
大豆花叶病毒病症状,发病初期植株叶片外观基本正常,仅仅表现为叶脉颜色变深,田间危害严重后,大豆叶子卷缩向下弯曲,叶子浓绿,叶片增厚,呈现起伏的波浪状,有的叶子变窄,呈现柳叶状。带病种子播种出苗之后,叶子外观呈现花叶斑驳,老叶症状不明显,生长到后期,患病植株出现老叶黄化和叶面变黄现象。易感品种感染该种病毒后,会导致叶子表面花叶斑驳,叶肉隆起,触摸有凹凸感,叶片严重萎缩,植株生长发育不良矮化,开花结荚率下降。感染病毒的大豆所生产出来的大豆种子种皮着色,脐色为黑色的则出现黑斑,脐色为黄白色的则出现浅褐色斑,种皮为黑色而脐为白色的则呈现白色斑。
大面积推广抗病毒品种,并对现有品种进行改良。同时要构建无毒大豆种子田,种子田要求距离100 m以内不存在病毒寄主作物。种子田苗期出现病株后要及时拔除,后期收获过程中发现少数病株也要去除,收获的种子要求带毒率低于1%。田间发病率高生产出来的种子带毒率就高,种植田第二年不应继续种植大豆。要重点做好田间蚜虫防治工作,蚜虫发生初期,选择使用10%毗虫啉1500倍液,或5%啶虫脒乳油1500倍液,兑水喷雾。
病菌以菌丝体形式在种子表面和病残体中越冬,带菌的种子萌发之后菌丝能够直接侵染叶子。连续阴雨湿度较大,子叶病斑上会产生分生孢子,借助气流传播,对其他植株进行再次侵染。成年植株被侵染之后,可以进行多次反复侵染。大豆结痂之后,病菌侵染豆荚使大豆种子带病。大豆灰斑病的发生和温度条件、湿度条件、品种抗性和致病菌数量有着密切关系,田间湿度较大、温度适宜会导致该种病害加重发生。
大豆种子出苗之后,会在幼苗叶子上出现半圆形或圆形的深褐色下陷病斑。湿度较小,气温较高,病斑会停止生长。当田间湿度较大、温度适宜时,病斑可继续蔓延生长,导致整株幼苗枯死。成年植株感染该种疾病后,会在叶子上产生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病斑,边缘呈现褐色,中间呈现灰褐色;田间湿度较大时在背面可以产生灰色的霉菌层。种子患病后,会在种子表面产生圆形的、中间灰褐色边缘深褐色的病斑。
在播种之前可以人工选种将带病种子去除,然后选择使用种子用量0.3%的福美双可湿性粉剂进行药剂拌种。积极推广高抗品种,并做好田间管理工作,制定科学的轮作制度。大豆收获之后要及时翻耕整地,减少越冬菌源量,同时要和小麦、玉米、棉花、薯类等作物进行科学轮作。发病初期可以选择使用70%甲基托布津和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在叶片发病初期和结荚期各喷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