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高林
(云南省屏边县农科局科技开发站,云南 屏边 661200)
到2018年6月止,全县砂仁种植面积达4120 hm2,投产面积1222.4 hm2,2017年砂仁产量150吨,产值达6500万元,涉及4镇3乡43个村委会5259户农户。近年来,砂仁种植面积得到快速发展,由2010年370 hm2上升到2018年4120 hm2,年均增速11.4%,2016-2018年间增速最快达57.9%。主要分布在白河镇、玉屏镇、湾塘乡、白云乡4个乡镇,新现镇、和平镇中低海拔地区也有零星种植,种植区域从白河镇热水村委会200 m至湾塘乡牛碑村委会1450 m海拔范围内均有分布。
全县现有砂仁初加工企业2家,年加工量200吨左右,主要以烘干为主。在国家农机补贴政策的推动下,砂仁烘干机械更新速度加快,改变了传统用煤炭烘烤带来的含硫量超标和加工能力弱的现状,整体上提升了砂仁加工水平和加工量。
全县砂仁除了农户在本地销售鲜果外,加工企业干品远销山东、四川、湖南等省份。2017年砂仁鲜货收购价格在60-70元,干品商贩收购价格为每公斤350-400元,价格达到历史最高点,部分农户靠种植砂仁实现脱贫致富。如湾塘乡侯保贵种植砂仁6亩,2017年砂仁有14万元收入,每亩效益达2.3万元,砂仁产业已逐渐发展成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新途径。
近年来,政府虽然在砂仁产业发展方面给予了一定扶持,但整体上仍然存在财政投入不足、企业融资困难、产业发展资金使用分散等问题,在产品市场、资本市场、人才市场等方面尚未形成有利于产业发展的运行机制。
县内无专业生物药材相关技术指导服务队伍和研发机构,针对砂仁科学种植推广、质量标准、产品研发等方面开展的各项研究较少,获得国家、省级专项资助少,难以为砂仁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县境内砂仁种植仍然是传统种植模式,处于野生半野生状态,缺乏科学、规范的栽培管理,砂仁种植完全依赖“人种天养”。
一直以来,广大农户砂仁种植后基本不进行人工管理,随着种植年限增长,老、弱、病、残逐渐增多,主要表现为叶片变小,地上匍匐茎变细,花少果小,植株群体长势弱,抵抗能力降低,产量不高,砂仁品质性状和药效稳定性得不到保证。
由于缺乏市场导向服务和技术指导,种植规范化和规模化程度低,砂仁产业上并未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加工企业货源主要来自向农户收购鲜砂仁,烘干后再出售,没有自己的基地和品牌,导致屏边县砂仁产业做不大、做不强。
由于地方财力匮乏,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少,投入比例较少,研发投入工作难以开展,砂仁产业只能自由式发展,导致产品附加值不高。
屏边县是云南省认定的50个“云药之乡”之一。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砂仁产业发展必要性,成立砂仁工作领导小组,在发展思路、总体目标、合理规划、政策措施、队伍建设等方面形成共识,建立和完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通过政府引导、扶持、监管、协调和服务,为砂仁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1]。
加强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的合作联系,引进专家技术人才,开展砂仁在仿原生境种植、提纯复壮、良种选育、产品研发、市场开拓等关键技术研究,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运行机制。
一是成立技术服务队伍,在砂仁生长不同时期,深入田间地头举办不同形式种植管理技术培训,提高种植管理水平。二是人为创造砂仁良好生长环境。根据砂仁生长年限,结合种植地块树类荫蔽度情况,人为补种一些荫蔽树类或花草类植物,满足砂仁生长所需。三是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单产。在砂仁进入开花结果期时,按照每喷雾器200-300 g白糖溶液比例进行喷施,吸引昆虫授粉,也可采取人工驯养蜜蜂和人工授粉等技术措施,提高坐果率,从而提高单产和效益。四是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对危害性较大的病害如叶枯病,在发病初期可采取化学农药及时进行叶面喷施防治。
加大砂仁育苗繁殖力度,建立良种繁育基地,特别是对引进试验示范或选育品种表现较好的品种,要搞好苗圃基地建设,为大面积推广应用奠定基础[2]。
立足资源优势,以产业化建设、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为主攻方向,以建设优质原料基地为重点,在产业布局上将以专业化生产为主,大力推进专业村、专业乡镇建设,建立低海拔、中高海拔砂仁最适宜和次适宜区。
积极向上争取资金项目,加大培育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开展系列产品深加工或科研项目,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延伸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