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跃奎
(贵州省荔波县水产站,贵州 荔波 558400)
夏季是一年当中气温、水温出现最高的季节,昼夜温差特别大,池塘水体上下水温温差分层极明显,水质变化剧烈,特别在持续高温的月份,养殖鱼类受养殖环境变化的影响,应激反应加剧,抵病力极为低下,此时,养殖鱼类极易感染鱼病[1]。水产养殖中的鱼病防治重在预防,总结以下几个方面仅供参考。
清塘消毒是水产养殖中最重要一个环节,清塘消毒彻不彻底直接关系到当年养殖过程中病害发生的多少,影响年终的产量。所以,在准备投苗养殖前一定要严格做好、做足清塘消毒工作。清塘消毒的方法有很多种,下面介绍两种最常见的方法。
将池水基本排干(大约留池水20 cm左右),每亩用生石灰(200-250斤)化浆后,全池泼洒,进行消毒(最好是用牛耙均匀耙过1-2道,让石灰与池塘底泥尽量混合在一起),以杀灭病原体并改良底质。淤泥较多时,可适当增加生石灰用量,以取得较好效果[2]。
有条件的池塘,可在冬季将池塘水放掉,让池塘经整个冬季的冰冻、风吹、曝晒,使有机质分解,并杀灭部分致病生物,降低危害性。淤泥较多的池塘一定要进行清淤,这样既可以增加池塘的深度,提高池塘有效的容积,又能改善水质,减少有机质发酵产生氨、硫化氢、甲烷等有害气体,改善池塘生态环境。
池塘清塘消毒好后,一般10天左右要投放鱼种,开始饲养,此时,鱼种的选择和鱼种消毒最为重要。鱼种要选择优良品种、体表光亮、无伤无病的鱼种作为饲养对象。下塘前,要用1 ppm高锰酸钾或者5%的食盐水,药浴鱼体10-20 min再下塘。这样,既能预防细菌性烂鳃、水霉病发生,又能杀灭一些寄生虫,保持健康鱼种下塘[3]。
合理的放养密度,既能可以减少养殖过程中鱼病的发生,又能提高池塘的鱼产量。
表1 鲤、鲫、草、鲢、鳙等混养模式的参考密度
以上表1是面积1亩、水位1 m、产量1000斤的鲤、鲫、草、鲢、鳙等混养模式的参考放养密度。在实际生产中,可视养殖条件,调节养殖密度。
坚持早晚巡塘,观察鱼类活动情况、有无缺氧、鱼类采食情况、有无生病,池水水质变化等。
在饲养的过程中,要保持饲料的新鲜度,不用过期、变质、发霉的饲料,并做到定点、定时、定位投喂。
定期做好鱼预防工作,15-20天用生石灰调节水质一次,每半月杀虫或杀菌一次。
要注意新老池水更换,并保持池水水质、水温和水位,确保鱼类有一个宽敞舒适的生长环境。
发现鱼病要准确诊断,对症下药,即时治疗。如果发现病死鱼要及时捞出埋掉,保持池塘清洁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