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雪
(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儿科,辽宁 沈阳 110035)
哮喘在儿科中较为常见,属与高发性小儿呼吸系统疾病,同时也是典型的气道慢性炎症,临床表现以咳嗽、喘息、胸闷为主,病情发展迅速,近年来其发病率有明显升高的趋势,治疗不当将导致多种吧并发症,严重影响患儿健康成长及正常生活[1]。因其症状稳定性差,辅以基础药物治疗外,主要依靠药物刺激患儿自身免疫系统修复,从而改善临床症状,因此在疗后选择一种有效的护理措施,在巩固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选择健康教育护理干预与常规护理方式进行疗效对比,现分析如下。
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100例哮喘患儿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方式,其中男性25例,女性25例,年龄3~10岁,平均年龄(5.5±1.5)岁;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共50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4~11岁,平均年龄(6.5±1.5)岁;两组患儿均已通过检验,符合小儿哮喘诊断标准,排除严重器官功能损害者,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喘息、胸闷、咳嗽等症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儿签署知情同意书,其性别、年龄、等方面经统计学分析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两组患儿均接受基础药物治疗,缓解期吸入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发作期给予氨茶碱、沙丁胺醇等药物,给予常规生命体征监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接受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1.2.1 健康知识指导:给予患儿与家属相关健康知识宣教,讲解哮喘的病症机制,治疗方式,预防措施及相关注意事项,讲解环境对哮喘疾病程度的影响,提升家属对环境的重视,协助医师共同找出致敏原,指出相关危险因素,如花粉、冷空气等,扭转其对哮喘的错误认知,养成健康的医学观念,继而提升依从性。
1.2.2 健康用药指导:为患儿及家属详细讲解药品的用法、用量、时间、适应证、注意事项等因素,协助患儿用药,如口服类药品不可随意更改药量,用药间隔时间尽量满足要求,静脉滴注类药物,如氨茶碱,不可自行调节输液速度,在执行雾化治疗的过程中,需观察患儿临床反应,确保其呼吸顺畅的情况下进行治疗,避免发生窒息等情况。
1.2.3 健康生活指导:指导患儿饮食情况,根据医嘱定制合理的套餐内容,禁止食用具有诱导哮喘的食物,以禁止摄入高油脂、刺激性强的食物,保证其营养均衡,同时指导其多休息,储备精力,与家属共同引导患儿加强体育锻炼,改善呼吸功能。出院前所有患儿需接受出院指导,指导患儿从饮食、作息、运动、等反面实现自我保护,以避免并发症发生。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分为显效、有效、无效等指标。其中显效:患儿临床症状消失,体温正常,无咳嗽。有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体温正常,存在少量咳嗽。无效:所有症状无明显改善,或进一步恶化。不良反应指标分为咳痰、发热、头晕等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描述采用 (±s)、% 表示,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儿疗效对比:观察组中显效38例,有效10例,无效2例,综合有效率为96.0%,对照组中显效30例,有效12例,无效8例,综合有效率为84.0%;组间计算(χ2=7.454,P=0.006),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对比:观察组患儿中咳痰1例,发热0例,头晕2例,不良反应率为6.0%;对照组中咳痰4例,发热1例,头晕4例,不良反应率为18.0%;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计算(χ2=8.247,P=0.00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小儿哮喘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病症机制较为复杂,容易诱导多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儿健康成长。常规护理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选择健康教育干预方式,在改善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作率方面具有十分积极的临床意义[2]。
小儿哮喘是小儿常见的肺部疾患,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性咳嗽、喘鸣、呼吸困难等,并伴有气道高反应性的可逆性、梗阻性呼吸道疾病。常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程,严重影响了患儿正常生活,治疗不及将导致其最终发展为成人哮喘,该症迁延不愈,肺功能损伤严重,甚至完全丧失体力活动能力,同时存在危及生命安全的风险。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其原因可能与遗传基因、年龄、气候环境、种族、室内装修、饮食习惯等多种因素相关[3]。本次研究发现,通过健康教育干预护理方式,能够对患儿及家属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协助其养成积极的治疗习惯,纠正错误观念,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降低并发症的发作率。另外,通过有效的用药指导,在医嘱下严格执行治疗内容,配合完善的护理方案,能够有效提升临床疗效,具有十分积极的临床研究价值。
综上所述,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在哮喘患儿的护理过程中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提升临床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相较于常规护理方式优势明显,值得进一步推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