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吊运动疗法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进展

2018-01-21 00:14综述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8年8期
关键词:肌群步行康复训练

·综述·

何宇1,韩小钗1,2,孙年怡1,王志强1

1.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康复中心,辽宁沈阳市110134;2.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辽宁沈阳市110122

脑卒中是严重影响国民健康及日常生活的常见疾病之一,具有“三高”特征,即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我国脑卒中发病率居世界第一,严重危害国民的健康水平[1]。研究表明,脑卒中患者致残率达70%~80%[2],其中绝大多数患者在运动、感觉、吞咽和认知功能上存在不同程度障碍,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造成严重影响,成为脑卒中患者回归家庭和社会的巨大障碍。脑卒中患者的功能康复成为康复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悬吊运动疗法(sling exercise therapy,SET)是通过悬吊辅助装置,在不稳定状态下进行开链与闭链动作,目的是提高人体核心肌群稳定性,从而改善人体本体感觉、平衡、神经肌肉控制以及步行能力[3]。SET强调患者主动参与训练,具有诊断和治疗的功能。SET通过对患者进行闭链及开链运动,检测出人体运动链中较薄弱的肌肉,再对其进行加强训练。

临床上,SET多应用于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的康复治疗。近年来研究者发现其在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上发挥着独特的优势,临床报道取得良好效果。

1 步行功能

步行时,人体对躯干和骨盆有稳定的控制,才能维持良好的站立位平衡,此时需要竖脊肌、腹肌等核心运动肌的向心性收缩[4-5]。脑卒中患者由于核心肌群稳定性较弱,躯干和骨盆完成抗重力活动时稳定性较差,导致步行过程中对运动的控制下降,出现躯干屈曲等代偿[6]。SET可以减少患者下肢的负重,降低患侧下肢的肌张力,尽早诱发患侧分离动作的产生,提高患者核心肌群力量,纠正患者异常步态,促进患者步行功能的改善[7]。

1.1 步行距离和速度

在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距离和速度上,SET显示出较好的治疗效果。杨国梁等[8]将96例符合条件的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肢体及躯干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SET运动干预,治疗8周,结果显示,治疗组6分钟步行距离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治疗组患者简式Fugl-Meyer评定量表(simplified 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分、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评分、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更多。

为了研究SET对于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顾昭华等[9]将24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以常规Bobath疗法和运动再学习疗法为主,主要采用桥式运动、坐站训练、步行训练以及上下楼梯训练的运动方式;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多点多轴悬吊治疗,治疗持续20 d。结果显示,治疗后,治疗组10米最大步行速度(10-meter Maximum Walking Speed,10 m MWS)高于对照组,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分、FMA下肢评分、功能性步行量表(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 Scale,FAC)评分改善程度均高于对照组。

孙增鑫[10]将40例脑卒中患者分成悬吊训练组和传统躯干训练组,经过2周试验后,发现悬吊训练组10 m MWS优于传统训练组。

晏小华等[11]的研究也表明,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SET,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步行速度。

1.2 步行能力

胡正永等[12]将60例符合条件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A、B、C三组,每组20例,A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B组给予SET,C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加SET,治疗4周,结果显示,C组FAC改善程度高于A组和B组,且C组10 m MWS、FMA下肢评分改善程度高于其他两组。

胡川[13]将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物理治疗,治疗组在SET训练系统上进行强化核心肌群的力量及稳定性训练。4周后,两组Holden步行能力均提高,治疗组提高更多;两组10米步行时间均缩短,且治疗组缩短更多。

黄丽钦等[14]将71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SET,共6个月。治疗后试验组FAC评分优于对照组,FMA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也优于对照组。

1.3 FMA下肢评分

脑卒中患者大多存在深感觉及浅感觉障碍,当患者进行姿势调整时,患者容易产生恐惧、害怕心理,悬吊辅助系统可以给予患者支撑、保护,提高患者核心肌群的稳定性,增加患者的姿势调整控制能力,提高患者下肢功能活动水平[15]。

除了上述研究取得良好效果以外,蔡琛等[3]对80例首次发病、下肢Brunnstrom分期≤Ⅲ期的脑卒中患者进行观察,对照组给予良姿位摆放、关节被动活动、平衡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等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SET训练,治疗2个月后,治疗组FMA下肢评分改善程度高于对照组。

2 平衡功能

平衡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问题,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16]。脑卒中后患者由于核心肌群收缩能力的下降,会出现身体向患侧倾斜的现象,导致平衡能力下降[17]。训练机体核心肌群有助于在不稳定状态下改善躯干的控制能力,提高机体的平衡功能[18]。SET通过提供不稳定的支点,加强躯干、骨盆以及深层肌肉的肌肉力量,从而加强神经肌肉收缩协调控制能力,改善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平衡能力[19]。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介入SET,可使处于薄弱环节的躯干深层肌群得到训练,对患者平衡功能的恢复起到促进作用[20]。

2.1 BBS

傅建明等[21]将20例首次发病,病程在3~6个月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主要采用Bobath、运动再学习等技术进行包括翻身、坐站转移、平衡、步行在内的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仰卧、侧卧、俯卧位下的SET;治疗8周后,治疗组BB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Fugl-Meyer评定量表平衡功能(Fugl-Meyer Assessment of Balance,FMA-B)改善程度也优于对照组。该研究表明对于机体核心肌群的SET有助于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能力的恢复。

胡川等[22]将60例脑卒中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肌力、耐力、平衡及步行等常规物理治疗,治疗组在常规物理治疗的基础上在悬吊下进行诱发分离运动、腰背控制、腹部肌群力量以及下肢肌群抗阻力训练。4周后,两组患者的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治疗组患者BBS评分改善更明显。

荣积峰等[23]对符合治疗条件的5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Bobath疗法、姿势控制、平衡训练等常规康复训练,每天治疗50 min,对照组每天除了进行30 min常规康复训练外,再进行20 min的SET(REDCORD悬吊训练器),训练内容主要包括患者在仰卧位下进行患侧骨盆以及患侧下肢的交替上抬,在侧卧腰椎中立体位下进行患侧下肢的上抬以及在俯卧腰椎中立的体位下进行患侧下肢的交替上抬,治疗持续30 d。试验结果表明,治疗组BBS评分、FMA评分、10 m MWS改善程度优于治疗组。该研究表明SET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平衡能力起到积极作用。

在单纯比较SET与常规康复训练效果方面,研究结果不尽相同。Lee等[24]将20例慢性偏瘫患者均分至对照组和SET组,对照组患者接受仰卧位、俯卧位和侧卧位的桥式运动,各组每次训练30 d,每周3次。4周后,患者下肢功能和平衡能力改善,但两组BBS评分和起立-行走测试(Timed Up and Go,TUG)未见明显差异,SET并不比常规训练更为有效。Park等[25]的研究结果与Lee等[24]类似。不过国内研究取得良好结果,黄旻[26]对60例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研究,对照组给予传统物理疗法治疗,治疗组进行SET,结果显示,治疗组BBS评分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同时,治疗组FMB评分、10 m MWS、步行能力均高于对照组。

2.2 FMA-B

黄旻[26]通过对60例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研究,对照组给予传统物理疗法,治疗组进行SET,结果显示,治疗组FMA-B评分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BBS评分、10 m MWS、步行能力均高于对照组。

张中伟等[27]通过采用头穴丛刺结合SET的方法对6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观察研究,结果显示,患者FMA-B和BBS评分均增加。

王文清等[28]的研究发现,SET可使大脑皮质的血流得到改善,增加缺血灶的血流灌注,从而使运动中枢的功能得到恢复,最终达到增加患者平衡功能与步行能力的作用。

3 上肢运动功能

利用悬吊系统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进行辅助训练,可在减重状态下减少患者代偿动作,增加患者的感觉输入,促进上肢及肩胛带的正确运动模式,增加肩关节的稳定性[29]。通过SET,对患侧上肢进行开链与闭链的主动运动,可以增加患侧上肢的肌肉收缩,使静脉回流增加,可以减轻肩手综合征患者的手肿与疼痛,提高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30]。

苗莉莉等[31]通过对60例首次发病、病程在3个月内的脑卒中患者进行观察,给予对照组上肢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悬吊辅助下的虚拟现实训练,结果表明,1个月后治疗组上肢FMA改善程度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改良Barthel指数、上肢Brunnstrom分期改善幅度高于对照组,但手的Brunnstrom分期与对照组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姜云飞等[32]通过对50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进行研究,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疗法进行治疗,治疗组给予温针结合SET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FMA上肢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肩关节疼痛评分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

4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SET强调利用重力作用调整机体生物力学的闭链运动,兴奋原动机、拮抗肌和协同肌,适用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训练[33]。研究表明,核心稳定性的提高有助于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和平衡功能,对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34-35]。

李章吉[36]将病程1年以内、下肢Brunnstrom分期Ⅱ期或以上的脑卒中患者60例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患者肌力、平衡、步行等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患者SET结合动式站立床训练,治疗持续6周,结果显示,治疗组改良Barthel指数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且BBS评分、FAC评分、10 m MWS和步态评分提高幅度均大于对照组。该研究证实SET结合动式站立床训练有助于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

陈瑞全等[37]观察SET结合针刺夹脊穴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通过对4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3个月的试验显示,患者经SET结合针刺夹脊穴治疗后,与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患者相比,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改善,同时,10 m MWS、BBS评分和FMA下肢评分均提高。

5 小结

SET以神经肌肉反馈重建技术为基础,通过悬吊辅助系统,使人体处于悬吊状态,起到刺激神经肌肉、加强躯干控制、提高核心肌群稳定性的作用[38]。核心肌群在人体的运动链中起到桥梁和枢纽的作用,表现为传递力量、协调上下肢功能、整合动作等方面。核心肌群的训练可以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协调能力、姿势控制能力等[39]。Anderson等[40]的研究表明,人体的核心肌群在稳定平面和不稳定状态下相比较,在不稳定平面下的核心肌群活动强度更大,所以为了强调核心肌群的肌力训练,必须强化在不稳定支撑状态下的训练。悬吊动作正是在不稳定状态下激活核心肌群,增强关键肌群的神经肌肉控制能力,使脊柱的稳定性得到增强,在患者下肢运动时提供支点,避免患者出现躯干及骨盆的代偿性动作,增强患者的平衡能力及下肢功能。

SET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疗技术,虽然国内外的很多研究表明其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有效,但对于SET的标准治疗方案以及疗效指标,国际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且缺乏高质量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提供证据,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

猜你喜欢
肌群步行康复训练
魔方小区
肩袖肌群训练联合电针对肩袖损伤的疗效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步行回家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男子水球守门员膝、踝关节屈伸肌群等速肌力实验测量
三级跳远亚洲纪录保持者李延熙小肌群力量训练的负荷变化特征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