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合作的创新型航运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体系和培养机制的理论研究

2018-01-20 15:04葛洪卢长利
市场周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转型升级高校

葛洪 卢长利

摘 要:航运人才是一个国家航运业蓬勃发展的基石,跨学科创新型航运人才的培养不能局限于单一的航运能力,从跨学科创新到跨界创新,加速传统航运企业转型升级才是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路径,因此,我国航运事业迫切需要的人才定位应该是航运高端复合型人才。高校作为创新型航运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跨学科合作创新型航运人才培养是高校育人的重要任务。应当秉承人才强国战略,着手培养优秀的航运人才,将培养跨学科合作创新型人才作为教学的重中之重,因为想提升航运国际话语权,培养一大批与航运相关的复合型高等人才至关重要。这必然需要各高校(尤其是国内典型航运高校)加大相关专业的教学与研究的力度与深度,由于行业的特殊性,航运人才也需要大量相关的实践经验,这又需要高校與外部环境之间加强联系及合作,即所谓的协同合作。然而,我国目前高校航运人才培养仍存在诸多问题,应通过深化跨学科合作理念,组建相关团队、搭建相应平台等一系列举措,探索构建跨学科合作的创新型航运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体系和培养机制。

关键词:跨学科合作创新型人才;转型升级;高校;协同合作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8)03-134  -03

王潇伟、李涛认为跨学科创新型人才是那些能够运用或者融合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知识、方法进行教育活动、研究活动的复合型人才,更是适应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和经济社会乃至全球化发展需要的一种新型教育理念与模式,倒逼教育体制改革,其目的无疑是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跨学科知识、素养、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新型人才。跨学科也可以称作交叉学科,是由不同学科相互渗透、彼此融合而产生具有跨界属性的新学科。跨学科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广义的跨学科包含以下3个方面的含义:第一,打破各个学科之间的界限,挖掘学科间结点,把多学科理论有机融为一体的研究或教育活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交叉学科研究和交叉学科教育;第二,指包含众多的交叉学科在内的学科群,比如边缘学科(以不同学科或领域中的某一相同属性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综合学科(也就是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某一特定领域的科学,真正意义上的跨界融合)等;第三,指一门以研究跨学科的属性和方法为基础内容的高层次学科,亦可称为科学交叉学。这里广义上概念主要是指前两层含义。

一、目前航运人才培养的问题与现状

(一)高校跨学科合作体系尚未形成

首先,各层次海运高校对招生对象、学制和毕业生就业没有严格的职业要求和科学的统计划分,也就是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航海职业技术教育未能形成与普通高等航海教育、航海成人教育相互衔接的有效机制。其次,跨学科合作人才的培养方式与模式,对高校教师的质与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跨学科合作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高校教师跨学科知识背景深厚以及跨学科教学经验丰富。但目前,高校高素质教师队伍、专业师资缺乏的问题较普遍,使得高校跨学科合作创新型人才培养力不从心。此外,我国航海院校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教师执教水平有待提高。高校师资队伍是航运人才培养的一股中坚力量,然而,有很多高校老师对航运产业的实务操作并也不熟悉,没有相关行业经验的执教老师们教学自然是不够贴近实际,造成毕业生学习航运知识局限于抽象概念,更加缺乏创新能力。

(二)航海教育重理论轻实践

我国航运学生缺乏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相关知识的学习与研究,因而在市场经济下,运营和效益方面的意识薄弱、航海类专业毕业生的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较差,综合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此外,我国航运类学生的涉外综合能力较低,尤其是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听力水平低,无法熟练地用英语进行国际交流,严重制约了国际海运的发展;其次是心理素质有待进一步加强,紧急事务和人际关系的处理有待加强;再次是对各国文化礼仪和风俗习惯的知识有待补充,对金融、法律等其他学科从未涉入,因此处理事务的综合分析能力缺乏,更难以进军高级职位。另一方面,近年来毕业生在服从意识、吃苦耐劳的精神、工作主观能动性、实践操作能力、紧急事务应变能力、敬业精神等方面的优势明显弱化。

(三)跨学科创新型人才的现实需求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越来越迅猛,频繁的进出口贸易极力推动了我国航运业的繁荣,当今各个产业发展已然纷纷进入了“互联网+”时代,航运业也不例外。“互联网+航运”模式所催生的新型交易方式,必然会显现出过去未曾出现过的经济增长点、纠纷增长点。各个行业争先转型升级、跨界创新,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的便利为传统行业擦除新的火花。转型升级不是简单地改变以往运营模式,要求航运人才具备各种相关技能和知识,以更高的视角为企业谋求生存发展之路。但是,传统业务领域内航运人才呈现饱和趋势,在大数据时代,必然对航运界的高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掌握法律、经济基础知识是必备素养。

从港口规模和实际吞吐量两方面来看,我国已然成为航运大国。问题是,相比于国际发达航运中心的要求,我国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最为显著的问题就在于高端航运创新型人才的缺乏。以上海港为例,众所周知上海港是我国对外开放及参与国际经济运转的重要港口,由于天然的条件优势,其贸易吞吐量多年来持续位居世界第一。但是,长期以来港口软实力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硬实力存在规模不经济和资源有限的瓶颈,当今航运发展归根结底还是要看软实力。而上海港对国际航运组织的影响力,抑或是参与国际经济交流的话语权,均没有发出应当与其经济地位相匹配的强势声音。造成这种错位的原因关键在于我国航运类人才虽多但不精,高级人才严重奇缺,这使我国在参与国际航运规则制定和维护国家权益的过程中一直处于弱势地位。

二、上海海事大学的航运人才培养现状

上海海事大学作为我国专业性航运高级人才培养院校之一,近年来不断探索培养航运高端人才的新路径,使得学校的“以市场为导向”的教育人才输出直接衔接航运事业。校长黄有方表示,海洋强国战略需要培养一大批从事现代航运服务产业的复合型高端创新型人才,这也是适应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发展、满足航运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切实需要。一方面,学校发扬自身特色专业,结合其他相关专业融合发展,致力于提升中国海事教育事业的国际话语权和提升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也在不断提升跨学科创新型航运人才培养的综合能力,为我国航运事业持续输送高端人才。

(一)提升我国国际教育话语权

2013年,上海海事大学设立国际海事教师联合会上海中心,致力于长期深入跟踪研究国际海事准则,并向国际海事组织提交提案和信息类文件,这对提升我国在国际海事教育界的影响力和话语权起到了极大的积极作用。2015年11月6日,学校负责修订的《航海英语》示范课程在国际海事组织(IMO)正式出版,上海海事大学是我国第一个负责修订国际海事组织示范课程的航海类院校。该示范课程的出版具有深远意义,使我国成为第一个主导IMO航海英语教学标准的非英语母语的发展中国家,是我国航运业在世界地位提升路程上的一个里程碑。同时,学校与美国加州大学的6所国外高校都签订了国际交流与合作协议,同时输入和输出航海专业留学生;还与美国40多所院校和机构设立交换学生、访问学生项目及短期课程进修培训项目;为了将航运事业需求最为迫切的专业重点跨学科打造,通过与世界各个海事大学联合举办航运金融高级研修班,让学生在学校内就能切实体会航运业的现实需求。这一系列举措都极大地提高了学校培养复合型高端航运人才的能力,有助于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

(二)在航运人才的培养方面仍有待加强

航运相关专业和学位设置上,以传统航运专业的本科培养为主,且多侧重于操作和技术层面的教育。设有法学院,开设了法学、海商法等相关专业和学位,经管学院也设计港行研究,但是在精算、保险这类专业,学校缺乏相关专业和学位,这是由于航运高端保险人才的培养难度较大,学生要学习航运、船舶险在内的货物险、保障赔偿责任险等保险知识,资产评估、船舶估价、海损理赔等专业知识,这需要非常强大的师资和长远的系统培养。但是,航运保险服务对于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而言是至关重要、必不可少的,学校在跨学科设置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未来航运业稀缺人才的知识结构应当是“多而精”的,即知识覆盖面广同时精通某一领域,尤其是在国际航运中心发展建设中缺乏的是航运金融、船舶融资、船舶保险等这几类领域的航运高端复合型人才。

三、构建跨学科合作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四、建立跨学科培养机制的政策建议

(一)高校航运相关专业应与时俱进

针对之前描述的高校航运相关专业课程死板和教材陈旧,建议各高校及时调整课程、修订教材,以顺应社会和航运业的快速发展,不断更新,与时俱进。课程设置可以借鉴国内各典型高校并充分参考国外的成功经验。例如:国际知名度极高的马士基国际海运培训生课程,培训生在为期两年的项目中,将接受四期正规课程培训,包括国际海运实务、物流管理、市场经济学、投资学等学科,并结合相关潜能开发项目。因此建议高校航运相关专业课程设置内容,应根据国际最新发展潮流,向多元化趋近。

(二)高校发展航运专业需提高师资水平

建议高校把握时代机遇并大力支持发展师资力量,必要时可以考虑引进外籍资深老师,不仅能带来国外先进理念,还能真正地实现航运专业相关课程的双语教学,从而切实提高航运专业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努力进军国际化航运人才。另一方面,缺乏航运相关经验和实践能力的一些教师,也应当改善其自身的专业水平。因此,建议航运相关专业教师应主动争取到政府和相关航运企业中短期实习和研究的机会,进行实地学习考察,真正熟知现代化航运企业运营管理的业务流程和各项必备技能,然后回到学校传授给学生,让那些没有机会参加系统实践活动的学生也能够通过老师生动的言传身教了解航运业实务和相关创新想法。

(三)高校培养学生关注航运市场动态和培养综合能力

高校学生的首要任务毋庸置疑是学好课程,其次应该结合实际国情,了解市场发展动态。建议学校可以开设相关一门课程或者专家系列讲座,专门介绍航运相关企业以及业务流程概况,还可以邀请金融领域专家介绍经济形势,以帮助象牙塔内的同學们了解更多的航运业情况,达到开阔其眼界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金发,邓少芝,陈慧,吴晓枫,何素敏,徐小梅. 跨学科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中山大学“逸仙试验班”8年回眸[J]. 中国大学教学,2014,(12):21-24+31.

[2]刘志宏,高源,窦继惠. 跨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才智,2014,(30):99.

[3]李佳敏. 跨界与融合[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4]程方荣,郝红军. 跨学科视域下创新人才的培养[J]. 现代教育科学,2014,(03):138-142.

[5]张磊. 跨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06):16-18.

[6]张山林. 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创新人才培养视角[D].武汉理工大学,2013.

[7]孟成民. 基于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科研创新平台建设[J]. 科技管理研究,2011,(14):102-104+109.

作者简介:

葛洪 ,女,安徽滁州人,上海海事大学硕士,研究方向:人力资源;

卢长利,男,河南新乡人,上海海事大学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科技创新。

猜你喜欢
转型升级高校
乡村传统财会工作转型升级的思考
关于支持小微企业转型升级路径的思考
房地产开发模式转型升级路径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地面电视频道“新闻立台”的一次转型升级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