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依托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高考考试大纲,借助语文高考试题,通过合作展示、交流探究,有效指导学生鉴赏古诗词,总结归纳,提高学生鉴赏水平,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语文 学科核心素养 鉴赏 古诗词 提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整合成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在课程内容里,要求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撑,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引导学生阅读、鉴赏和探究。而2018年高考《语文考试说明》鉴赏古诗词时,从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因此,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在指导高三学生鉴赏古诗词时,我们进行了有效设计,聚合课程资源,精心复习。
一、根据课标、语文高考考试大纲,确定目标和方法
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景物、事物和人物形象。合作探究、引导、归纳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方法:全诗分析法和人物举止言行归纳法。探究诗歌的人物形象基本特征及意义,解读诗句间蕴含的情感、理想、追求和品性。
讨论、探究、引导、点拨。结合古代诗词文本,具体分析、归纳诗中人物形象的基本特征及意义。总结鉴赏规律、技巧,提高古代诗歌鉴赏水平和能力。
二、教学流程及课程资源
1.合作展示:
资源①:诗言志,诗歌通过塑造形象表情达意。鉴赏诗词时,要整体把握形象,感悟、体验作者在诗句间蕴含的深厚情感。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两类:抒情主人公形象(即诗化的作者,诗中作者的代言人)和诗词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在叙事类或作者隐身的诗词中,诗人往往隐喻式表达自己对生活、社会的感受和认知、对人生和理想的感悟和寄托。
主人公形象示例:
《氓》刻画的是女主人公形象:勤劳善良、清醒刚烈。
《孔雀东南飞》刻画的刘兰芝、焦仲卿,是追求爱情自由,抗争封建家长制、礼制。
诗人形象示例:
隐者形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归隐田园,表现山水之美,对田园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热爱。《饮酒》和《归园田居》真实写出归隐之乐。
爱国诗人形象:南宋陆游的诗和辛弃疾的词,无不表达忠心报国和壮志难酬的豪情。《示儿》、《书愤》和《破阵子》即为代表。
资源②:高(模)考诗歌鉴赏人物形象常见的命题类型:
(1)分析诗词怎样塑造的人物形象。
(2)概括、评价诗词中人物的特点。
(3)归纳、概括诗词中诗人形象。
例举: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玉楼春
欧阳修
去时梅萼初凝粉。不觉小桃风力损。梨花最晚又凋零,何事归期无定准。
阑干倚遍重来凭。泪粉偷将红袖印。蜘蛛喜鹊误人多,似此无凭安足信。
下片前两句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品析时,结合阑干倚遍和泪粉红袖印,关注时时倚楼望远、偷偷拭泪的细节,得出人物形象:痴情、哀怨的闺中女子形象。
2.交流探究:
(1)(2013·重庆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鹧鸪天 酬孝峙①
[清] 钱继章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倚杖,戏临罾②。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③未解池亭署,捧出新词字字冰。
作者简介: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人清不仕,撰有《菊农词》。
注:①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②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③熏风:东南风。
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4分)
方法:主要品析第1-4句。通过交流探究,能准确判断出描写、比喻,写出表达效果即可,可以看出,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轫不拔,描写、比喻更突出词人性格。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山亭柳·赠歌者①
晏珠
家住西秦,赌②博艺③随身。花柳上④,斗尖新。偶学念奴⑤声调,有时高遏行云。蜀锦缠头无数,不负辛勤。
数年来往咸京道,残杯冷炙谩消魂。衷肠事,托何人。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⑥。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
注:①本词为作者知永兴军时所作,当时年已衰老,政治失意。②赌;比赛竞争。③博艺:精通多种艺术技能。④花柳:泛指一切歌舞技巧。⑤念奴:唐天宝年间著名歌女。⑥阳春:即《阳春曲》,一种属于“阳春白雪”的高雅歌曲。词中指代歌妓所特别擅长的花柳尖新之曲。
试分析词中塑造的是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品读时注意:②赌;比赛竞争和③博艺:精通多种艺术技能。且随身,可知,词中表述、诉说着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歌女的不幸命运。晏珠此词的风格大变,由以往的雍容华贵、闲雅圆融,一变而为激越悲凉,令人深思。而“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流泪者——歌女落泪,使我们读者更加同情她的不幸命运和遭遇。这与白居易《琵琶行》中“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不同,因为白诗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诗人自己同情歌女,更是诗人遭贬,仕途失意的悲苦心情真实写照。
3.总结提升:
鉴赏方法归纳:
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的方法:
① 结合全诗分析;
② 概括人物的形象应从人物的言行举止、理想抱负、追求品性等方面去分析。
解题方略:
着眼关键词,由表及里,分析人物形象的意义,结合背景,知人论世,分析作者为什么塑造人物形象,分析表达技巧及效果。
三、课后反思
诗歌形象是古代诗歌鉴赏必考内容和常见题型,而面对考试试题呈现的诗词文本,由于学生积累和时代背景等因素,许多学生对诗歌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往往不全面,甚至出现偏差,随意套用鉴赏术语,答案答非所问或不知所云,与诗歌意境相去甚远、大相径庭。理科生因思维定势造成对诗歌的理解五花八门。因此,在复习时,引导学生有效利用试题所给文本及注释,努力做到知人论世,理解作者,读懂诗句,以便准确归纳、概括诗中人物形象。
在设计本节复习课时,根据班级实际,按照循序渐进原则,由浅入深,在合作展示、交流探究环节,突出学生主体,引导学生自主鉴赏、归纳方法,水到渠成,多数学生采分点清晰,但理科生语言基础和表达能力欠佳,以至于形成的答案语言组织不流畅,个别同学还词不达意,以后教学时还应强化训练学生鉴赏及表达能力。
作者简介
韩刚(1967.10—),男,陕西省西安市藍田人,中学高级语文教师,西安市骨干教师、高中课改先进个人,全国创新名师。研究方向:课堂教学设计、高中语文有效教学、高效课堂、语文学科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