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萍
摘要:学生会计思维的发展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有很大帮助,本文以《银行存款清查》一课的教学过程为例,探讨了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贯彻启发式教学,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会计思维,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银行存款清查》 启发式教学 会计思维
一、《银行存款清查》教学设计的思路
中职学生普遍性格活泼,动手操作能力较强。但是,在教学《银行存款清查》时,笔者发现学生的会计思维水平较低,习惯跟着教师的思路,按图索骥,而不是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就导致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在课堂教学中很难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笔者是这样开展教学的:首先,在课堂教学前,笔者在超星教学平台中下达了观看视频的任务,让学生自己开启新知识的大门;其次,在课堂教学中,笔者精心构思,提出巧妙问题,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活跃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大胆探究。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小组合作,推动学生思维活动的深入,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银行存款清查》教学过程的描述
1.影评导入,抛砖引玉
课堂写真1:
笔者问:“同学们,在课前观看了“出纳挪用公款坐上被告席”的新闻视频后,你们有什么感想呢?”
学生1说:“财务人员在工作中面对金钱的诱惑,如果没有坚定的意志,极有可能走上不归路!”
学生2说:“这个出纳违反了会计职业道德,没有做到爱岗敬业、廉洁自律。”
笔者接着问:“那么,视频中的企业,为什么会让出纳有机可乘?”
学生3说:“因为这个企业没有定期进行财产清查,也没有核对银行存款,从而导致账面记录混乱。”
笔者说:“你们回答得很好,这正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主题——《银行存款清查》。”
这个环节旨在引导学生逐步揭开本节课教学内容的面纱,切入主题,同时渗透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2.创设情境,合作探究
课堂写真2:
笔者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宜兴可优朵食品有限公司2016年8月的银行存款日记账与银行对账单。
笔者问道:“谁能告诉我什么是银行存款日记账,什么是银行对账单?”
学生异口同声说道:“日记账是企业记的账,对账单是银行记的账。”
笔者说:“正确!假设你是可优朵公司的出纳,查阅了日记账与对账单,会有什么发现呢?”
学生4说道:“日记账和对账单的借贷方向刚好相反。”
笔者接着问道:“为什么呢?”
学生5说:“我妈妈在银行工作,她跟我说过,到银行存款,企业是债权人,银行是债务人。例如,企业收到支票,银行存款增加,资产增加,应为记借方;对银行而言,客户存款增加,负债增加,应为记贷方。”
笔者说:“你分析得非常到位,就是由于会计主体不同,导致了借贷方向相反。除此之外,你们发现了还有什么不同吗?”
学生6说:“它们的月末余额不同。”
笔者说:“很好,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探讨的问题!”
这一环节的讨论能帮助学生发散思维,促使课堂理论联系工作实际。
课堂写真3:
笔者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鼓励各小组进行自由讨论,核对日记账与对账单上的每一笔记录,分析导致双方月末余额不同的原因。
笔者说:“同学们,你们得出了什么结论,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来说一说。”
小组代表1说:“核对每一笔记录时,要看凭证种类、号数,还有发生额,核对一致,就都打钩。”
小组代表2说:“核对后发现,日记账与对账单上的前四笔记录相同,表明企业与银行都已入账。”
笔者问道:“你们还得出了什么结论呢?”
小组代表3说:“日记账上的后两笔记录,对账单上没有,表明企业已入账、银行未入账。”
小组代表4说:“对账单上的后两笔记录,日记账上没有,表明银行已入账、企业未入账。”
笔者说:“不错。还有谁要补充的吗?”
小组代表5说:“因为有的业务只有企业记录,有的只有银行记录,所以导致月末余额不同。”
笔者总结道:“每个小组都分析得很透彻。对于一些业务,由于结算单据到达的时间不同,导致只有一方入账,这种情况会计上称为‘未达账项。”
这一环节旨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小组合作,推动学生思维活动,猜想结论。
3.理论回归,实战演练
课堂写真4:
笔者问:“经过刚才的讨论,大家能否归纳出‘未达账项的概念呢?”
学生7說:“‘未达账项是指在企业与银行之间,由于结算凭证传递的时间差异,造成的一方已经入账,而另一方因未收到结算凭证,尚未入账的款项。”
笔者说:“很好。那么它有几种类型呢?”
学生8说:“企业已收银行未收,企业已付银行未付。”
学生9说:“还有银行已收企业未收,银行已付企业未付。”
笔者说:“完全正确。我相信大家已经能够判断未达账项,那么对于未达账项,我们该如何处理呢?”
学生们说道:“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笔者说:“很好。接下来,我们一起完成余额调节表的编制。”
这一环节旨在鼓励学生动手操作,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主动性。
4.步步为营,拓展提升
笔者再次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可优朵食品有限公司2016年9月的银行存款日记账与银行对账单,在上一任务的基础上增加难度,要求小组合作完成调节表的编制。
课堂写真5:
笔者说:“大家重新看一下9月份的日记账与对账单,你们有什么新发现吗?”
学生10说:“日记账的前两笔记录在对账单中没有,对账单的前两笔记录在日记账中也没有。”
学生11说:“但是两笔记录之后,双方的余额是相同的,刚好就是8月份的调节表的余额。”
笔者问:“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12说:“因为8月末的未达账项在9月初双方都已入账,所以余额就一致了。”
笔者说:“回答得非常好,前两笔就是上月末的未达账项,千万不能理解成是9月份的。比较日记账和对账单时,并不是只有一方入账就是未达账项,还要考虑上月末的情况。这样分析以后,大家能够重新完成余额调节表的编制了吗?”
学生齐声道:“能。”
这一环节旨在于激发学生潜能,开辟学生思维活动的新天地。
5.要点归纳,主题升华
课堂写真6:
笔者问:“大家已经能够编制余额调节表,那么调节后余额相等能说明什么呢?”
学生13说:“说明余额不等的原因是未达账项,双方记账一般没有错误。”
笔者说:“很好。如果调节后余额不等呢?”
学生14说:“说明除了未达账项之外,一方或双方记账有误,需要进一步查明原因。”
笔者说:“回答得非常好,那么调节后的余额代表什么呢?”
学生15说:“代表企业到底有多少钱。”
笔者说:“也就是企业可以动用的银行存款实有数额。那么,出纳在编制了调节表后,需要调整日记账吗?”
学生中出现了“可不用”的回答。
笔者说:“会计核算上强调,有了原始凭证才能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而这个调节表并不是原始凭证,所以不需要调整账面记录,只有收到有关凭证后,才能进行账务处理。大家明白了吗?”
学生们齐声道:“明白。”
这一环节旨在激起学生思维活动的波澜,升华主题。
三、《银行存款清查》教学反思
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设置了以下两个任务:
第一个任务是以账簿表格的形式呈现日记账与对账单,需要学生比较、核对日记账与对账单上的每一笔记录,理解为什么双方借贷方向相反,分析导致双方月末余额不同的原因。笔者通过不断提问启发学生思考,引导他们概括出“未达账项”的概念和四种类型,最终完成余额调节表的编制。在这个任务的教学设计中,笔者将全班学生分成五个小组,围绕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从而促进了学生思维活动,让每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合作过程中交流、讨论,进而对“未达账项”这一概念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第二个任务在前一个任务的基础上增加了难度,上个月的未达账项在这个月月初已登记入账,这就需要学生去判断哪几笔业务是最终导致双方余额不一致的未达账项。笔者原先设定大多数学生能看出问题所在,将月初的两笔业务排除在外。不料,几个小组都没有发现这个问题,他们得出的结果必然是错误的,让学生在已经理解未达账项的基础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一预期目标就达不到了,课堂写真5就是在计划之外生成的。在这个任务的教学设计中,笔者高估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以为他们能够举一反三,然而事与愿违,在这一环节反而花费了较多的时间,导致归纳总结部分过于仓促,德育效果也没有得到升华。由此可见,对于有难度的任务,教师还是要给予学生恰当地引导,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定势。
四、结语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理念,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更贴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能讓学生积极参与到知识的获取过程中,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