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锦元
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为人处事的行为方式和由此而表现出来的态度和形式,并且随着学校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最终形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是影响学校生活的一种精神与物质的统一的力量,是一个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最本质的东西,集中体现为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一、学校特色建设的优势与不足
四会市城中街道中心小学组建于1951年,历史悠久,且自古至今承载着华夏“玉器之乡”“柑桔之乡”的美名,为四会市城中街道中心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有利于学校创建具有浓郁特色的校园文化,但校园面积小,只有6000平方米,人多地少,严重影响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和传统文化展示,且近几年居民外迁新城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入学大增,学生家庭结构变化大,家庭教育水平整体下降,给学校传统文化教育带来一定的影响。
二、构建传统文化特色学校的做法
(一)建设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校园环境
校园,是学生学习和活动的场所,与学生的成长息息相关。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人文素质教育空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所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设计一些能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元素,对加强小学生的传统美德教育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1. 提炼办学理念和“一训三风”。办学理念和“一训三风”是学校文化的精髓和灵魂,学校以“立诚知礼,教学相长”为办学理念,以“言行立品,玉琢成器”为校训,校风是“和谐涌动活力 快乐伴我成长”, 教风是“同心点燃智慧 真爱孕育希望”, 学风是“乐学丰盈知识 规矩以成方圆”。
2. 建设传统文化长廊。文化长廊刻有《弟子规》《三字经》全文,有大禹治水、岳母刺字、闻鸡起舞等十二个经典故事浮雕,有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核心思想的雕刻,有梅、兰、菊、竹、松等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诗画雕刻,以及中小学生守则、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内容的宣传,构成一条以传统文化为主,具有丰富内容的文化长廊,营造了浓厚的教育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受到熏陶,受到教育。
3. 道德讲堂的建设。为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学校建设了道德讲堂,成立了领导机构,制定管理制度和宣讲员守则,并定期向教师、学生授课,如:三月学雷锋、四月文明礼仪伴我行、五月学会感恩快乐成长、六月做诚信美德少年、七月师德师风建设等等,教育内容丰富多彩,使传统美德有了可以生根发芽的肥沃土壤。
4. 建设别具一格的校园书吧。我校是广东省书香校园,为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学校在四幢教学楼首层楼梯间各设置一个书吧,并起了有童趣的名字:“快乐书吧”“图书角”“书香芬芳”“快乐驿站”,写上很有意思的标语:“书香飘飘沁我心”“这边读书好”“最是书香能致远”。每天有不少学生课余时间在书吧阅读经典,吸取传统文化知识。
(二)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程
为了更好地充实学生的传统文化精神食粮,学校把传统文化引进课堂,让学生系统地接受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課程包括以下三大板块:
1. 国家课程。以各年级思想品德课程为主要内容,把思想品德课作为传统美德教育的主阵地,扎扎实实上好思想品德课,并把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在各学科的教学当中。把语文课与传统文化教育有机结合,在数学课中也灵活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加促传统文化教育无处不在。
2. 地方课程。国学经典著作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学习国学经典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情感世界,促进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学校把经典国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按肇庆市实施方案的要求开设课程,每周安排1节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以《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汇编》读本为学习体系,各年级开设以下课程:一年级学习《三字经》、二年级学习《千字文》、三年级学习《孝经》、四年级学习《大学》、五年级学习《中庸》、六年级学习《论语》。课程落实以诵读为主,在读中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潜移默化中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3. 校本课程。根据办学理念,学校组织编写了《爱我中华文化》校本教材作为选修课程,围绕传统文化的中心内容,选编了“弟子规”“二十四孝的故事”“唐诗宋词”“中国文字”等内容,进一步充实加强学生传统美德教育的教材资源。
(三)开展有关传统文化的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既可以活跃学生的身心,增长相关知识,又能让学生从中得到锻炼与成长,接受传统美德的熏陶。下面是我校制订的2017年上半年关于“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有机整合”的活动计划表。
根据不同的时间,结合节日特点,开展相关的传统文化活动,能更好地让学生在活动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将一如既往做好工作,让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提升道德境界。把握好传统文化之根,使学生精神受到圣贤思想的滋养,在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海洋里吮吸鲜活的精华,成为新时代合格的接班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