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向阳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教学活动更加围绕着自主探究合作的基本理念,尤其是合作教学更是成为教学的重点研究方向。合作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更有助于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能够在智育的同时提供德育的支持,因此备受好评。
关键词:高中教学;物理课堂;小组教学;方法探究
传统的物理教学课堂往往侧重于教师的讲解,而不是学生的学习过程。这就导致学生的学习比较被动,难以产生正向的情绪。要想調动学生的自主参与度,就需要教师能够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设置学习小组就是一个非常简便易行,又合理有效的方法。那么,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行小组教学形式,需要关注哪些问题呢?本文就从两个方面进行简要的概述。
一、当前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尽管小组合作学习比较符合素质教育对于教学的要求,同时也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参与地位,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是因为高中阶段的物理学习涉及高考,确实有成绩的压力,导致教师和学生都看中成绩,而不是学生的学习能力,这就使得小组合作学习的认可程度和接受程度不能得到普及。另一方面,因为高中物理教学难度比较大,学生自己合作交流的时候,并不能有效保证探究方法的正确性和探究结果的准确性,极有可能花费了很大的人力物力,却难以取得期待的成果。
除此之外,当下的高中物理课堂还存在的巨大问题就是,因为物理学科本身的难度比较大,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屡尝败绩,因此内心对物理学习其实就是排斥的。教师开发的新型教学模式,还是难以扭转物理成绩多年来给学生造成的打击。简单说就是,学生对于物理学习完全没有兴趣,只要一提到物理学习,就完全不想参与。这个问题也是造成小组合作学习不能顺利开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培养高中物理小组学习的策略
(一)了解学生,恰当分组
在高中的物理课堂上进行小组学习方法的开展,首先就需要教师能够充分了解学生,之后再针对了解的情况进行分组。在分组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到几个问题,其一是将性格比较开朗活泼的学生和性格比较腼腆内向的学生交叉分组。如果将活泼的学生都分到同一组去,很难保证这一组的学生在研讨的过程中仍然围绕着教学的主题;而如果将腼腆内向的学生都分到同一组内,很难确定这一组的学生到底有没有讨论出一定的结果。其二,教师还要考虑到认知理解能力的差异,针对一些反应比较机敏的学生,教师可以让这部分学生带领一部分反应比较缓慢的学生;而针对一些反应比较缓慢的学生,也要鼓励他们勇敢地向其他同学求助。总的来说,教师在进行合理分组的时候,要注意到学生的自愿性,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优先自愿,毕竟高中阶段的学习压力本身就比较大,如果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心情不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其次才要考虑其他的客观因素,尽可能地平衡各小组之间的实力,让各个小组之间都能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升物理小组学习的准备性。
关于人数的限定,笔者认为高中物理学科比较难,对物理学科感兴趣的学生也比较少,如果将班级学生分成太多的组,难以找到合适的带领者,也难以全部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教师可以挑选一些比较热衷于物理学习的学生,或者是物理知识本身掌握得比较好的学生,让他们带领一部分学生组成小组。这就意味着每个班级的分组都是不固定的,都是随着学生的实际发展而进行变化的。
(二)平等尊重,教师参与
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确实是为了确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课堂,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学生“主宰”课堂,教师只是“旁观”。物理学习不同于其他的文史类学科,可以依靠一定的自学来夯实知识,它需要更多的讲解和点拨,甚至是示范。因此在实际践行高中物理小组教学的时候,教师也不能忽视自己的作用,要及时参与到教学中去。上理论课的时候,学生的讨论如果有思想上的错误和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要及时深入到学生中去,抓住时机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决。实验课的时候,更是要做好带头示范的作用,时刻关注学生的进度和操作要领。这样的作用和影响力,都是需要教师进行指挥和引导的,学生不能都做到这一点。另外,在物理问题解决过程中,很难要求每个人都按照一种想法来思考问题,这就会产生多种解法,如果放任学生自己去研究这个问题,可能各自保留着各自的答案,也不知道自己的答案究竟有没有问题。教师如果能够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耐心听完学生的思考方式,然后根据实际的情况对学生的不同答案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这才是因材施教的最终要求。
高中物理不同于其他的学科,不仅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有要求,更是对学生的抽象能力有要求。这两方面的要求都不是能够轻易达到的,因此教师必须要总结教学经验,适当地创新教学形式,不断地为学生提供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李辉.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2).
[2]王新春.高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方法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6(12).
?誗编辑 张珍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