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多元文化 提升审美素养

2018-01-20 15:27莫嘉宁
课程教育研究 2017年52期
关键词:审美趣味多元文化

莫嘉宁

【摘要】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融合多元文化,让学生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又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从不同角度及艺术形式启发他们接触、认识、学习多元文化,并用丰富多样的手段和文化形式提升学生审美品味、趣味、创造方面的美术素养,引导他们追求一种有意义有价值,蓬勃向上的人生,成为具有健康人格和审美内涵的人。

【关键词】多元文化 审美品位 审美趣味 审美创造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52-0209-02

科技及经济急速发展、物质生活日渐迈向富裕的现代社会,越发追求实用化的背后,生活也变得越来越功利。吴冠中老先生曾说:“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很多人穷的不是物质,也不是文化,而是缺乏审美的人生态度[1]。

面对这种情势,审美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就显得非常突出。而审美素养正是拉开人与人之间内涵差距的重要因素。全球文化多元化的今天,通过审美教育,融合各个国家、民族之间优秀的多元文化,用丰富多样的手段和文化形式,从不同的角度提升学生审美品味、审美趣味、审美创造方面的美术素养。引导他们追求一种有意义有价值,蓬勃向上的人生,成为具有健康人格和审美内涵的人。

一、艺术经典塑造审美品味

审美品位是一个人在艺术文化方面格调和修养的体现,受生活环境、文化教育、经历体验等多方面的影响,直接反映其审美价值标准、偏爱和选择。在基础教育阶段,通过接触、欣赏、学习经典的艺术作品,培养学生健康、高雅的审美眼光,对优秀作品有一个正确的定位,能够辨认和选择真正好的艺术。

中外艺术大师的作品,具有高度的代表性和强烈的感染力,传达着美的理念和文化价值观。艺术之路从经典启航,对学生而言,是一个有效而又珍贵的学习途径。

成长时段,不同大师的绘画风格则能启发孩子对美的感悟,如齐白石、吴冠中、凡高……。教师创建一个导赏平台,带领孩子感性地走进大师的艺术世界,孩子凭借自身的天性加后天的领悟,学习吸取适合自己的某部分,日积月累,逐步形成个人的爱好品味。

在审美欣赏教学中,我提倡“与大师同行”的教学理念。由于年龄和认知特点,学生暂时“手低”不要紧,但从小就应培养“眼高”的品位。

低年段学生,欣赏百石老人的水墨作品。老人家主张以“真、善、美”之学问去表达对生命的热爱。他笔下的小动物,生动、自然、可爱,体现出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意象世界。学生很欢喜,与作品很容易产生共鸣,爱的情感也自然而然地激发了。画面有爱,心中有爱的孩子,对生活也会充满爱。而吴冠中大师的《春如线》,笔墨、点线、色彩巧妙结合,追求彩墨并重的创新画风,作品意境深远且趣致盈然。而孩子们的《水墨游戏》涂鸦创作保留了最质朴的创意与天真,出来的效果竟然与大师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味,并且更为纯真灵动。其实,与大师心灵最接近的唯有孩童。高年段学生,对艺术作品开始有自己独特思考和见解,而且有更多途径和机会接触世界级大师作品,眼界更为开阔。凡高的《向日葵》,色彩明亮奔放、笔触激情洋溢,视觉冲击力强,为观赏者提供高度愉悦的满足感,让学生叹为观止。从关注画作的内涵和技法,到主动了解作者的背景故事、派别特点、风格影响等等,学生在感受艺术美具体含义的同时也增进了美术史的知识。

世界美术经典,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看到的不仅是艺术品,还有对唯美的感悟。他们通过接触和学习大师高品位的作品而获得美感教育,潜移默化中,视野和格调都会得以提高。

二、美感体验提升审美趣味

审美趣味,有高尚与低级、丰富与简单、深沉与肤浅等差别[2]。作为一种审美的动力和能力,它不是天生的,而是社会整体中的个体在经验中的产物,审美经验越丰富,这种动力或能力越有生命力[3]。

梁启超曰:“趣味是生活的原动力,趣味丧掉,生活便成了无意义。”启超先生所指的趣味,从教育的眼光看来,与审美教育中的兴趣同义,就是关注、喜爱、兴致。审美趣味贯穿在一切审美活动之中,其高低反映了个体审美标准的差别,不同格调趣味、文化修养的人,体验生活中的美感差异往往会很大。

只有在充满美感和趣味的体验活动中,审美教育才能发挥积极的效应,学习者乐于主动参与求学过程,越学越发产生兴趣。参观美术馆、看电影、旅游、阅读、角色扮演等这些审美直接体验,不但开拓学生眼界、提高知识面,审美文化趣味这方面更是获得形成和发展。

通过欣赏欧洲大陆各个站点具有代表性的建筑视频和精美图片,学生的审美趣味得以提升,视觉得到充分的享受,在自主探究的体验活动中增长见闻及培养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尊重态度。

东巴文,一种沿用至今号称活着的中国象形文字,其独特魅力就是图画味浓郁,充满意趣。学生接触学习,无不例外地爱上这似字似画的古老文字。看图猜字、观看文字活化动画视频、欣赏东巴艺人手工作品圖片等环节,让学生既解读东巴文的最初形态,又启发他们的想象及认识,学会创意地用现代视觉手法表现古老文化,收获不仅来自感官和思维上的乐趣,还有隐藏于文字背后的历史意义、文化故事。

美感体验越丰富,学生越能积累理性的审美经验,掌握艺术规律,眼睛与心灵发现到平常生活中更多更有趣的事物,拥有一个乐趣无穷的学习记忆,童年也将会是五彩缤纷和富有诗意。

三、情感表现激发审美创造

情感的艺术表现,所指的情感不是体现在日常的形态中,而是呈现在艺术作品之中,通过艺术的手段来表现[4]。创造是审美艺术活动的核心,情感表现在艺术创造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没有情感就缺乏创作动力,只有当情感和想像活动相互契合,美感的创造才会呼之欲出。情感之匙,为审美创造开启一个更为丰富的意象世界。

《年画》一课以一首颇具春节气氛的《过大年》拉开了序幕,源于对民间传统习俗的熟悉和民族之情的热爱,音乐一起,学生高昂的情绪自然而然就调动起来,年的味道开始在每个人心中弥漫。当看完老一辈传承人讲述如何用一生去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视频后,每一位学生都被深深地感动了,求学心态更为强烈了。

广州的民俗风情可以说是极富本土特色,其中一项“食文化”,更是伴随着一辈又一辈广府人的成长,当中包含着极其丰富,充满爱的情味。《广府美食》是一个永恒受学生欢迎的创作题材,为创作者和欣赏者均带来喜悦、满足和幸福,且表现手法多姿多彩。来自童年体验和对日常生活氛围的深刻感受,令学生的创造灵感源源不断,沾手而来。从小熟悉喜爱的街头小吃、喝早茶、烧腊档、糖水铺……这些广州独特的风情,以艺术符号形式呈现出一个活灵活现、处处渗透情趣的美好生活意境。

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融合多元文化,让学生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又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从不同角度及艺术形式启发他们接触、认识、学习多元文化,提升审美品味、趣味、创造方面的综合美术素养,完善自身的人格修养,追求更有意义和情趣的生活。

参考文献:

[1]拾遗.《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解救不了》(ID:shiyi201633).

[2][3]王朝闻.《审美基础》下卷,审美心态[M].三联书店出版2011.9,232.

[4]周宪.《美学是什么》[M]北京大学出版社2 015.9,213.

[5]叶朗.《美在意向》[M] 2010.2,北京大学出版社.

[6]曾繁仁,谭好哲.《当代审美教育与审美文化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6.6.

[7]雅克·马凯著,吕捷译.《审美经验》[M].商务印书馆出版,2016.6.endprint

猜你喜欢
审美趣味多元文化
论教育与多元文化的关系
浅析BJD人偶的艺术性
现代室内设计的多元文化表现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