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增荣
摘 要:发散性思维是历史创新性学习的核心,它具有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等重要特征。利用发散性思维能够助推学生构建历史知识体系,促进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创新意识。
关键词:发散性思维;历史知识体系;历史认识能力;历史创新意识
发散性思维是“根据已有的某一点信息,运用自身的知识、经验,通过推测、想象,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重组记忆中信息与眼前信息,而产生出新信息的一种思维方式。”这一概念的提出者,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J.P.吉尔福特(J.P.Guilford)认为,以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为特征的发散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利用发散性思维的特点,能够不断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创新能力,提升学习效率。
一、借助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助推学生历史知识体系的构建
发散性思维的流畅性(fluency)是指围绕着某一信息点,在短时间内,沿着同一个方向,能够迅速地、连续地联想到较多的、与之相关的其他信息点,从而构成完整的信息体系,它主要体现了发散性思维在速度和数量上的特征。流畅性对于当今高中历史学习的构建尤为重要。新课改以来,高中历史教材采用了“模块+专题”课程结构形式,这种结构要求学生“在一个特定的问题情境之中,以相互联系的方式学习课程模块中的最基本概念和最基本原理,并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相应的思维与方法。”要以“相互联系的方式”学习,发散思维的流畅性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在学习到某一知识点的时候,应在本单元、本模块,甚至跨模块进行丰富的联想,寻找与之相关的信息点。
以人教版必修三《明清之際活跃的儒家思想》为例,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时候,老师可以借助发散性思维的流畅性,要求学生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进行思考。从纵向看,两千多年来,儒家思想历经春秋、战国、秦朝、西汉、魏晋南北朝和隋唐、宋明,以及近代史上不同历史时期的漫长发展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启发学生认识到儒家思想不断学习其他学说兼收并蓄的特点,而且在历史转折时刻,儒家思想总是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与时俱进。从横向看,明清之际之所以能够出现活跃的儒家思想,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活跃儒家思想的出现反映了封建制度不断走向衰落的特征。
发散性思维流畅性助推学生在知识线索、结构、体系上的构建,单一历史知识点经过发散,可由点发展成为线,由线发展为面,由面发展为体,最终形成多层次的、全面的、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能更进一步探究历史本质和规律。
二、借助发散思维的灵活性,促进学生历史认识能力的提升
发散性思维的灵活性(flexibility)是指围绕某一信息点,能够从不同的视角进行联想,它着重思维方向的变化,也就是通常所讲的换个角度看问题。如果说流畅性是平面的、以联想信息点的量来衡量的话,那么,灵活性则是立体的、以联想信息点的质来说明问题。发散思维的灵活性有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来思考问题,推动他们在认识能力上的创新。
在模块二中,罗斯福新政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典型的范例。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遭遇到严重危机的时刻,罗斯福突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藩篱,以国家干预经济这只“看得见的手”代替市场调节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而邓小平突破计划经济的禁锢,把改革目标确立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实,当社会发展进入到以机器生产为代表的工业化时代的时候,人类生产方式的趋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管理模式的趋同,作为站在时代前列的两位代表人物,罗斯福和邓小平能够突破僵化的思维,打破原有的定式,认识到计划和市场只是经济发展的手段,从而各自开创了新的模式,引导两种经济的新发展,发散思维灵活性的作用可见一斑。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需要突破常规,摆脱原有思维的束缚,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启发学生应用发散思维的灵活性。比如,人教版必修一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课中涉及“军机处”这一知识点,教材主要从背景、设立者、时间、特点、影响等展开叙述。在教学设计中,我们根据发散思维灵活性的原则,要求学生对军机处性质进行分析,实际上开辟了思维的新方向。在这一方向的探究中,学生将军机处与宰相、明清时期的内阁、六部等机构逐一进行比较,最终认识到,从性质上看,军机处与内阁是一致的,都是协助皇帝处理军政事务的秘书机构,而不是宰相、六部性质的、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清初从议政王大臣会议到内阁、六部,再到军机处的权力转移和变化的过程正反映了明清时期封建制度日益衰落的本质特征。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看,发散性思维的灵活性正是强调学生要多角度地看待历史问题。在评价历史事件时采用一分为二方法、比较分析法等思维模式,它对于学生认识问题的能力有着较大的帮助。
三、借助发散思维的独创性,强化学生历史创新意识的培养
发散思维的独创性(originality)是指思维者围绕信息点,通过与众不同的、独特的、自我的联系与思考,走出一条别出心裁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并由此获得了创造性的成果。独创性是发散思维的最高目标,进入创新思维的高级阶段。
发散性思维的独创性实质上是“详人之所略,异人之所同,重人之所轻,而忽人之所谨”,现代物理学的发展是发散思维的独创性结果。如果时间和空间是发散性思维的起点的话,经典物理学一直沿着两者是固定不变的这种思路思考问题。然而,当爱因斯坦将时间、空间与速度联系在一起的时候,物理学便出现质的飞跃,相对论出现了。在这一思维过程中,速度成为思维的拐点,速度的出现导致物理学,乃至整个人类世界的变革与创新。
比如,人教版必修二在讲述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时候,引用了《天仙配》中的一句台词来说明小农经济的特征,即“你耕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这句台词反映了男耕女织之下自给自足的生活情境。我们在课堂上,采用发散思维的独创性,要求学生用同样的形式来描述原始社会的采集经济和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下的特征。这一独创性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有学生在描述原始社会采集经济的时候,仿写道“你爬树,我摘果,下雨就往山洞里躲”。在描述商品经济的时候,仿写道“你上班我上班,下班去卖茶叶蛋”。这一事例充分体现了独创性对创新思维的培养
影响。
学习、吸收、消化、创新是历史学习过程中几个重要的环节,而发散性思维是这一过程中,增强历史学习的有效性和提升历史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作为高中历史教育工作者,应有意识地把培养历史发散性思维作为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惟其如此,才能更好地适应提升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夏晓.思维训练教程[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07.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师范司.普通高中新课程研修手册·新课程教学实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2.
注:本文系江苏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学习科学”视域下的高中生有效学习研究》(D/2015/02/307)阶段性成果。
?誗编辑 鲁翠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