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入在历史教学中的概念探讨

2018-01-20 19:45詹妙珍
新课程·中学 2017年11期
关键词:阅读理解写作初中

詹妙珍

摘 要:Empathy中文译为神入。Historical Empathy译为神入历史。在教学的领域中,神入是指历史学习者通过对材料的认知,设身处地去想象历史当中的“人”的立场、情感、思想、所面临的情况下所做的决定。神入是近年来国内外广泛运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国外的历史教育研究者发现,训练学生利用神入的方式进行历史学习,能够使学生有较高水平的历史思维。但国内对神入的解释不一,在此着重从历史教育的领域系统阐释神入。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阅读理解;写作

Empathy中文翻译为移情、共情、神入等。Empathy最早运用在美学领域。在美学的领域里,empathy指一个人把自己内在的感情无意识地投射到一个审美对象或审美活动中。20世纪七八十年代,empathy开始被运用到历史教育领域。

在20世纪70年代,英国发生历史学科危机,英国为此进行了一次课程改革。1972年英国在“学校委员会历史科计划”(Educational Objectives for the Study of History)首次正式在历史教育领域提出神入是学生理解历史所需要的技能之一。神入的教学概念出现后,历史教育的研究者开始对神入进行概念和运用 的研究,但没有一个定论。其中对神入解释得较为系统的是福斯特在《社会科中的神入和观点陈述》(Historical Empathy and Perspective Taking in the Social Studies)中对神入的几个清晰的界定。[1]

①神入基本上不涉及想象、认同和同情(sympathy)

②神入涉及对过去人们行动的理解

③神入涉及历史脉络的完整理解

④神入需要多元的证据和观点呈现

⑤神入需要学生审视他们自己的观点

⑥神入有助于学生的思考训练,但学生应理解他们所获知的结论是暂时性的。神入需掌握历史脉络、观点和视野的具体理解。再者它需要自我检视、回顾和怀疑,如同卡耳所言,历史是学生和事实之间不断的交互作用,以及过去和现在之间的不停对话。

国内在引进神入时,其翻译与解释存在多种说法。在国内 Empathy有神入、移情、共情等几种译法。在概念的解释方面,也有许多的学者对其进行简单的阐释。叶小兵教授指出,神入是指从历史人物的角度去思考当时的历史,是学生训练历史思维的重要方法。陈新民对神入的解释则较为详细: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应置身于历史发展的环境中去观察历史,站在历史人物的立场上去研究历史,从而把握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信仰、动机和意图等,并理解他们思想的发展变化,即主体进入客體之中去想象客体的研究活动。台湾的张元教授则认为,神入是指同情地了解,设身处地地想象,是历史中重要的一环。

综合国内外对神入的解释,笔者认为在历史教育的领域中,empathy应译为神入。如果把empathy译作移情,就会把历史教育领域中的empathy等同于心理学上的移情。心理学上的移情涉及同情心,这是不符合历史教育领域empathy的内在涵义,因此,笔者认为empathy译作神入是最为准确的译法,全称historical empathy,译作神入历史。这种译法突出了与情景教学的不同之处。学生在神入时会重构情景但更强调古人的思维,更突出理性理解历史的目的。这也是笔者在全文统一将empathy译为神入的原因。

在神入的概念解释方面,笔者基本认同国外福斯特对神入的几个界定,个别方面有差异。福斯特认为真实的历史是从细致的探究与正确的证据中获得的,因此历史是不容任意地想象。但是笔者认为对历史进行想象是合理的。狄尔泰指出,人文学科在解释人时所采用的理解方式不同于自然科学以因果关系解释事物,人文学科能够借助想象、体验及理解,进入人的精神世界,从而体味出人生的意义。[2]正如狄尔泰所言,神入中的想象是必须的,它与虚构是不同的含义。历史的想象是会借助记忆、选择、推理等诸多环节,在材料的基础上构成一幅幅真实可靠的历史图像或景象。这些图像或景象是学生进行神入的一个引子。学生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在脑海中浮现这些图像或景象,才能更好地设身处地去融入历史的洪流中去揣摩历史人物与理解历史事件。

神入不涉及认同与同情,这是从神入的目标来考虑的。神入的目标主要是要求学生达到理性理解历史的程度。认同与同情是属于个人的情感,是属于主观的看法,如果学生在神入的过程中加入了这些要素,即带着自己的思想或情感进入了古人的思想中,这就不能客观理性地看待历史的发生。再者,学生对同时代其他身份的古人就更无法理性理解了。另外,学生神入时加入了认同与同情的因素,也是不利于本身正在发展的价值观。比如,在学习二战时,学生如果认同和同情希特勒的行为,这就违反了历史的人文性,大大不利于其自身的成长。

学生被期待于理性理解的教学过程中,能意识并区别“历史人物的动机”(行为理由),以及背后的原因(事情为何发生);懂得在理性理解某些行为的理由时,是需要明白当时人的意图及他们当时身处的环境。而神入是达到理性理解层次的方式之一,因而神入需要掌握行动者的意图也需要掌握历史的脉络。

神入历史需要多元的证据和观点呈现,也需要学生去审视自己的观点。历史文件由于编写者的立场和角度不同,往往会带有不客观性。在经过学习后,学生会产生一定的观点,他们需要审视自己的观点。对于教师来说最大的挑战是要让学生学会鉴别自己的观点。教师应督促学生思考和审视根据资料所作出的结论和观点。神入有助于学生的思考训练,所获得的结论也只是暂时性的。没有绝对的规则支配人类的行为,不同的个体在相似的情况下都有可能做出不同的行为。在很多时候,我们所得出的结论也只是暂时的。不同的角度和资料会引起结论不同。学生在神入后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观点,再根据新的理解而思考、自我检视、回顾、怀疑。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思考的训练。

因此,我们可以把神入这样定义:神入是指神入者通过一定的资料、证据,运用适当的想象力去同步历史事件中的人的观点、立场,理解事件发生的原因、历史人物的意图,从而达到理性理解与解释历史的层次和发展神入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吴翎君.历史教学理论与实务[M].台湾:五南图书出版社,2004:69.

[2]陈新民.运用历史神入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你能神入张伯伦的世界[J].教学研究,2001.

?誗编辑 李琴芳endprint

猜你喜欢
阅读理解写作初中
新高考改革下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如何让小学生写作返璞归真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写作教学策略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