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蕾
摘 要:本文简要概括了唐式金属香囊的概念,通过将古籍、诗词等文字资料与实物遗存结合,从皇室、文人、女性三个层面去研究香囊在古人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场景。
关键词:香囊;皇室;文人;女性;日常生活
中图分类号:J5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6-0077-02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古人习惯用香为生活增添雅趣。在历代种类繁多的熏香器中,制作得最为精妙绝伦且最富艺术价值的当数唐代香囊了。
一、概念界定
过去,人们常认为香囊就是指丝织物缝的香袋,先秦时期,人们喜欢通过赠送香囊来表达对恋人的爱慕之情,如繁钦的《定情诗》:“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所提及的香囊缝有绶带,可系在肘臂下,藏于袖中,使佩戴者抬手挥袖间能散发清香。至唐代前后时期,“香囊”一词,仍然被用来表示锦、罗制成的小香袋。
直到法门寺衣物账中“新恩赐到金银宝器……银金花盆一口重一百五十五两,香囊二枚重十五两五分,笼子一枚……”的记录,人们才发现这里的“香囊”其实被列入了银器之中。经专家比对研究,认定出土物里的两件带链银香球就是衣物账中所提到的“香囊”。这种香囊的外壳是个布满镂空花纹的圆球,以方便香气散出。内部的装置则巧妙地利用了重力原理,在球体内装置两个可以转动的同心圆环,环内再装置一个以轴承与圆环相连的小圆钵。在小圆钵中盛放上点燃的炭墼、香丸以后,无论香球怎样转动,小圆钵在重力作用下,都会带动机环与它一起转动调整,始终保持水平方向的平衡,不会倾翻。而本文所述的“香囊”正是这种设置精巧的金属球形香器。
其实,这种器物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西京杂记》中:“长安巧工丁缓者,作卧褥香炉,……为机环转之者四周,而炉体常平,可置之被褥。”正是记录了这种香囊,只是,过去人们通常把这种小巧玲珑的器物称作“袖珍熏球”。这种香囊在唐代最为盛行,据现有资料所示,解放后,全国出土唐代银香囊几乎均出自以西安为中心的陕西关中地区,共有七件。其中1963年陕西西安沙坡村出土的鎏金银香囊(如图1所示)直径4.8厘米,表面布满镂空的花纹,并刻划有形态各异的花鸟。 其整体由两个半球组成,用子母口扣合。下半球内装有两个同心圆机环和一个盛放香料的香盂。使用时,由于香盂本身的重力作用和两个同心圆机环的平衡作用,无论香囊如何滚动,里面的香盂都可以保持水平状态,燃香不会外撒。香气则可以通过镂孔散出。
二、香囊与皇室贵族
在唐代,皇室贵族的日常生活中都离不开香囊,唐代的贵族们为了使自己散发迷人的香气,喜欢将各式各样的香囊和香袋挂在腰间。这种风气在宫中尤为盛行,尚刚在《唐代工艺美术史》中说:“每年的腊月,少府监中尚署都要进献‘衣香囊。”又慧琳《一切经音义》香囊条中记载:“案香囊者,烧香圆器也,而内有机关巧智,虽外纵横圆转,而内常平,能使不倾。妃后贵人之所有也。”都明确指出香囊在当时已成为后宫妃嫔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之物。由于香囊精巧玲珑,便于携带,除了放在被褥中熏香外,贵族妇女还喜欢将其佩带在身上,无论狩猎、出行、游玩,均随身携带,所过之处,香气袭人。
但是在唐代,佩带香囊绝非是女性专利,男性特别是上层贵族也有佩带香囊的习惯。章孝标的《少年行》中用“异国名香满袖熏”来描写一位年轻武士。甚至连皇帝有时也会佩带香囊,而在腊日(岁终祭祀百神之日)的庆典上,更是非佩带“衣香囊”不可。就拿法门寺出土的两件镀金银香囊来说,其原本就是唐代皇宫中的用器,唐僖宗是这两件香囊的施主。也许在去到法门寺之前,这两件华丽香囊曾就悬挂在僖宗的床帐之中,散发袅袅香烟,伴君入睡。此外,唐代贵族还习惯在出行的车辇上悬挂香囊。唐代香囊多以金、银、铜、铁等材料制作,其中以金银制作的为上品。到了宋代,这样的香囊甚至被引入国家大典,在集英殿举行的“大宴”,“殿上陈锦绣帷帟,垂香球,设银香兽前槛内”,香球同香兽一起被用来为大型政治活动制造气氛。在明清时期,香囊在宫廷也均有制作,更是多了掐丝珐琅等工艺。由此可以看出,香囊深得上层社会的喜爱,皇室贵族不论男女,在日常生活和庄严的政治活动中都离不开它。
三、香囊与文人雅士
当然,对香囊的使用并非局限于上层社会,唐代胡杲在《七老会诗》一诗中讲述了一群高寿老人的文会雅集, 由“凿落满斟判酩酊,香囊高挂任氤氲”一句可见,当时的士大夫生活中,悬挂香囊来熏香的做法并不罕见。除了将香囊系在身上,更多的文人是将其悬于书斋内修身养性之用。元稹《友封体》中云:“雨送浮凉夏簟清,小楼腰褥怕单轻。微风暗度香囊转,胧月斜穿隔子明。”句中诗人在小楼上消暑,感受着雨后清爽的凉意。而用吊链悬在半空的香囊由于这圆球的造型,会随风轻轻转动,圆球外壳上布满的镂空花纹尽收诗人眼底。香囊内里炭火低燃,焚着名香,细弱的烟缕从外壳的镂孔中悄悄散出,别有一番情趣。白居易《青毡帐二十韵》 “铁檠移灯背,银囊带火悬。深藏晓兰焰,暗贮宿香烟。” 中“银囊带火悬”与“暗贮宿香烟” 的描写突出其生活细节,这短短两行诗句,无不展示了唐代士大夫生活清雅恬适的一面。吕温的《上官昭容书楼歌》通篇都在想像才女上官婉儿的书楼的景象,在这一想像中,飘散香烟的香囊悬挂于书楼上,并且还带有彩络装饰。古人写诗即便是想象也是基于现实生活场景,所以,香囊在文人阶层也十分流行,除了熏衣祛味这一功能外,诗人在更擅长用它来渲染气氛、营造文章的感情色彩。
四、香囊与青闺女眷
其实,香囊的在日常生活中也备受女性的青睞。花蕊夫人的《宫词》中:“窗窗户户院相当,总有珠帘玳瑁床。虽道君王不来宿,帐中长下著香囊。”又王琚《美女篇》中“屈曲屏风绕象床,萎蕤翠帐缀香囊”之句,都清楚指出当时香囊流行的使用方式是悬挂于床帐之中,安神催眠之用。而王建的《秋夜曲》:“香囊火死香气少,向惟合眼何时晓。城乌作营啼野月,秦川少妇生离别。”描写了一名少妇因思念在外征战的夫婿,难以入眠。床帐中悬着的香囊中炭火已灭,香气也微弱了。此诗再次验证了当时香囊在女性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方式及其普遍性。
香囊自宋代起被称作 “香球”,亦作“香毬”。陆游的《老学庵笔记》中记载:“京师承平时,宗室戚里岁时入禁中,妇女上犊车,皆用两小鬟持香球在旁,而袖中又自持两小香球……”史浩咏乐伎云“手束柔荑雕雁柱,袖翻纹锦出香毬”。这些诗句足以证明到了宋代,香囊依旧流行于女性的日常生活中,且通常被藏在袖中。明清时代,使用唐式香毬的传统依然存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一件明代绣球熏香铜炉(如图2所示),通体浑圆无挂链,镂有梅花组成的六朵大团花和八朵小团花,炉心是一个小铜盂,种种机括与唐代无异。明田艺蘅《留青日札》卷二十二“香毬”条:“今镀金香毬如浑天仪然……其外花卉玲珑而篆烟四出,真闺房之雅器也。”又《金瓶梅》第二十一回中“金莲就舒进手去被窝里,摸见薰被的银香球”都说明此物乃是放在被褥中使用的。
五、结语
综上所述,香囊由于其做工考究,雕刻精美,美观实用,自唐代开始一直深受各个阶层的喜爱,一度流传至明清时期,像《金瓶梅》中李瓶儿这类的普通富商的妻妾也能够使用它来熏被和取暖,由此可见,香囊作为卧帐中物,在古人的日常生活中已经十分普及了。而香囊内部的持平环装置完全符合陀螺仪的原理, 事实上,中国对这一原理的运用至少领先欧美1200年,足以证明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以及工艺制造方面取得的高度成就。
指导老师:孔铮桢
参考文献:
[1]扬之水.香识[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
[2]孟晖.花间十六声[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3]孟晖.画堂香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4]于清华.香炉造物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