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国召 张 宁
(1 北京市朝阳区崔各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北京 100103;2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肾病内分泌科,北京 100102)
张宁教授为知名专家,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青年名中医、中医内科学科带头人;擅长运用经方及辨证论治治疗多种疑难杂症,诊疗多种疾病有独特的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经验。张宁教授在临床诊疗中善用经方,组方灵活精当;常选用经方合方、或经方与时方合方、或通过经方或时方增减药物形成新的组方运用于临床。柴芩生脉散是张教授由生脉散加入柴胡、黄芩形成新方,运用其治疗多种病症,临床疗效明显。笔者有幸拜师学习,深感受益匪浅。
生脉散原方由人参、麦门冬、五味子组成,其中人参甘温、益元气、补肺气、生津液为君药,麦门冬甘寒养阴清热、润肺生津为臣药,人参麦冬合用,则益气养阴功能益彰;五味子酸温、敛肺止汗、生津止渴为佐药;三药合用,益气养阴、生津止渴、敛阴止汗,使气复津生、汗止阴存、气充脉复、故名生脉[1],本方出自《医学启源》,可用于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或久咳伤肺,气阴两虚证。《医学启源》卷下:“补肺中元气不足”。通过后世医家不断拓展,将本方运用于内、外、妇、儿等各科辨证属于气阴两虚的多种疾患[2]。现代本方常用于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神经衰弱所致的咳嗽、失眠、心烦、心悸及心律不齐等属气阴两虚者。张宁教授常用生脉散加柴胡、黄芩组成柴芩生脉散,扩大了原方主治范围,用于治疗因肝气郁结、肝郁化火、气阴不足所致的更年期综合征、亚急性甲状腺炎、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乳腺结节等病证并取得较好效果。现将张宁教授运用柴芩生脉散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报道如下。
本病是指妇女在绝经前后,因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下降,临床表现为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伴有神经心理症状的症候群,也称为围绝经期综合征[3];中医指绝经前后,围绕月经紊乱或绝经,出现阵发性烘热汗出、烦躁易怒、情绪不稳、心悸失眠、头晕耳鸣等症状的病症,称之为“绝经(或经断)前后诸证”[4];中医认为绝经期前后肾气减衰,阴阳平衡失调,脏腑功能紊乱而导致本病。可出现肾阳虚、肾阴虚或肾阴阳俱虚等不同表现,而肾阴虚最为常见。致病之根本当为肾虚,肾的阴阳平衡失调,又会出现心、肝、脾等脏腑的病理改变[5]。张宁教授认为更年期综合征病情常虚实夹杂,多为虚实并见;既可见到腰膝酸软、乏力、脉沉细等脾肾阳气亏虚症状,也可见到烘热汗出、咽干、舌红等阴虚火旺表现,同时临床常常还可见到胸胁或少腹胀闷窜疼,急躁易怒,面红目赤,乳房胀痛等肝郁化火等实证表现;即既有脾肾亏虚、气阴不足、又有肝郁化火症状;运用柴芩生脉散加减疏肝泄热、益气养阴,合二仙汤补益脾肾,药证相符,故能取得较好疗效。
典型病例1:患者女性,50岁;2017年5月4日,以“停经半年,腰酸乏力”为主诉就诊;现无明显诱因停经半年,腰膝酸软,下肢无力,多梦易醒,咽干、咽部不适,乏力体倦,喜冷,无汗出;心慌气短,心烦易怒;脉细弦,舌红少津。中医诊断为绝经前后诸症,证属肝郁化火、气阴不足,脾肾两虚;初诊方药以柴芩生脉散加二仙汤加减:柴胡10 g、黄芩10 g、太子参20 g、麦冬20 g、五味子3 g、茯苓20 g、淫羊藿10 g、知母15 g、黄柏10 g、当归10 g、炒枣仁30 g、珍珠母30 g、香附10 g、赤芍10 g、巴戟天10 g、甘草3 g。7付,水煎,日1剂,分2次口服。二诊:2017年5月11日复诊:药后症减,乏力好转;时有胸闷,夜间易惊醒,汗出多,脉细弦,舌尖红苔薄白。方药由上方加厚朴10 g、苏梗10 g、清半夏10 g、浮小麦30 g;炒枣仁减至20 g。14付,煎服法同上。
按:依据本患者以“停经半年,腰酸乏力”为主诉就诊,结合相关症状,当属中医“绝经前后诸症”范畴。患者心烦急躁、脉弦为肝郁化火;腰膝酸软,下肢无力,乏力体倦乃脾肾气虚;心慌气短、多梦易醒为气虚、心神失养;怕冷为阳虚;咽干、咽部不适,脉细,舌红少津为阴虚火旺;综上所述,病机当属肝郁化火、气阴不足,脾肾两虚;治法当以疏肝清热,益气养阴,补益脾肾。
初诊时选用柴芩生脉散(柴胡、黄芩、太子参、麦冬、五味子)疏肝泄热、益气养阴,二仙汤(淫羊藿、巴戟天、知母、黄柏、当归)加茯苓补益脾肾、滋阴降火;加香附、赤芍理气活血疏肝,珍珠母、枣仁安神,甘草调和群药;诸药合用,共奏疏肝清热,益气养阴,补益脾肾之功。二诊时乏力好转,时有胸闷故加苏梗、清半夏、厚朴理气宽胸;汗出多,加浮小麦敛阴止汗。
本病是一种自限性甲状腺炎症性疾病,其发病与病毒感染密切相关[6];还可能和免疫及遗传因素相关;本病以女性多见,40~50岁为发病高峰期;临床上可见甲状腺肿大、疼痛、质硬、触痛,伴发热、乏力、食欲缺乏等症状。常发病于上呼吸道感染后,在初期容易被误诊或漏诊[7];典型症状为甲状腺部位疼痛,严重者在吞咽或转动头部时疼痛加重、可向耳、枕骨及下颌部位放射,并伴有发热[8]。古代文献没有相应记载,根据其临床特点可归入中医学“瘿痛”、“瘿瘤”等范畴[9]。中医认为水土失宜和情志内伤是重要的发病因素。西医目前尚无特异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消除临床症状和调整甲状腺功能使其恢复正常。中医可将本病辨证分型为热毒壅盛、肝郁化火、阴虚火旺、脾肾阳虚及气郁痰凝等并予以相应治则治法。张宁教授认为本病初期可因外感引起,情志不遂、肝气郁滞、肝郁化火、火热互结于颈部发为本病;热伤阴津、可致阴虚火旺;素体虚弱或久病气虚可出现气阴不足。本病临床单纯虚证或实证者少,以虚实夹杂,常以肝郁化火、气阴不足为多见。张宁教授选用柴芩生脉散疏肝泄热、益气养阴治疗本病获得较好疗效。
典型病例2:患者女性,43岁;初诊日期:2017年7月27日;患者以“双侧甲状腺胀痛不适半年余”为主诉就诊;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咽痛,双侧甲状腺胀痛不适,经治疗一周后发热、咽痛消退、甲状腺胀痛仍存在,具体治疗不详;现症见:甲状腺疼痛减轻,心悸,口干,乏力,易生气,饮食一般,大便干,小便尚可;舌红,脉弦细。否认相关病史。当地抽血化验:血沉快,甲状腺自身抗体阴性。中医诊断:瘿痛,证属肝郁化火,气阴不足;方药:柴胡10 g、黄芩10 g、连翘10 g、太子参15 g、麦冬15 g、佛手10 g、五味子10 g、香附10 g、白芍15 g、生白术15 g、火麻仁20 g、杏仁10 g、炙甘草3 g。14付,水煎,日1剂,分2次口服。二诊:2017年8月10日,甲状腺胀痛减轻、最近偶尔头痛,口干、大便干燥、眠可,晨起全身僵硬,脉弦滑,舌尖红。方药:减白芍、五味子;加麻仁调至30 g、加牛蒡子15 g,菊花15 g、羌活10 g。14付,煎服法同前。三诊:2017年8月24日复诊,两腋下有时胀痛,口干、便干减,晨僵好转,加片姜黄10 g,减杏仁。14付,煎服法同前。
按:患者以“双侧甲状腺胀痛不适半年余”为主诉就诊,当属中医“瘿痛”范畴;患者甲状腺胀痛、心烦气急、舌红,脉弦乃肝气郁结、气滞不通、不通则痛,久则肝郁化火;火热伤阴、阴津不足,在上则津不上承而口干,在下则津亏热结、大便不通,而病久伤气、气虚则心慌、乏力,脉细;综上所述,本病病机是肝郁化火、气阴两虚,当以疏肝泄热、益气养阴为法。
初诊选用柴芩生脉散疏肝泄热、益气养阴;并以佛手、香附、白芍助柴胡疏肝理气、止痛,杏仁宣降肺气以助生白术、火麻仁通便,连翘清热散结,生甘草与芍药配伍缓急止痛并能调和群药;诸药合用,共奏疏肝泄热、益气养阴之功。二诊时甲状腺疼痛减轻,但有湿邪,故减去滋腻酸收的白芍、五味子,加羌活祛风除湿、配菊花疏风止痛,加火麻仁用量、加牛蒡子意在于润肠通便。三诊时口干、大便干减轻加减去杏仁;加片姜黄活血祛瘀治腋下胀痛。
本病又称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即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为临床中最常见的内分泌疾病之一[10]。是一种甲状腺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出现甲状腺结节或肿大,近年来发病率迅速增加,多发年龄段在30~50岁[11]。本病起病隐匿、发展缓慢,病程较长。本病当属中医“瘿病”、“虚劳”等范畴,中医认为主要是因情志不畅、生活环境、饮食失宜及个体差异等原因导致气滞、血瘀、痰凝搏结于颈前而发病[12];一般可将本病辩证分型为气郁痰凝、痰瘀互结、气阴两虚、阳虚痰凝等。张宁教授认为本病多为中年女性多发,肝气不舒是重要因素,病机关键是气机不畅;多因长期肝气郁结、久则郁而化火、痰凝热瘀互结于颈部发为本病;素体虚弱或久病气虚可出现气阴不足。临床上以虚实夹杂,肝郁化火、气阴不足为多见。张宁教授选用柴芩生脉散疏肝泄热、益气养阴为法治疗本病获得较好疗效。
典型病例3:患者女性,42岁;初诊日期:2017年2月7日;患者以“双侧甲状腺肿大1年余”为主诉就诊,现症见:患者双侧甲状腺轻度肿大,心慌,气短乏力,双乳结节时有胀痛,口干,月经前后不定期,心烦气急,眠差,脉弦滑,舌红苔薄黄;既往史有桥本病、乳腺结节病史;化验:血清TPOAb、TGAb均增高;中医诊断:①瘿病(肝郁化火,气阴不足)。②乳癖(证型同前);初诊方药选用柴芩生脉散加减:柴胡10 g、黄芩10 g、太子参15 g、麦冬15 g、五味子3 g、枣仁30 g、赤芍15 g、香附10 g、连翘15 g、桔梗10 g、郁金10 g、厚朴10 g、川楝子10 g;14付,水煎,日1剂,分2次口服。二诊:2017年3月7日复诊:心悸气短,乏力,口干烦热明显。由上方去桔梗,加当归15 g、生黄芪20 g、生地10 g、丹皮10 g;14付,煎服法同前。三诊:2017年8月24日复诊:甲状腺肿大明显减轻,近来月经后延,月经数月未行,服黄体酮后行经;时有心悸,失眠,不怕冷,脉滑细数,舌暗苔薄黄微腻,查心率:93次/分;方药由3月7日方加川芎10 g、丹参15 g、三七粉2 g(冲服)、减厚朴、连翘。14付,煎服法同前
按:患者以“双侧甲状腺肿大1年余”为主诉就诊,患者以“双侧甲状腺肿大1年余”为主诉就诊,当属中医“瘿瘤”范畴。双侧甲状腺轻度肿大,双乳结节时有胀痛为肝气郁结、月经前后不定期乃气滞血瘀所致,心烦气急、眠差、脉弦滑、舌红苔薄黄为肝郁化火、热扰心神则失眠,而口干、心慌所气短乏力乃气阴不足;综上所述,本病病机为肝郁化火、气阴不足,当以疏肝泄热、益气养阴为法。
初诊用柴芩生脉散疏肝泄热、益气养阴,枣仁养心安神,赤芍、香附、郁金、川楝子疏肝理气、活血止痛,加连翘清热散结,厚朴、桔梗燥湿化痰;诸药合用,共奏疏肝泄热、益气养阴、兼化痰散结之功;二诊时痰湿减轻、故去桔梗,而气阴不足明显、故加当归、黄芪活血益气、加生地黄、丹皮滋阴清热;三诊时痰湿及热结减轻、故减去厚朴、连翘,血瘀明显、故加川芎、丹参、三七粉活血祛瘀。纵观前后用药调整,在辨证分型基础上依据气滞、血瘀、痰凝三因素各自轻重合理选择理气活血、燥湿化痰药物,以期获得最佳疗效。
生脉散临床应用广泛,沿用不衰;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本方能调整全身腺体功能,尤以影响内分泌功能而使全身功能得到调整,从而起到补气、固脱、生津、止渴等作用[13]。实验研究也表明,生脉散有抗应激损伤、降脂、改善血液流变性、改善脑功能等作用[14]。柴胡具有解热、抗感染、调节免疫、抗氧化、抗菌抗病毒、促进细胞生长等诸多作用[15],黄芩也具有抗感染、抗病毒、调节免疫、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由此可见柴芩生脉散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
文中提到的3个典型病例,分别是更年期综合征、亚急性甲状腺炎、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虽病名各不相同,但病因病机有相同之处,都是以肝郁化火,气阴不足为主。治法均为疏肝清热,益气养阴;采取“异病同治”,选用柴芩生脉散加减治疗并获得较好疗效。第1例患者还表现出脾肾两虚症状,所以在以加味生脉散疏肝清热,益气养阴的同时,加用二仙汤补益脾肾,阴阳并调。第2例患者有甲状腺痛及便秘,故在加柴芩生脉散的基础上加用理气活血止痛和通便药物。第3例患者同时有乳腺结节,时有胀痛,眠差,故在本方基础上加用清热散结,理气止痛及安神药物。通过抓主症,把握主要病机,灵活运用柴芩生脉散治疗上述病例,均取得较好效果。
现代临床病例虚实夹杂为多,纯虚无实或单纯实证的个体病例极少,在临床中发现肝郁化火,气阴不足的临床病例非常多见,柴芩生脉散疏肝泄热、益气养阴,可运用于此类病症的治疗;方中人参价格昂贵,临床多以党参或太子参代替;人参性味甘温,阴虚易上火者,可用西洋参、太子参代替。张宁教授运用柴芩生脉散为基础方随症加减治疗此类病症,临床每多获效。其中肝气郁结、气机郁滞较重时可加香附、郁金、白芍、佛手等以增强疏肝理气;肝郁化火明显者加栀子、丹皮、菊花及草决明等清肝降火;热扰心神、夜寐不安者加珍珠母、酸枣仁、生牡蛎等增强安神之功;气虚汗出甚者加黄芪、浮小麦益气敛汗;常因病症变化对用药作灵活加减。故在临床应用时把握病机和辨证要点,抓主症的同时顾及兼证,随证合理配伍用药,以求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