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背景下儿科住院医师科普教育实践

2018-01-20 23:45邱文薇吴静燕柴毅明周文浩郑珊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 2018年4期
关键词:住院医师医患儿科

邱文薇,吴静燕,柴毅明,周文浩,郑珊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教育培训部,上海 201102)

1 背 景

1.1 健康中国对儿科科普提出新的要求 健康是人类全面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保障和重要目标,也是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高度重视提高全民健康素质。个体的健康素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健康素养的高低,因此健康素养是决定人类健康的指标。公民健康素养的提高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需要多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改变各种不良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从而达到提升公民健康素养的目的。儿童因思想体系尚未成熟,行为生活习惯正处于初步形成阶段,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且日常多在学校等集中场所活动,家长对孩子的健康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因此提高儿童的健康素养成本低且效果较好。

科普是指利用各种传播媒介以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向普通大众介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推广科学技术的应用、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科技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加拿大皇家学院内科及外科医师学院则把住院医师岗位胜任力描述为7种角色:医学专家、沟通者、合作者、管理者、健康促进者、学者、职业精神。当今时代的医学模式,已经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作为一名医学科学工作者,单纯的医学技术提升已经无法满足时代对“精英医师”的需求,只有将医术的提高与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医学大家。古语有云:“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医术最高明的医师不是擅长治病,而是预防疾病。在现今传染性疾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并存的年代,治未病更应该是每位医师追求的目标。

1.2 新媒体时代对儿科科普提出新的要求 当今社会,互联网成为年轻人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之一。然而,网上许多育儿文章的知识性、科学性较差,对社会和家庭造成非常恶劣的影响。如2016年底“关注疫苗安全”事件,某些微信公众号散播疫苗有害健康的言论,建议不打疫苗,致使很多家长产生疑惑,甚至选择不注射疫苗,影响恶劣,令人担忧。

1.3 新育儿理念对儿科科普提出新的要求 2005到2015年期间,中国迎来第4次生育高峰。这一轮“婴儿潮”在绝对数值上并不引人注目,特殊之处在于,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出生的第一代父母正式走上了育儿前线,随之而来产生了各种“育儿焦虑症”,如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带来的竞争焦虑,多元化社会带来的多种教育选择焦虑,知识爆炸带来的育儿经验选择焦虑等。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家庭教育首席专家孙云晓评价说:“今天的父母,比以往任何时代的父母都更爱思考‘如何做好父母’这件事”,科学育儿已经成为大部分家庭的迫切需求。

2 问 题

2.1 现有的儿科科普形式无法适应社会需求 以往科普的传播方式主要以讲座、报纸、广播、网络、杂志等媒体为主,确实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着不足。如讲座或专栏主要由医学专家担任讲者或编者,具有专业性和科学性,但是形式单一、不够生动,其影响力无法超越新媒体;报纸新闻性强、可信度较高、覆盖面广、时效性强,但版面篇幅受限,且在新媒体时代,报纸的覆盖面越来越窄;电视冲击力和感染力较强、送达率高,但转瞬即逝,不易把握传播效果;广播信息传播快速及时,但表现形式单一;网络传播速度快,信息更全面,但内容把关不严有时容易误导公众;医学杂志传播知识更科学规范,但时效性较差,普及面不广[1]。

2.2 医患沟通能力对儿科住院医师具有更高的挑战儿科医师与其他科室医师在医患沟通方面截然不同。首先,儿科被称为“哑科”,当没有为人父母经验的住院医师面对牙牙学语的婴幼儿或者青少年,沟通具有较大的困难与挑战。其次,家长大多因为孩子的病情而焦虑,很难耐心地沟通病情,而医师因为缺乏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的经验,或者不知道该如何将专业的医学知识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述,在医患沟通方面显示出明显的不足。

2.3 科普教育不成体系 目前,我国的医学价值观过度重视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整个医学教育体系包括高等医学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过程都缺少健康价值观和医学科普能力教学,缺少医学不仅是关注疾病而应该具有整合医学理念和行为的教育[2]。通过对医学院校学生进行科普调查发现,医学院校学生的科普教育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学校重视程度不够、投入师资不足、科普活动比较单一,学生对学校组织的科普活动缺乏兴趣[3]。

3 方 法

3.1 利用新媒体技术搭建科普平台 进入新媒体时代后,多媒体传播方式从文字、图片、声音、影像到数据,无所不包,传播成本低廉,传播速度超出人们心理预期,传播范围可覆盖全球各地。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媒体改变了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格局[4]。新媒体技术和手段的广泛应用正深刻改变着社会公众的信息获取方式。传播者与被传播者的界限日渐模糊,传统手段和新媒体手段相互融合,科普工作需要适应这一变化,利用新的传播技术手段,扩大科普主体、优选科普内容、创新科普手段,积极探索形成科普工作的新模式、新机制。科技传播网络不断拓展,初步形成了以专业媒体为主导、各类社会传播载体为辅助的传播网络格局。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利用自身的儿科学专业背景,由专门机构设置科普微信公众号,并由专人管理。住院医师制作科普素材,借助微信传播,通过撰写科普文章、制作科普小视频、漫画等多种形式,把专业严肃的医学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生活常识,并与各大媒体合作,将制作的视频推送到各大电视平台播放,扩展多种类型的线上传播媒介。同时,注重线下传播,将所有科普视频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及基层医疗单位内电视屏幕上(如门诊大厅、输液区、候诊区、电梯等候区等)滚动播放。

3.2 邀请非医学人士参与儿科医学科普教育 鼓励住院医师撰写科普文章,并邀请非医学人士审核文章可读性。非医学人士的来源不限,我们选择了新手爸妈志愿者、社会学专业的本科生及新闻媒体工作者共23名。在一对一沟通稿件的过程中,住院医师可以了解非医学人士的想法,促进医患从另一个角度交流,提升住院医师医患沟通能力、科普写作能力,同时改进医学科普内容传播的效果,即活跃度、关注度、渗透度、科学度、理解度、引导度[5]。

3.3 鼓励住院医师走出学校开展医学科普 联合其他主流媒体策划专业、有趣又有内涵的科普活动,在医院组织开展大型科普讲座,走进社区、走进高中、走进高校,激发公众的科学兴趣,了解正确的儿科知识,以立体化传播模式让更多人共享科技成果,感受科学的无限魅力。以读者为中心,通过多维策略提升医学科普知识的质量和适用性,促进读者用户的关注和增长,更好的发挥新媒体科普平台的作用,提高医学科普教育效果[6]。同时,住院医师通过主讲科普知识,也提升了演讲能力。

3.4 开设医学科普教育课程 医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治病救人,更应注重疾病预防,参与医学知识的普及,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和知识水平,减少疾病的发生,减轻国家医疗负担[7]。要认真贯彻执行《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规划(2014-2020年)》,加强医学科普规划和组织领导,制订专项工作年度计划,将医学科普教育作为医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政策文件,建立激励机制,引导、规范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开展健康教育和医学科普工作[8]。医学科普素养是医学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普除了实践也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因此,我们在儿科医学人文课程中设置医学科普教育章节,邀请业内知名科普专家在医学科普技巧、实践等方面进行授课,提升住院医师科普能力。邀请其他行业的科普工作者为大家讲解,通过一个完全不了解的行业科普知识讲座感受科普的魅力所在,由科普者转变为被科普者的角色,体验科普的价值。

4 结 果

4.1 儿科科普教育深受家长欢迎 在一系列儿科医学科普教育活动中,我们充分考虑大众需求,促进住院医师和大众面对面交流,有效促进家长对儿科知识的了解。很多家长在科普教育互动中表示:依托新媒体的传播形式更便捷、有效的了解儿科知识,对很多疾病,如发烧、黄疸、拉肚子等常见症状的处理更为得心应手,不会过于焦虑、手足无措,而是选择按照科普内容逐步分析、判断、处理。同时,在了解知识后对医师处理孩子病情的做法更加理解和认同。

4.2 科普工作提高了青年医师的医学素养 在参与儿科科普的住院医师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医学科普教育的受欢迎程度达到了100%,主要是由于新媒体的传播方式给住院医师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在撰写科普文章的同时复习医学知识,更好、更深刻的掌握医学知识,在与家长的交流中可以了解到家长的需求,提高和改进自己在日常医患沟通中的不足。

4.3 儿科知识科普有效促进了医患良性沟通 除了以上两点外,本次儿科知识科普的重点将被科普者的反馈放在第一位,有效促进医患良性沟通。经过半年的跟踪随访和对随机抽取的20名微信平台关注者的访谈得知,以往医学知识晦涩难懂,对于毫无医学基础的外行人来说,想要理解透彻非常困难,医学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完全未知的领域。通过一系列的科普,他们对儿科学、儿科医师有了全新的认识,知识变得生动起来。比如,儿科中最具神秘色彩的新生儿科,由于家长不能陪护在孩子身边,对治疗和护理有很多忧虑,容易产生对医师的质疑,甚至进一步加剧医患矛盾,为此我们推出了“早产儿历险记”系列,讲解早产儿在进入医院新生儿科后是如何治疗和恢复健康的,获得非常好的反馈。

5 讨 论

医学科普教育不仅限于儿科,所有住院医师都可以接受医学科普教育,最好的医学科普教育应当融于医学教育的每时每刻,健康人才是健康中国战略的有力推动者[9]。

医学院校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将医学知识引入教学中[10]。在医学院校的教学中加强相关的课程教学,在医学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中融入医学科普能力训练,促使住院医师在掌握系统理论的医学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将专业知识讲解得通俗易懂,也就是把医学专业知识转变成让公众或患者容易接受的医学科普知识。

医学科普教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医学教育手段,在实践中获得了住院医师的高度认可,能够有效促进住院医师提升岗位胜任力,推动“健康中国2030”的实现。

猜你喜欢
住院医师医患儿科
汉末魏晋时期的医患关系考
论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六个关系
BOPPPS教学模式在全科住院医师神经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麻醉科住院医师在疼痛科轮转期间临床教学实践与探索
我国儿科急诊医学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美国住院医师招收匹配计划简介与借鉴
高校医患关系研究反思
SSE教学模式在普通本科-儿科专业后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构建医患命运共同体 共享美好医患关系”颁奖暨学术论坛剪影(二)
“构建医患命运共同体 共享美好医患关系”颁奖暨学术论坛剪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