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的中医中药疗法和中医食疗

2018-01-20 11:28:15徐秀艳
中国医药指南 2018年23期
关键词:嘌呤肝肾痛风

徐秀艳

(云南省大理州巍山县庙街镇中心卫生院,云南 大理 672403)

1 症状与病因病机

痛风(gout)是单钠尿酸盐(monosodium urate)沉积于骨关节、肾脏和皮下等部位,引发的急、慢性炎症和组织损伤,与嘌呤代谢及(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属于代谢性风湿病范畴[1]。临床上分为无症状期、急性关节炎期、痛风石及慢性关节炎期,严重可导致痛风性肾病及尿酸性肾石病。无症状期仅有血尿酸持续增高,从血尿酸增高至症状出现时间可长达数年至数十年,中年男性多见。中医认为急性期多感受湿热邪或寒湿邪,膏梁厚味郁而化热,肝肾亏损湿热留滞经络形成“热痹”,病久邪留致气血失养,虚实夹杂,病情反复发作出现肝肾不足,日久气血凝为瘀,经脉闭阻,而成痛风结节,浊瘀化腐可见溃流脂浊。

急性关节炎期起病急骤,多数患者在夜间突感关节剧痛而惊醒,受累关节以单侧第一跖趾关节最常见,其余为趾、踝、腕、指、肘关节。初发病一般为单关节发作,以后可同时几个关节受累,受累关节于疼痛数小时呈感觉过敏,局部红肿热痛及活动受限,急性症状消退,关节上皮肤可反复脱屑,伴高热、倦怠、头痛、厌食等全身症状。约数日至数周症状逐渐消退,数月或数年后再发,以后转入慢性期。

2 痛风的中医辨证论治

痛风的急性关节炎期受累关节疼痛剧烈,难以忍受,当病情持续进展,关节内大量沉积的痛风石可造成关节骨质破坏,关节周围组织纤维化、继发退行性改变等,临床表现为持续关节肿痛、压痛、畸形、关节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目前西医对本病的治疗主要采用非甾类抗炎药(NSAIDs)、秋水仙碱(colchicine)、糖皮质激素三类药物,但其不良反应大,患者耐受性差。而中医采用中草药、针灸理疗、食疗等综合治疗方法,注重整体治疗,不良反应少,在治疗上有较大的优势,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及痛风患者的关注。痛风的不同阶段,症状表现差异很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将痛风分为四型:湿热蕴结型、瘀热阻滞型、痰浊阻滞型、肝肾阴虚型。根据不同的病症采取不同的中医药治疗方法,可以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2.1 湿热蕴结型:主要发生于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此类患者的主要症状为下肢小关节卒然红肿热痛、拒按,触之局部灼热,得凉则舒,伴发热口渴,心烦不安,溲黄便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此型辨证为湿热瘀阻脉络,治疗应针对病因采取清热除湿、通络止痛之法,选用白虎加桂枝汤加减治疗。药用石膏30 g,知母15 g,桂枝10 g,赤芍10 g,金银花15 g,木通10 g,海桐皮10 g,蒲公英15 g。痛甚加元胡10 g,乳香6 g;若湿热重加黄柏10 g,苍术10 g,土茯苓20 g。痛在上肢加姜黄10 g;痛在下肢加独活15 g,淮牛膝15 g。

2.2 瘀热阻滞型:主要发生于痛风间歇期或慢性期,此类患者的症状表现为关节红肿刺痛,局部肿胀变形,屈伸不利,肌肤色紫暗,按之稍硬,病灶周围或有块瘰或硬结,肌肤干燥,皮色暗黧,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薄黄,脉细涩或沉弦。此型辨证为瘀热阻滞,应采用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清热利湿之法,选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药用当归15 g,生地20 g,桃仁10 g,红花6 g,川芎6 g,赤芍10g,伸筋草15 g,独活10 g,威灵仙15 g,秦艽15 g。痛甚加蜈蚣2条,元胡10 g;麻木重加僵蚕10 g,防风10 g,全虫6 g。

2.3 痰浊阻滞型:由于久病体弱,阳气较为虚弱或寒湿之邪导致发病。临床表现为关节肿胀,甚则关节周围漫肿,局部酸麻疼痛,或见痛风石,伴有目眩,足肿,胸脘痞闷,舌胖质黯,苔白腻,脉缓或弦滑。风邪偏胜者常伴畏寒肢冷及游走性关节疼痛,湿邪偏胜者常伴肢体酸重,肌肤麻木,舌淡苔薄。治疗应选用祛风散寒、温阳止痛的方法,方选二陈桃红饮加减治疗。药用陈皮15 g,制半夏12 g,茯苓20 g,当归15 g,川芎6 g,赤芍10g,桃仁10 g,红花6 g,伸筋草15 g,桂枝5 g,细辛3g,甘草6 g。关节游走疼痛可加用羌活10 g,独活10 g,防风10 g;恶寒肢冷者可酌加防己10 g,木瓜12 g,形成结石可加天南星10 g,白芥子10 g,金钱草15 g。

2.4 肝肾阴虚型:多发生在痛风病远期,由于湿热痰浊之邪和尿酸长期在体内沉积刺激肝肾,加之痛风病患者肝肾功能失调导致肝肾气血及阴液耗损而成肝肾阴虚型痛风。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屈伸不利,关节变形,神疲乏力,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沉细弦。治疗应祛风除湿、活血止痛、调补肝肾,方选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药用独活15 g,桑寄生15 g,秦艽15 g,防风10 g,细辛3 g,当归15 g,白芍12 g,川芎10 g,生地15 g,杜仲15 g,牛膝10 g,潞党参15 g,茯苓15 g,炙甘草6 g。痛甚加白花蛇2条,地龙10 g,丝瓜络5 g;关节肿胀明显加苍术10 g,防己10 g。

3 痛风的针灸治疗

3.1 取穴:主穴:分2组。①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②曲池。配穴:分2组。①内踝侧:太溪、太白、大敦;外踝侧:昆仑、丘墟、足临泣、束骨。②合谷。

3.2 治法:病变在下肢,均各取第一组;在上肢各取第二组。以主穴为主,据部位酌加配穴。以1~1.5寸28号毫针刺入,得气后采用捻转提插补泻手法;急性期用泻法,恢复期用平补平泻法,均留针30 min,每隔10 min行针1次,每日或隔日1次,7~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3~5 d。

4 饮食疗法

中医食疗,亦即饮食疗法,是运用中医理论,通过食物的营养成分或其他成分作用于机体,从而达到调和气血、平衡阴阳、防治疾病、健身延年的目的,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之一。中医食疗历来是中医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素问•脏气法时论》说:“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明确指出药物的作用,一般宜于攻邪;而补益精气,应当依靠饮食。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所引起的一种与现代经济发展和饮食结构有密切关系的疾病。根据痛风病的中医辨证分型,以下介绍一些常用的食疗药膳。

4.1 湿热蕴结型:①赤小豆汤:赤小豆20 g,金银花10 g,大枣10 g,冷水煎汤服。②紫花地丁饮:紫花地丁10 g,小枣10 g,冷水煎汤服。③灯芯竹叶汤:灯芯草7 g,淡竹叶8 g,小枣7 g,冷水煎汤服。

4.2 瘀热阻滞型:①三七粉:1次1 g,开水冲服,每日2次,饭后服。②凉拌虎杖芽:嫩虎杖芽150 g,开水略烫,切段,加盐、味精、白糖、麻油适量调拌均匀即可。

4.3 痰浊阻滞型:①茯苓饼:茯苓粉20 g,小麦粉适量煎饼服。②苍术陈皮炖排骨:苍术20 g,陈皮10 g,排骨适量炖汤服。③薏苡仁冬瓜汤:薏苡仁30 g,冬瓜适量,排骨适量煮汤服。

4.4 肝肾阴虚型:天麻杜仲炖猪肉:天麻、杜仲各15 g,猪肉100 g,天麻杜仲用纱布包好,与猪肉共炖熟,放温去药包食猪肉。

总之,痛风患者应采用低热能膳食,保持理想体质量,同时,避免高嘌呤食物。含嘌呤较多的食物主要包括动物内脏(肝、肠、肾、脑)、海产(鲍鱼、蟹、龙虾、鲤鱼、沙丁鱼等)、贝壳食物、肉类(牛、羊、鸭、鹅鸽)、黄豆食物、豌豆、扁豆、芦笋、蘑菇、浓肉汤等等。而各种谷类制品、水果、蔬菜、牛奶、奶制品、鸡蛋等含嘌呤最少,痛风患者适宜食用。增加碱性食物(香蕉、西瓜、南瓜、黄瓜、草霉、苹果、菠菜、萝卜、四季豆、莲藕、海带)的摄取[2]。痛风患者还应该严格戒饮各种酒类和碳酸饮料,每日饮水量应在2000 mL以上。

5 讨 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富含蛋白质和嘌呤食物的大量摄入,造成痛风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对人类健康带来了严重危害。痛风治疗重要的是,调整健康的生活方式,坚持长期治疗。中医认为痛风的发病与肝、脾、肾三脏相关,因过食膏梁厚味、内生湿热、痰浊凝结、气血不通而成[1-2]。中医治疗痛风的原则是急性期以清热利湿为主,缓解期以活血通络为主,并根据痛风病情的进展,运用中医理论对望、闻、问、切四诊采集的病史进行辨证论治,采用中草药、针灸理疗、食疗等综合治疗方法,达到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目的。

猜你喜欢
嘌呤肝肾痛风
痛风的治疗
中老年保健(2021年8期)2021-08-24 06:21:52
痛风了,怎么办?
基层中医药(2021年5期)2021-07-31 07:58:16
停不下的酒局饭局最伤肝肾
基层中医药(2021年2期)2021-07-23 01:41:54
肝肾好的男人更健康更有魅力
痛风:改善生活方式防复发
华人时刊(2019年15期)2019-11-26 00:55:58
痛风不是风湿 罪魁祸首在嘌呤
基层中医药(2018年8期)2018-11-10 05:32:00
夏天,从第一次痛风开始预防
基层中医药(2018年8期)2018-11-10 05:31:54
别忽略素食中的嘌呤
益寿宝典(2018年17期)2018-01-26 15:44:57
超声引导下老年肝肾囊肿抽吸固化治疗效果观察
啤酒酵母对嘌呤类化合物吸收特征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