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红
摘 要: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是一种源于学生内心的、主动的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是学生一切品质、能力形成的核心,但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一蹴而就的,是经过长期的培养、训练和实践逐步形成的,要从认知、课程设置、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
关键词: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培养
2016年教育部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学会学习”作为其中六大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之一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而与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相配套的新高考改革,在浙江、上海进行试点后,今年九月份即将在我省全面启动,这就意味着未来教育对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规划、自行选课、自我评估、自我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保姆式教育”在很多学校普遍存在,甚至连早读、自习课都是统一要求,长期如此,势必使学生陷入被动学习,被动等着老师发现问题,缺乏科学支配时间的能力,自主意识非常薄弱,自主管理能力极差。升入高中后,老师的管理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面对科目增多、压力增大、难度提高,各种问题便陆续暴露出来。如果我们没有清醒地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那么即将启动的选课走班制度的推行将困难重重,新高考改革將很难取得成功,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也将产生严重的影响。
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是经过长期的培养、训练和实践逐步形成的,要从认知、课程设置、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
一、培养前提——统一认知
从家长层面,现代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家长们长期包办代替,对孩子百般呵护,除了学习和参加各种培训班,什么家务都不用承担,造成孩子依赖性强,生活能力差;从学校层面,安全重于泰山,教学质量是生命线,认为给学生很多自主时间是浪费,影响教学质量,尽量把学生的课余时间都安排在学习上。可以说,学生缺乏自主管理能力,绝大多数原因还是家长和学校长期缺乏统一认知造成的。怎么办?一是要统一认识,这是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素养,是学生不可或缺的技能,并非只是作为学校的宣传内容之一。二是“放手”,生活上放手,学习上放手,让孩子从自主中学习自主,自己的事自己来做,自己的困难自己解决,自己的选择自己负责。三是不可急于求成,要做好学生经常犯错的心理准备,有犯错就会有反思,有反思才会有成长,要多加鼓励,成为他们坚强的后盾,要切实发挥好示范作用,以身作则、主动学习、与时俱进。
二、培养关键——课程设置
首先,学校要积极构建适合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课程体系。笔者认为,在国家课程校本化的过程中,如何结合本地、本校特色和实际,设置贴近学生认知水平、心理特点和能力发展的课程是每个学校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如果学生自主管理能力通过系统的培养和训练,反过来也必将大大促进他们学习成绩的提升,并将终身受益。自主管理课程应该从低年级开始设置,最迟从小学三年级就要开始,每周一节,要固定老师,不是谁都可以上,要固定时间,不允许被随意占用,要丰富内容,把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要求融入文化课中,延伸到课堂纪律、作业完成、学习质量和德育活动的各个方面,要积极关注目标的设置和调整,要解决好与课内学习任务之间的关系,要引入竞争机制,让学生在比中学,在趣中学,在乐中学,在学中做,在做中反思、成长。
其次,学校要给学生足够的自由支配时间。学校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设置课程,不能随意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任何剥夺学生自由支配时间的措施和行为,都是对自主管理能力的扼杀。笔者非常欣赏福清德旺中学的做法,4点到6点半晚修前都是学生自由支配时间,可以在这段时间里自由地玩耍、嬉戏、聊天、打球、看书、参加兴趣小组或社团活动等,学校变得更加朝气蓬勃,考试成绩不是下降反而上升了。
三、培养保障——考核评价
近年来,也有不少学校或教师对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进行了尝试,大多是半途而废或以失败告终,主要还是缺乏配套的自主平台和考核评价机制,对教师而言,工作量和工作成绩得不到认可,缺少具体的考核依据和量化数据;对学生而言,不知在这些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里有什么事可干?怎么干?学校要根据本校、本市特色打造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自主平台,如学习平台、科技平台、艺术平台、管理平台、公益平台和学生社团等,供学生自行选择,任务目标、积分办法或各种评价方式要清晰明了,除了学科考试成绩,参加各种活动的积分要作为学期考核评价的重要指标,杜绝唯分数论。同时,要把评价延伸到生涯规划,据报道,65%的大学生就业与专业不对口,40%的学生不满意所选专业,这正是在高中阶段缺乏生涯规划指导所导致的结果,学校只有努力加强这方面的指导和评价,才能让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并在未来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占得先机。
孩子是国家的希望,未来的主人,学校从小重视对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将促使他们更好地形成其他核心素养,实现自我生命的价值,在认知、情感、信念和意志等领域也将大有作为。作为学校,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清楚地意识到中考、高考是一时的,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形成却是一个漫长甚至是极为艰辛的过程,需要学校、教师抛除功利心,统一认知,在课程设置、考核评价等方面潜心研究,推陈出新,全力以赴,始终保持耐心、恒心和信心,带领孩子们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参考文献:
[1]赵显通.再谈教育目的:约翰.怀特教授访谈录[J].高等教育研究,2016(2).
[2]张步仁.论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及其当代意义[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2(1).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