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秘
摘 要: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法指的就是教师通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情景,并以多个任务构成,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设定的任务达到教学的目的。在这种任务驱动下,教师指导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学习,相互协作,完成指定任务,将被动的学习形式转换成主动的学习形式,让学生在学习中查缺补漏,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考习惯。此种方法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也是十分广泛的。内容围绕初中数学教学中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广泛应用展开探讨,以期对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初中数学;任务驱动;创新教学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在中学教育中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教学的中心。数学作为最为基础的学科之一,对中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而,教师应当结合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结合任务驱动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数学兴趣,提升数学教学成效。
一、提出任务设计,明确教学目标
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任务设计是关键部分,只有良好的导入和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给学生指引正确的学习方向,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持续发展。初中数学知识内容大多以基本知识为主,教师在指定教学任务时应当参考课程制定的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的任务难易程度应当适中,不宜过难,打击学生的自信,或是太简单让学生掉以轻心,以使他们始终保持着对学习的好奇心理。接着将课本中的教学内容转换成更加形象具体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基础上达成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并在自我探索和思考的过程中逐步掌握知识的技能和方法,为日后的自主学习提供坚实的基础。另外,对于任务的设计不能仅仅停留在课本知识的框架里,教师可以适当引用一些比较有思考价值和探索价值的案例题型,让学生始终都能感受到学习的魅力,在学习中不断发现新的天地,从而丰富学生的想象,给学生制造更多表现的机会。
二、加强教学指导,提供实践平台
在设计好教学任务和明确教学目标之后,教师再制定对应的实践环节,给学生提供更多自我发展空间和平台,让学生能够一展身手。而在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一个良好的情境创设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很大的,无论教学设计得多么完美,若是不能用良好的情境进行导入,学生就会失去学习兴趣,不会表现得更加积极主动,这样的任务驱动模式自然是失败的。在设计情境的时候,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着手,尽量设计出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用积极的心态进入学习情境,促使学习更加形象、直观。而学生一旦进入学习情境,就会逐渐产生浓厚的兴趣,能够激发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特定的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直接告知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通过引导的方式给学生提供一些学习线索,并通过提问、交谈、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研究,正确引导和激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
另外,教师还应当鼓励学生之间进行合作,建议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对某一教学任务展开探讨,从而达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效果。比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这一章节的时候,教师可以事前准备好两组轴对称图形,一组不做任何标记,一组将对称轴标在图形上面,先将没有标记的图形展现给学生看,让其在小组内探讨,并在数分钟后由小组代表发言,说说自己在这些图形中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众说纷纭,紧接着教师将做有标记的图形展示给学生看,学生在观察之后立马就发现了其中的规律,以此教师再将轴对称图形的定义和性质告知学生,学生就能十分轻松地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三、做好任务评价,完善教学反思
在教学最后,需要做好任务评价,让学习者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适当的反馈和自我评价,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知道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距,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对中学生来说,其好强心理都是显而易见的,恰当合理的评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信心,更能促使学生不断完善自身数学技能和素养,掌握完整的知识结构,提升综合能力。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激励和引导,在评判学生的学习时应当做到公平公正,不能一味以批评或是称赞的方式进行,促使学生养成不正确的学习心理和学习习惯。最后,根据学生对任务完成的實际情况,还可以展开小组间的互评模式,让不同的小组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探讨,提升团队合作的效益。
总而言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实践表明,任务驱动法是较为合适的一种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更能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增强学生的探索和研究精神。
参考文献:
[1]徐倩.初中数学运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探讨[J].数理化学习,2015(10).
[2]徐荣.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中学数学研究(华南师范大学版),2015(4).
编辑 郝全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