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静
摘 要:从利用旧知识导入、利用问题导入、利用揭题导入、利用情境导入、利用故事导入和利用谜语导入六个方面尝试改善当前语文课堂的导入现状,提升导入效率,获得教学质量最大限度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导入;教学质量
我刚刚走上教师岗位的时候,热血沸腾,激情满满,每一节课都想上得充满“仪式感”,课堂上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内容都设置清清楚楚。记得当时最费心思的就是如何在一上课就吸引学生眼球,利用精彩的导入,先声夺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刚开始的热情消散,很多时候上课变成了“例行公事”,更多的心思放在研究如何提升学生的成绩上。然而,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春风似乎又把我吹醒了,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就像是新鲜的血液一样,让我整个人都变得轻松而新颖。“人生若只如初见”,我决定趁着改革的浪潮,找回我往日的“仪式感”,重新起航。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始终认为,好的导入,就像是一本书的序言、一首歌的前奏一样,在不知不觉中吸引人深入其中,不仅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帮助学生收心,而且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可见导入的重要性。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会根据教学内容、任务和学生个体的具体情况,设置新颖而有效的导入形式和内容,抓住学生的眼球,拨动学生思维之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来。
以下是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几种导入方式,抛砖引玉:
一、利用旧知导入
“温故而知新”,对于旧知识的温习,不仅是对旧知识的强化与锻炼,更是对新知识的引导和铺垫。就语文教材来说,每一篇文章在整本教材中的位置,作用都是编者提前都设定好的,遵循着循序渐进的道理。教师在教学中,应深入挖掘两者之间的结合点,顺势过渡,引出新知识。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巩固、强化旧知识,而且还能为接下来的新知识做好铺垫,构建知识框架,加强连接。
二、利用问题导入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小,生活经验少,对于未知的事物都充满好奇,也经常会问“为什么”。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巧妙地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在导入中设置一个趣味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注意和好奇,从而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去学习、去思考,这样会让课堂的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如教学《大海的歌》时,在上课伊始,教师就可以提出这样的提问:“同学们,你们看过海吗?”很多学生说:“看过。”“那么你们认为大海会唱歌吗?”“不会。”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但是老师说,大海会唱歌。”话音刚落,学生就议论开了,满脸不信的表情,“怎么可能,大海怎么会唱歌呢?”教师微笑着说:“同学们,想知道大海为什么会唱歌吗?它又是怎么唱歌的?下面就让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在后面的教学中,教师围绕问题展开教学,紧紧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愤悱”的状态下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去探求知识。
三、利用揭題导入
所谓“揭题”,顾名思义就是揭开题目。在面对一篇文章时,最先看到的就是题目,而题目的陈述很多时候高度涵盖了整个文章的内容。尤其是童话、寓言故事等体裁的文本内容。针对这样的教学内容,最常用的就是揭题导入,从题目下手,进行简单的分析解读,这样既能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大致内容,了解重难点,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四、利用情境导入
“以人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强调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真正的主人,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在导入环节的设置上也是一样,教师要着重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了解学生个体差异,围绕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需求来进行导入方法的设置和内容的选择。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我经常会将学生在生活中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或者生活元素搬到教室,采用情境导入的方式。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收获知识,而且还能巧妙建立生活与知识之间的联系,提升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能力。
五、利用故事导入
故事,伴随着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曾经有一位教育家这样说:“故事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一个充满幻想和想象的阶段,越是天马行空,越是情有独钟。所以,他们通常都会对一些童话故事感兴趣,因此,导入时就应该考虑学生的爱好,投其所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利用猜谜导入
猜谜语是一种兼具趣味性和思维性的方式,谜语本身趣味性比较强,而想要猜中谜底,需要学生花一段时间思考。在语文课堂上,利用谜语导入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他既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还能开拓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积极思考,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状态。
总而言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课堂导入,只要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就是好的导入方法。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做好课堂导入,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洪杰.浅谈如何做好导入工作[J].文理导航,2011.
[2]曾珊珊.巧妙利用导入环节,提升课堂教学效率[J].课程教育研究,2015.
编辑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