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视野下宋代筝乐流派的比较研究

2018-01-19 11:58张玲玲
艺术评鉴 2018年20期
关键词:多元文化比较

摘要:筝乐是我国特有的民族音乐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以宋代筝乐发展最为突出,形成了众多了筝乐流派。本文从多元文化的研究视角,探讨了河南筝派、江浙筝派、山东筝派、客家筝派等各流派的发展演变,并以个案进行对比研究,从而更加深入系统的呈现出各流派之间的区别,以及多元的宋代筝乐对宋代音乐艺术的影响。

关键词:筝乐流派 多元文化 比较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20-0027-02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交流日益便捷,文化交融的速度加快。各个国家与民族之间的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影响,从而呈现出了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态势。宋代是我国历史上具有鲜明特征的朝代,具有多元文化并存的特点。宋代筝乐便是宋代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也是我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筝乐的发展从宫廷乐逐渐转向了民间,在民间开始了更为广泛的传播,也得到了突破性的发展。可以说,我国筝乐的发展在宋代达到了鼎盛,在后期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受到地域、风俗以及民间音乐的影响,逐渐形成了风格各异的流派。

一、筝乐流派概述

(一)河南筝派

河南筝派是我国另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筝乐派别,河南在我国古代成为中原地区,河南筝乐又被称为“中州古调”,是在北宋时期,秦筝流传至当地与民间的音乐形式结合而成,在明代中期,发展了由筝及琵琶等乐器弹奏的“弦索”,在明末及清代,一些民间小调与“弦索”融合,形成了“河南大调曲子”,这也是河南筝曲的主要来源。

(二)浙江筝派

浙江筝又被称为武林筝,唐宋以后,浙派古筝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在宋朝,就有关于吴越(浙江境内)制作筝以朝贡的记载,说明在宋朝时期,浙江已经具有高超的筝乐器制作技艺。在南宋灭亡后,筝乐随着不少的宫廷乐工、筝妓被带到民间,开始了更为广泛的传播,筝乐与民间音乐逐渐融合,至明清时代,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浙派筝乐。

(三)山东筝派

山东自古具有弹筝的风俗,至今不衰。在古籍《战国策》中就有“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筝”的记载。传统的山东筝派主要在鲁西南的菏泽以及鲁西的聊城地区。菏泽地区更是被称为“筝琴之乡”。山东筝派也是在全国流传最为广泛,影响颇大的流派。

(四)客家筝派

客家筝流行于广东地区,随着中原地区的多次南迁,“中州古调”与“汉皋旧谱”的引入,与当地的音乐,风俗习惯逐渐的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筝乐风格。客家筝曲大约形成于公元四世纪,既具有庄严肃穆的中州古调的韵味,又具有非常浓厚的地方色彩。

二、多元视角下的筝乐流派比较

我国的古筝派别以地域来分,分为南派和北派。各地因为不同的风土人情,对筝的运用也大不一样,从而形成的筝曲也就具有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一)河南筝的特色

筝乐的演奏技巧在不同的流派中各有不同,因而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音乐风格。在筝曲中常见的演奏技法有左右手之分,左手作韵,右手弹奏。

河南筝曲中的滑音主要采用速滑,省略音与音之间的过度,多为“sol”“do”,起到装饰性的效果,体现出河南筝的高亢泼辣的风格。以《汉江韵》为例,在曲开头就使用了大量的上滑音,下滑音也同样没有过度,体现了一种自由奔放的音乐效果。

河南筝曲中的密颤是其主要特点之一,要求韵律既快又重,例如《汉江韵》中可以窥见一斑。密颤技巧的使用大多在“xi”和“fa”的位置,弹奏时注意松弛有度,既要保证韵律细密紧凑,又不可因肌肉紧张形成抖动,这样的弹奏方式使得曲调波荡起伏。

(二)浙江筝的特色

浙江武林筝的在筝乐发展史中,独树一帜,整体风格清丽,婉转。受到“江南丝竹”“杭滩”等的艺术风格影响,雅致中又不失嚴谨,有着民间音乐的质朴,又包含宫廷乐的典雅。

浙江筝曲使用滑音并不常见韵律缓慢,柔和,体现出浙江筝曲的婉约含蓄美,例如《云庆》。

曲中的颤音比较柔和,大多仅仅使用微颤,且较为均匀,起到装饰性的作用,例如《高山流水》中,利用颤音突出了曲调的悠扬。

(三)山东筝的特色

山东筝曲中的滑音按滑过程较快,且多为上滑音。例如《四段锦》,在“清风弄竹”中的滑音,按五声音阶平均下滑到指定音高,再上滑到原音高,这种变化呈现出三连音的效果,生动地体现了清风弄竹的画面。

山东筝曲中的颤音主要是重颤,一般会采用弹颤同时进行,这种技巧可以使颤音更为突出。例如《四重锦》中的按颤音,这种颤音是在按音的基础上加上了颤音,同时加强了音乐的不稳定性,营造出了一种激昂的气氛。

(四)客家筝的特色

客家筝在滑音方面,有其独特之处。客家筝曲中除了极少数个别的“下滑音”,演奏的“上滑音”占绝大多数,使得整首曲子听起来柔和,委婉。例如《出水莲》中,运用的都是上滑音。

客家筝曲中的颤音一般采用平颤音和中颤音两种,经常采用与按音相结合的技法,使得旋律更具特色,装饰性极强,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例如《出水莲》中颤音均匀,给人以古朴淡雅之感。

(五)不同筝乐派别形成的乐曲风格

宋代时期,不同流派的产生之初,是源于宫廷筝乐流向民间,在不同的地域中,受到不同方言、习俗以及审美等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不同风格的筝派。

河南筝,乐曲注重表现力,大多以叙事、赞扬以及情感抒发为主。整体的风格偏清新,又不失浑厚淳朴之风,这与当地的说唱以及戏曲音乐关联甚密。

浙江筝曲主要以典雅文静示人,随着乐器型制的改变,音乐的表现力也更为广泛,受当地民间音乐以及方言文化的硬性,浙江筝曲多以进阶形式呈现,突出婉约含蓄之风。

山东筝与山东的琴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音乐的题材表现也很广泛,既有粗放豪迈的特点,节奏简洁明快,表现出山东人豁达爽朗的性格,又有伤感离别的忧思,曲调哀怨深沉,如泣如诉。

客家筝曲的主要特点是借助于多变的按滑音,在作韵以及延长余音方面有独特的艺术效果,增强了其装饰性,更加突出了民间音乐的地方特色。

三、宋代古筝乐对宋代音乐的影响

宋初时期,朝廷从各地征集精通唐乐的前朝乐工,以及古筝等多种乐器,因此宋初时期的宫廷古筝音乐,基本上沿袭了唐朝的筝乐特点,宋代音乐的转型,推动了民间音乐的进步发展,而市民音乐的繁盛,也正是宋朝古筝乐得以长足发展的重要因素。北宋末年,各地古筝流派逐渐兴起,促进了民间音乐的发展,宋朝的音乐逐渐从宫廷转向世俗。而北宋覆灭,王室南迁,科学文化也开始大规模南移,随着南方科技文化的兴盛,音乐文化循著向世俗音乐的方向得以更加广阔的发展,浙江古筝流派、客家古筝流派等越发兴盛。南宋末年,各地筝乐流派发展兴盛,筝乐从宫廷走向民间,并与民间音乐相互融合,在继承前代筝乐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创造出许多新的古筝形制。并由于地域、文化等的影响形成了与前代不同的雅俗共赏的筝乐美学观,是我国古典筝乐艺术发展中的重要环节。

两宋时期,经济发达促进了各地筝乐流派的兴盛,使得宋代城市世俗音乐得以发展,城镇之中繁荣的勾栏、茶坊等演出场所艺人专业的演出,标着着我国历史上市民音乐进入到一个空前的发展阶段。社会音乐生活更加普及,音乐技艺水平得以进一步提升,各个筝乐流派的形成发展,更为日后音乐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玲玲.多元文化语境中宋代筝乐美学探析[J].艺术科技,2017,30(10):166-167.

[2]徐雅静.筝乐流派之比较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2年.

[3]龙晓燕.山东筝派与浙江筝派的比较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5年.

[4]姜伯瑾.潮州筝乐轻重三六与秦腔花音苦音的比较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5]王夏婕.潮州筝派、客家筝派、福建筝派比较研究之曲目现状概述[J].学术评论,2006,(s1):218-219.

[6]李婷婷.从四首同名筝曲《高山流水》管窥浙江、河南、山东筝派的风格[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1):121-123.

[7]韩晶.传统筝曲《高山流水》——浙江派与山东派演奏风格之比较[J].群文天地,2013,(02):88-89.

猜你喜欢
多元文化比较
基于多元文化背景的艺术理论课程教学模式略论
多元文化语境下的民歌之功能
论教育与多元文化的关系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宋元时期绘画题材的思维方式比较
电影《千年之恋·源氏物语》与《源氏物语千年之谜》的比较
浅析BJD人偶的艺术性
现代室内设计的多元文化表现探究
同曲异调共流芳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