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清清 杨惠生
摘要:目的 探讨中医情志干预对脑卒中患者不良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入选2016年2月—2017年7月在本院神经内科住院缺血性卒中患者126例,根据患者住院期间选择护理模式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63例和观察组63例,采用常规护理,采用中医情志干预,并采用SAS焦虑评分和SDS抑郁评分表、SIS生活质量评分对患者治疗前后效果进行评价,评价2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生活质量S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生活质量均明显改善,但观察组改善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患者经治疗后焦虑状态、抑郁状态均明显改善,SAS、SDS评分均较治疗前相比显著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干预下降更为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中医情志干预能明显改善患者负面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脑卒中;不良情绪;生活质量;情志干预
中图分类号:R255.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8)10-0089-03
脑卒中又称之中风,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其中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更高,男性多于女性;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呈现显著上升趋势,成为影响人们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主要疾病之一[1];分析显示,脑卒中已经成为我国居民死亡第一位原因,也是导致中国人残疾的重要原因[2,3]。其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及致残率高等特点,因此及早干预减少脑卒中的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医疗水平的太高,这类患者预后也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但部分患者仍留有后遗症,因而多存在心里上疾患,如焦虑、抑郁等相关情绪症状,对患者本人及家属均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情志干预为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主要特点为护理人员通过言语、表情、姿势等来影响患者情绪达到治疗的目的[4,5],本研究旨在探討中医情志干预对脑卒中患者不良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入选2016年2月—2017年7月在本院神经内科住院缺血性卒中患者126例,所有患者均通过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55.0±13.6)岁,根据患者住院期间选择护理模式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63例采用常规护理,和观察组63例,采用中医情志干预,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水平、职业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所有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楚,能正常与人交流;排除标准:既往合并精神疾病患者,合并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以及其他严重的内科学疾病患者,
1.3 方法
1.3.1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包括常规的医疗护理以及普通的康复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中医情志干预,对于实施情志干预组人员在实施护理前进行统一培训,中医情志干预主要定义为专业护理人员通过语言、表情、姿势、态度以及行为气质等对患者实施护理,影响患者心情以及改善患者情绪,使患者在最佳心里状态下接受治疗和护理,从而达到最佳治疗状态。中医情志干预[6,7]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入院时指导,患者入院时对患者一般资料的收集,主要包括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一般资料包括患者姓名、年龄、职业等相关资料;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疾病,既往疾病病史。根据患者疾病的特点为患者创造温馨、舒适的住院环境;并适当对患者家属进行指导,使患者家属参与到整个护理过程中来,消除患者恐惧、保持其愉悦的心情。(2)劝说疏导法,部分患者在得知自身疾病后,出现消极的心态;当患者出现这种情况时,我们护理人员应给予疏导,转移患者注意力;鼓励患者积极参加康复训练,与旁边患者沟通,避免其长时间处于焦虑或者抑郁状态。(3)情志相胜法,根据五行相克的理论,喜胜悲,应用一种情志对患者另外一种情志进行纠正,家属与患者分享家中喜事,通过情绪感染消除焦虑抑郁情绪。(4)暗示疗法,在护理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病情适时采用一些暗示疗法,解除患者思想负担,增加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努力配合治疗。积极进行功能锻炼,帮助家属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增加其社会责任感。(5)移情疗法,通过转移注意力方法,减少不良刺激,疏泄忧虑、烦恼消极情绪,心情保持愉悦。中医强调五音入五脏,通过五音调节五脏的生理功能,相当于现代医学中音乐疗法,患者住院后病情稳定者可根据患者喜好,对患者适当音乐疗法,缓解患者焦虑、紧张的情绪。
1.3.2 评价指标 2组患者治疗前后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elf 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 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对患者进行心里状态评分[8],评分标准为:≥50分为肯定焦虑症状,40~50分可能有焦虑症状,≤40分为无焦虑症状。SDS:标准分≥50分为肯定抑郁症状。40~50分为可能有抑郁症状,≤40分为无抑郁症状。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后采用卒中影响量表(SIS)对2组患者生活质量进行比较[9]。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 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x±s)差表示。2组间资料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差异有显著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干预前后SIS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2组患者干预前生活质量S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患者生活质量均明显改善,但观察组改善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2 2组患者干预前后SAS和SDS评分比较 见表2。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呈现显著上升趋势,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脑卒中又称之为中风,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中医上定义为郁证,病变在脑,涉及心、肝、肾,通常由痰淤滞在脑窍,引发心神紊乱;因而导致患者在疾病过程中出现焦虑、抑郁、紧张等其他心理疾患[10-11];因而针对患者这些情况特点,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社会意义,中医情志干预是根据患者疾病发病基础而采取的一些相应的干预措施,根据患者疾病特点实施辨证施护。
脑卒中又称脑血管意外,是一种脑血液循环障碍疾病,该种疾病起病急、致残率较高,患病后患者心理压力和社会负担较重,易产生负性情绪。卒中后引发的抑郁症属于继发性抑郁症,表现为持续性情感低落、兴趣减退、情感缺失,自我评价较低,失去存在感。抑郁情绪受多种因素影响,会因周围人的一言一行而引起情绪失控,甚至出现自杀念头。情绪波动较大,消极应对各种事件,认为治疗的最终结果还是会出现残疾、偏瘫等,浪费钱财,增加家庭负担,所以不配合治疗,延误治疗进程。中医护理中的劝说疏导法解除患者抑郁情绪并积极配合治疗。部分患者会因高额的医疗费用担忧出现焦虑情绪,这些不良情绪困扰患者后严重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睡眠较差时会加重焦虑、抑郁不良情绪,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患者病情恢复。心理暗示法和移情疗法可解除患者思想负担,改善患者的情绪。本研究通过观察发现,对患者实施中医情志干预后,其SAS评分及SDS评分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证实了中医情志干预能显著改善患者负面心理状态。患者心态状态调整后才能有效地配合治疗,对于改善患者预后非常重要;并且在整个护理过程让家属积极配合,让患者与家属、社会保持良好的关系,增强其热爱生活的信心,有利于患者身心康复,从而达到临床康复的目的。
脑卒中患者因各种原因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后会出现偏瘫、肢体功能障碍等情况,丧失劳动能力、生活能力,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明显下降。中医情志干预主要通过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精神支持,增强患者信心,积极主动进行功能锻炼,进而促进疾病恢复,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
本次研究对脑卒中患者实施中医情志干预后,患者生活质量SIS评分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P<0.01),说明中医情志干预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脑卒中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对于这类患者实施中医情志干预对于改善患者负面情绪,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及社会意义,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石国风,扬硕,吴雁,等.情志护理在脑卒中惠者心理和情感障碍康复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2):149-150.
[2]何锦坚,雷慧.中医情志护理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5):122-123.
[3]石国凤,张帆,周秀芳,等.治未病”中医情志护理干预对围绝经期患者焦虑和抑郁的影响[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1,33(5):32-34.
[4]何锦坚,雷慧.中医情志护理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5):122-123.
[5]何春丽,陆璐,雷渊秀.中医情志护理在中风合并抑郁症护理中的应用[J].中医药导报,2014,20(4):145-146.
[6]钱佩琼.中医情志护理对胸痹患者负性情绪及遵医行为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21):2543-2545.
[7]李春红.早期情志护理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负性情绪和康复护理依从性的影響[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14):147-149.
[8]张明园,何燕玲.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9]周小炫,方云华 陈善佳,等.健康调查简表和脑卒中影响量表在脑卒中康复临床中应用情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29(5):455-459.
[10]崔立军,胡永善,沈国光,等.社区三级康复改善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24(9):3-800.
[11]姚新生.脑心通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40(4):2-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