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美玲
摘 要: 本文立足漳州五中学校实际,探索行之有效的针对特殊家庭学生开展的特色教育,以使特殊家庭学生在温暖、健康、积极向上的教育氛围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 特殊家庭 德育对策 不良情绪 跟踪管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在这种社会形势下,涌现出各种各样的家庭。有的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有的父母离异、有的家庭非常贫穷、有些家庭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等。这些特殊家庭的学生进入学校,无疑给学校的教师带来德育上的一些新问题。因此,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问题,已成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面临的急需解决的新课题。
漳州五中地处漳州老城区,是一所初中、高中、职高三合一的学校,学校采取多样化的办学模式,由于历史和地理位置的因素,学校的生源很多来自外来务工家庭、离异家庭、问题家庭。学校一直非常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重视学生的行为养成,重视学生职业技能和创业精神的培养,重视教育中和家庭的沟通。但是,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学生生活态度消极、学习惰性严重,内心自卑,对学校和老师的教育存在抵触和反感情绪。经过调查,这部分学生大多来自特殊的家庭。
何为特殊家庭,以笔者在一线工作岗位上的观察看,大致有五种家庭:一是教育上的简单粗暴;二是放任不管,任学生自由发展;三是宠爱甚至于溺爱小孩,对小孩的要求都予以满足;四是父母外出务工,小孩留给隔代的老人教育;五是父母离异给孩子造成的心理创伤。
针对这些特殊家庭的学生,我们以学校的班级为单位,对特殊家庭的学生进行摸排调查,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性格特点,了解他们的成长背景,通过大量的了解,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策略,使特殊家庭学生感受到老师真挚的爱,使他们在温暖、健康、积极向上的教育氛围中健康快乐地成长。经过调查研究,我们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一、淡化特殊家庭的“特殊”
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特殊家庭的学生和其他学生一样人格都是平等的,渴望受到平等的对待,那么教师在对这些学生实施教育时,就要淡化教师的权威,尊重他们的人格,感化他们的心灵。从心理上要关爱他们,重视他们,关注他们,厚待他们,重视启发式教育,采取他们内心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教育。一般来说,这些学生在长期的学校教育中总觉得和别人有较大的差异,但同时他们自尊心极强,容易对老师的批评和指责产生逆反心理和厌烦情绪。所以老师和这类学生沟通时,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否则很容易使师生关系陷入僵局,其中最重要的是坚持平等原则,放下教师架子,和学生进行朋友式、谈心式的教育,切忌对特殊家庭的学生采取特殊简单的方式,不宜把他们从班级中孤立起来管理,而应把这种教育默默融于平常教学和管理中。
二、疏导学生的不良情绪
特殊家庭的学生很容易产生不良情绪,但又不知如何排解,不相信老师,不愿意和老师倾诉,对于这些学生,老师应用情感拥抱他们,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要知道爱是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没有情感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深入他们的内心,了解他们的内心诉求,因势利导,因人而异,捕捉教育契机,尊重信任他们,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使这些学生真正感到教师对他们无私的爱护和真挚的关爱。
三、用沟通架起信任的桥梁
这些学生的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在长期的环境和各种因素下产生的,老师应深入仔细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及时和学生个别沟通,忌直接批评、开门见山,忌用“屡教不改”、“不可救药”等语言伤害学生;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登门家访,忌上门“告状”,高高在上,“得理”不饶人,直捣“黄龙府”。要赏识他们,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他们感到自己有潜力,体会到教师的关心,从而使他们对学习充满热情。
四、开展圆梦帮扶行――学生成长导师制
漳州五中以机制为先导成立学校、年级、班级三级式的“圆梦帮扶行——学生成长导师制”工作小组;首先选拔合格导师与班级的困难学生“结对子”,并要求导师对每位学生建立成长记录档案,追踪学生成长轨迹;每周至少与结对学生谈心辅导一次,对学生反馈问题的及时帮助解决;与受帮扶学生家长进行联系,适时进行家访等。通过实施师生结对子这一策略开始,结对教师坚持对结对学生从思想上进行引导、学业上进行辅导、心理上进行疏导、生活上进行指导,并对优秀生进行培优,对中间生实行激励推进,对后进生进行全方位的帮扶制,使他们从生活、学习、情感、心理等方面健康发展。
五、对特殊学生进行跟踪管理
统计好各年级的特殊家庭学生,并建立档案,做好各年级各学科的特殊家庭学生跟踪,在档案上及时记录存在的问题及本阶段工作取得的成效。通过对他们的跟踪,有利于及时发现并反思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总结教育工作中的经验并加以推广,方便制订下一步的计划和措施,努力做好特殊家庭学生的德育工作。
总之,通过立足本校实际,探索特殊家庭学生教育的德育对策,可以引导他们建立科学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可以帮助他们体验到安全感、幸福感和满足感,让他们乐于接受老师的教育,相信老师,化敌对排斥为友好,使特殊家庭学生在漳州五中温暖、健康、积极向上的教育氛围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董广生.问题的背后——中国“特殊”家庭青少年成长经历述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2]江琴娣.特殊儿童家庭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