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师语言”实践课程课堂训练模式的设计与尝试

2018-01-19 05:30许迅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8年21期
关键词:教师语言

许迅

[摘要]本文拟以提高教师口语训练课堂效率为导向,设计“导练、仿练、演练”——“三练”式的“教师语言”训练的课堂模式,并对“三练”模式的实施方法和实践个案做了阐述和分析。文中关于“教师语言”实践课程的机制、规律、内容的探寻,对其课堂训练模式实施方法、学习方式、流程改造等方面的改革与优化,对教师专业成长、学生素质发展的引领与帮助,对教师口语授课、师范生口语能力的打造与提升,都具有超前性、创新性与实效性应用价值。

[关键词]三练;教师语言;课堂训练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5918(2018)21-0121-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8.21.055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对于以“实践取向”为旨归的“教育语言”课程来讲,设计符合师范生口语能力培养规律、适应口语训练课堂结构特点、满足“教师语言”课程教师操作性要求的课堂训练模式,不但十分必要,且体现着实践类训练课程的研究趋势。

首先,富有实效性的训练是趋势。没有实效性、综合性的训练模式就会是一个“紧箍咒”,反而会制约训练效果的达成。而体现实效性、综合性的训练模式就像一间“活力健身房”,通过一个个器械和运动项目,师生共享和互动,进而走进“实战”,切实提升口语表达能力。

第二,教师语言实践课程体系的改革是趋势。卓越教师语言实践训练模式的构建必须依托于教师语言实践课程体系的改革。课程的实施将以课程内容为依据的,课程内容的变革义要根据动态的实施情境进行变革,二者相互影响。

第三,制定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是趋势。训练模式要保证实效性、综合性,必须依靠评价体系进行保障。

第四,教师语言实践训练“以用为本”是趋势。作为专业技能课,教师语言课不以理论的精确细致的讲授为主,而重在理论指导下的实际训练。所以,“实用”应体现在教师语言实践训练的目标和过程两个层面。

正因为这样,所以,我们针对“教师语言”课程的训练课堂,试图构建一个“稳定而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和具体的教学活动程序及方式”,即“课堂训练模式”。

一、以提高训练效益为目标,设计“语言实践课程”课堂训练模式

(一)训练是贯穿语言实践课堂始终的“命脉”。

语言实践课程,我们是沿着教师语言实践能力的提高的梯度来进行训练设计的。发声、态势语、语音、倾听,是构成语言实践能力的基本要素;朗读、讲述、演讲、解说、论辩、主持是一项项的语言实践项目,它赋予了以上这些基本要素以综合运用的任务;最后,我们再将这些技能放到人际交往、教育、教学等应用领域去实践,并让其成为教师的一项职业能力。因此,语言实践课程的每一个模块,都是通过“训练一应用一训练一应用”这个链条来勾连的。所以,“训练”是这门课程达标的主要途径,它贯穿在课程的每一个环节,课堂的每一分钟里。

(二)有限的課堂必须有效地训练。

任何一项技能的提高,其训练的时间有课堂和课外两个阶段。课堂训练是课外训练的引领,课外训练是课堂训练的延伸和拓展。而课堂训练,一是时间有限,二是同学无数,所以,只有提高训练效率才能保证训练效果。我们认为,有效的课堂训练应该具备三个条件:其一,训练是有序的;其二练习是有控的;其三效果是可观的。

首先是训练有序,即课堂上安排训练要有序。对于课程来讲,每一个模块要体现梯度。对于课堂来讲,一项技能,教师也要对其进行“技术分拆”,然后再循序渐进。老师有时就会像教幼儿穿衣的大人一样,在教的时候,把一项技能“训”得太粗浅,“练”得太笼统。所以,一堂课对一项技能的训练,教师要先站在学生的角度,以一种“无知”的状态,有心地去安排好“技术动作的分解与组合”。

其次是练习有控。训练课肯定有相当的时间是“练习”。但是这个“练习”不是简单的白己反复练。课堂的练习必须是在教师“有控”的状态下进行的。这个“控”表现在:其一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参与示范和点评;其二教师在学生分组或白由练习时充分了解情况,要有意识地让“典型问题”暴露出来,这似乎有点让学生出丑。但是,这次他出丑了,以后就“不丑”了。这里尤其要说的是,我反对“齐练”的形式。(会形成读书腔)

其三是效果是可观的。效果直接反映出训练是否有效。在课堂训练中,让学生在讲台或者舞台上,在众目睽睽之下进行实战演练、综合练习,不仅可以反馈训练效果,还可以磨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增强他们的白信心。

(三)稳定的训练模式为有效训练提供了形式和内容上的保障。

45分钟的训练课,要达到以上三个条件要求以实现有效训练,在操作层面上是有难度的。一是如何分配不同训练内容的训练时间;二是如何处理师生评练时点与面的关系;三是如何均衡不同教师训练不同班级的有效性,达到相当的效果。

这些,让我们开始研究、设计一种相对稳定、易于操作,对于语言实践课程具有针对性的课堂训练操作模式,让教师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能够灵活地套用这种模式,实现有效训练;也让学生在这一模式的引导、规范下,熟悉训练规律,达到训练有效。

二、以训练为主导,展开对“三练”式课堂训练操作模式的设计

所谓“三练”式课堂训练操作模式,就是将课堂结构分成导练、仿练、演练三个环节,步步为营,循序渐进地训练。下面,我对“三练”式课堂训练操作模式作说明:

(一)导练环节做介绍,重传授。在课堂训练的起始阶段,教师通过“训导”的方式,介绍与该项语言实践技能训练有关联的知识点,也可以完成上一项技能向该训练项目的正迁移。

(二)仿练环节给要领,重模仿。吕叔湘先生说:“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从这层意义上来讲,我们每项技能的习练,“模仿”在其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尤其是课堂训练,其性质上就是一种仿练。但我们过去对“仿练”的形式仅只理解为“老师示范,学生模仿”。而语言实践的老师也是人啊,他的口语技能怎么可能每一项都让学生奉为“模范”呢。所以,对“仿练”形式做进一步的拓展,对这个环节在课堂上的操作意义是非常有价值的。我们认为“教师示范”仍然是仿练首选的方法。其次,文本赏析也是一种仿练。因为鉴赏能力往往是一项技能重要元素,他也决定了你技艺的品位和高度;第三,对技术的分解以及对要领的提炼。比如,在讲到朗读时,有一样技术叫“重音轻读”,其目的是通过“轻读”起到“重音”强调的作用。在仿练时,可以将“轻读”这个动作技术分成三个步骤,一是轻读词语前一个词语重读,二是轻读前伴随带有呼吸的停顿,三是词语轻读的形式丰富多彩。(“刚到昆明,我的心都醉了”——杨朔《荔枝蜜》)如果教师因为种种原因,不能范读,通过动作的分拆讲解,学生模仿的也可以是一种方法;其四,评练结合也是一种仿练。教师适时的点评,甚至中断学生练习,在过程中圈点。这种仿练作用也是很大的,练习的学生可以及时修正技术,别的同学也可以引以为戒。

以上四种“仿练”的形式,可以根据不同的训练内容进行灵活运用。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仿练”的方法多了,训练的角度、广度、强度就丰富了、增加了。

(三)演練环节创情境,重评价。教师的口语表达很多的时候是在众目睽睽下的一种实践活动。对其能力的检测应该打心理素质的折扣。所以,我们应该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面对观众进行实战演练。这是课堂训练中一个不可忽略的环节。

三、以“演讲中的手势语训练”为个案,尝试进行“三练”式课堂训练操作模式的实践

(一)用“你来比划我来猜”的游戏切入“导练”,“一练”很快乐。手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但当它赋予了意义,并参与语言实践之后,它就不简单是一双有文化、有内涵、解人意的手。课堂一开始,我设计了学生们在活动中经常参与的一个游戏“你来比划我来猜”。这个游戏,让学生中了我的“圈套”,他们主动游戏,却“被训练”,而后恍然大悟,原来他们手舞足蹈忙个不停,是为了告诉自己“我有一双‘有文化的手。这个导练环节,我还想让同学热热身,活跃气氛,让训练充满乐趣。

(二)用“我来比划你来学”的练习进入“仿练”,“二练”有参照。“二练”中,我将手的动作分解为指、掌、拳、臂,将每个动作要领提炼成口诀,像领操一样进行示范和模仿,这是第一次“仿练”;我又将手的动作要求提炼为“恰当、自然、协调”6个字,突出“协调”,将动作技术评价点分解为手与身体各部位的协调、手与有声语言的协调,评练结合,再次“仿练”。两次仿练,各有侧重,各有方法。

(三)用“我来表演你点评”的互动体现“演练”,“三练”齐参与。“三练”中,我让同学设计手势语,然后进行综合演练。演练时,义紧扣了“恰当、自然、协调”的手势语运用要求进行点评,增强演练的实效性。

总之,“导练、仿练、演练”,语言实践课程的这一课堂训练操作模式不能成为一种僵化公式。对于不同的训练项目,在不同的训练的阶段,我们还要进行适时动态调整,使“教师语言”训练的“三练”课堂模式进一步呈现出实践性、适用性、渐进性、开放性的特点。

参考文献:

[1]黄大祥.论“教师口语”的教学原则与训练方法[J].河西学院学报,2002(1)

[2]曹公奇.关于语文教学模式的思考[J].中国教师,2016(2).

[3]吕叔湘.吕叔湘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猜你喜欢
教师语言
慕课背景下教师语言课程体验式教学模式初探
教师语言应充满正能量
借助语言促进交流,通过话语引导互动
从社会学视角分析幼儿园教师的语言建构及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