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自来 薛蒙伟
[摘要]新形势下学生社团将会越来越受到“95后”“00后”大学生欢迎,学生社团将成为高校提高思政教育工作亲和力的重要载体。但当前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被低估;学生社团的发展一方面面临着独立发展与对高校资源严重依赖“内生性冲突”内部挑战,另一方面也面临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带来的外部挑战。对此,高校党委要加大对社团的支持力度,把社团纳入共青团的重点工作,加强对社团分类化指导和数据化建设。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团;思想政治教育;挑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8)21-0083-03
doi:10. 3969/j.issn.1671- 5918.2018.21.038 [本刊网址]http://www.hbxh.net
由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联合印发的《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指出,高校学生社团是指由高校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为实现成员共同愿望,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当前高校学生社团在培养学生兴趣、凝聚专业人才、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長等方面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受到关注。本研究对北京、天津、江苏、浙江等地10所高校110余个学生社团开展了的集体座谈或单独交流,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新时代学生社团的特点及发展趋势的研判
(一)学生社团数量会持续快速增长,将会越来越受到学生们的欢迎。与传统的学生组织(如学生会、班级)相比,学生社团是以兴趣为纽带聚集的组织,具有类别丰富、选择自由、形式多样、自我管理等特点,深受学生们的欢迎。有调查表明,60%学生在校期间曾报名参加过至少一个社团,参与到社团活动的比例更高达85%。对社团成立时间调查显示,70%的学生社团成立于近5年;在学生中还有很多以OO群、微信群等形式存在兴趣小组,一旦创始人有意愿,这些组织也能迅速落地转化为学生社团。
通过统一的服装、旗帜、文化产品、品牌活动等学生社团展现出鲜明的特点,体现着社团凝聚力;在繁荣校园文化、培养大学生创造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对于当前大学校园主要群体“95后”学生来说,学生社团能极大满足了他们展示自我、沟通交流、培养能力、锻炼素质的需求。随着个性更加独立,自我表现欲望更加强烈的“00后”进人大学校园,学生社团将成为他们展示自我的重要舞台。
(二)学生社团向社会开放的特性将更加明显。学生社团突破了院系、专业,甚至地域的限制,具有共同的理念、兴趣爱好、专业特长、学术趋向等的社员聚集在一起,具备先天的开放特性。对高校来说,社团是大学生由“高校人”转化到“社会人”的重要平台,学生社团要发展更快、实力更强必须融人地方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中来。随着社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学生社团很可能社会体制改革向高校渗透的切入点。
学生社团对社会的开放性还体现在资金、人员、信息等的来源上。因高校资源有限性,学生社团在资金、场地、人员等方面需求很难得到满足,学生社团会通过“拉赞助”“参与活动”等方式主动向校外企业、民间组织等积极靠拢;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学生社团将进一步打破“高校篱笆”,走出校园参与社会服务,融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当前,学生社团向社会开放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三)学生社团的马太效应将更加凸显。整体上看,学生社团涵盖了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文化体育、慈善公益、自律互助等多个类型,呈现出数量大、分类多、活动多样等特点。
具体从社团活力来看,学生社团两极分化严重,马太效应明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文体娱乐类学生社团受到热捧,如:话剧社、舞蹈社、动漫社等。这类社团因能满足青年人自我表达和兴趣交友的需要,利用学校大型活动展示表演的机会,不断扩大社团知名度和影响力,占据了校园内某一领域的统治地位,进而得到学校在资金、场地、荣誉等方面支持,形成良性循环。同时该类社团也积极向校外扩张,期望得到社会认可,以谋求更大的影响力。
而另外一方面,本应在社团中发挥引领作用的思想政治类、学术科技类社团,如思想研究会、科技协会,却因社员理论水平不高、活动形式枯燥,实践活动浅显等问题,活力低下。多数社员参加一两次社团活动后,就对社团失去兴趣,在部分高校学生参加该类社团的仅为获取相应实践学分。
(四)学生社团将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热点。随着后勤社会化、高校学分制等改革,学生社团将成为学生学习交流的主要环境之一。与其他组织不同,学生社团是以兴趣自发形成的,具有兴趣发展、人际交流、愉悦身心、提高专业素养等形式多样的育人功能,在其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显著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性。
2017年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印发的《高校共青团改革方案》中提出要在“党委领导下的‘一心双环团学组织格局”,发挥“学生社团”的“外围延伸手臂”功能,“推进社团建团”。但我们调研中发现,部分社团尤其是文体类社团存在着对高校党团组织的矛盾心态,一方面期望得到党团组织的认同和扶持,进而得到更多资源;另一方面义担心党团组织过多行政干预,社团难以保持自由度和独立性。这必将引起思政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社团面临的挑战
(一)社团对学生个人性格集聚作用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提出新挑战。当前“95后”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主体,“00后”即将进入大学校园,这些大学生们思维模式和性格特点与“80后" 90”后表现出显著不同:他们拥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在价值观层面的个体意识和个人利益主张逐渐凸显。学生社团因是一群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理念追求、兴趣爱好等的学生自发地建立起来群体组织。单个学生追求经社团集体聚集,放大,形成组织目标,个人意识转化为集体意志,这决定了在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用学生社团乐于接受的方式开展。而不同社团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难以满足社团成员的多样化需求。
(二)学生社团健康发展必须解决独立自主发展与对高校资源严重依赖“内生性冲突”的挑战。在“一心双环”团学组织管理格局中,学生社团被归类为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学生群众组织,是团学组织外围延伸手臂,由校团委成立具体的部门负责指导和管理社团工作。理论意义上来说,学生社团本是学生自由地参与活动策划、组织、执行的过程,但事实上当前社团普遍存在着对行政资源的高度依赖,社团活动过分依赖高校和指导老师;社团发展的好不好,往往与指导老师是否投入的足够热情密切相关。指导老师投入度高的学生社团活动丰富,特色鲜明,凝聚力强;指导老师投入低的学生社团活动单一,活力低下,凝聚力弱。这造成了指导教师对社团发展的影响远远高于社长及成员。
在经费来源上,学生社团资金主要来源于高校,这导致社团的发展多依赖高校;在活动开展上,对指导老师和管理部分的过度依赖,活动往往由老师决定,社长、部长负责,普通成员沦落为充当开会、活动的“观众”或者“配角”,这严重地抹杀了大学生参与社团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在每年社团换届上体现得最为明显,很多学生社团很难找到合适的同学担任社长。
(三)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给社团传统管理模式带来挑战。传统的学生社团活动受到学校地域、学校发展的限制,基本属于“围墙内的社团”。随着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破除了社团活动的壁垒。移动互联网的交互性和平等性开拓了学生社团族群化发展的新方法,改变了社团活动方式;学生社团通过网络找信息、找舞台、找伙伴,不夸张地说,网络有多大,社团的舞台就有多大;网络知识获取的便利性,网络身份隐蔽性淡化了大学生和指导老师身份,学生社团正逐步摆脱教师管理的束缚。学生社团开启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新局面。依托“互联网+”新媒体的开放性,学生社团能在网络上能获取海量的信息,接触多元的文化和价值观念;但有学者认为社团是大学生自发的群体,一旦被恶意地误导,就容易使社团活动成为导火索,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
(四)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被低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赖“两课”和班团组织,学生社团处于边缘位置。对社团自身日益活跃和壮大的事实,高校党政更多是由于被动地接受,而不是主动、正确、充分地认识了学生社团在学校整体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大部分人认为学生社团的发展及管理是团委的事情,或者说学生社团是正常教学活动以为的‘副业”,采取任其“自生自灭”的放任态度,还有部分人认为“社团活动有则更好,没有也无关紧要”。整体来说,当前高校还没有从战略和全局的角度充分认识和促进社团发展的重要意义。有研究显示,除了学生社团隶属的院系尚能注重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外,学校的多数职能部门主要关注社团活动的频次和媒体关注度,忽略了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由于指导老师匮乏,社团活动往往以追求趣味性为目的,主要侧重于社团的娱乐功能,导致思想政治教育难以与社团活动相辅相成。
三、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社团的对策
(一)学生社团的管理要努力获取学校党委对社团的支持。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社团作为高校育人的有效载体之一,是高等教育办学理念、文化建设以及学生发展成效的集中映射,学生社团的繁荣发展必须依靠学校全体部门的大力支持。作为高校社团主要管理和指导部门,学校团委要充分运用共青团改革攻坚的历史机遇期,积极争取学校党委的支持,努力调动教务、学工、科研、宣传、后勤、保卫、专业学院等部门的资源和优势,为社团发展争取场地、资金、宣传等资源。结合推进“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契机,探索职能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鼓励专业学院建立和支持符合专业特点的社团组织和活动,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专业指导教师决定着社团活动的质量、层次和水平。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高校采用了“教研室+学科竞赛+专业社团”的方式,在学生课外专业学习,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实践技能提升上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应将对学生社团引导、服务和联系有机融入学校共青团重点工作。针对当前学生社团发展的现状,高校团委作为学生社团主要管理单位,不仅要尊重学生发展的自主性,营造民主的社团氛围,也要加强对学生社团引导、服务和联系。一是完善配套制度。首先在“深化”上下功夫,增强制度的系统性,形成系统化的配套规范;其次要进行制度的“细化”,针对社团管理中的规章制度,细化成便于操作的实施细则或表格模板等,实现社团活动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有序开展。二是建立健全学生社团参与学校团委品牌活动的机制。在实施学校共青团重点品牌活动中,包括“三下乡”“挑战杯”等,要刻意留出一些空间和环节,主动邀请学生社团参与,这既有利于团委品牌活动获得更大的参与,义有利于凝聚学生社团,提高学生社团活力。三是结合学校特色和实际情况,在条件成熟的学生社团建立团支部,逐步规范社团团支部的运营制度。四是针对学生社团需要的认可需求,定期开展社团文化节,社团表彰;对其中政治可靠、能力突出、影响广泛的学生社团或“领军人物”宣传推介。五是要注重培育团干部个人魅力和社团管理干部能力建设,提高其政治意识。
(三)要加强对学生社团分类化指导,推进数据化建设,提高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采用分类指导方式,大力扶持理论研究类、社会实践类、学术科技类学生社团的发展,发挥理论研究类社团思想引领作用,引领社团发挥出青春正能量。在社团活动创建方面,重点创新以下三个方面的社团文化活動:一是要突出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育社团文化活动,二是要突出专业技能社团培养活动,三是要突出实践方面的社团文化活动。在学生社团中打造精品社团。在“网上共青团”建设中,大力推动“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加强社团管理网络化发展,实现 社团审批、活动管理、经费审批、年度考核等数据化,逐步形成学生社团综合画像,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
[1]廉思.“95后”大学生入党状况的新特征[J].思想教育研究,2017(9):89 -92.
[2]谢莹莹.创新的扩散:中外合作大学学生社团发展特色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8(2):101 -107
[3]王宁,毛荟,何云峰.“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社团育人功能的优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6):35 -37
[4]杨震,王林.新媒体传播环境下高校社团文化工作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7):46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