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恢复的城市生态墓园设计探讨

2018-01-19 02:48周巍
现代园艺 2017年9期
关键词:生态恢复设计原则

周巍

摘要:墓园作为生命安葬之地,是民众关心的热点建设项目之一,拥有完整生态系统的城市生态墓园,可作为城市生态恢复的一种重要方式。本文以城市生态墓园内涵与特点为基础,总结了城市生态墓园植被的恢复原则,包括系统整体性原则、生物多样性原则、植被的自然恢复原则、物种间的生态交互性原则,并从人文、地理、植物配置、景观生态性、生态安葬方式等方面探讨基于生态恢复的城市生态墓园设计。

关键词:生态恢复;墓园建设;设计原则

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大背景下,大量土地被建筑材料所覆盖,遍地钢筋混凝土的城市生存环境,给城市这个特殊的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运行压力。在一個失去生态平衡的生活环境中,城市热岛高温、局部大风、空气污染等突出环境问题正威胁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城市中原有的自然生境和自然景观消失殆尽,乡土植物被品种有限的商业绿化植被所取代,原有生态系统的退化问题日益突出。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出台多项重大决策部署,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进步。就目前我国的发展现状看,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仍然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人均资源占有量有限,环境污染问题多发,生态系统退化,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日渐显露。在党中央建设美丽中国,绿色发展的政策引导下,全国各地都在加大投入改善生态环境,让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城市建设向建立园林城市的目标前进,生态墓园的建设也是园林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造福子孙,改善人居环境不可缺少的重要设施。

我国墓园建设的发展是伴随着遗体处理方式的改变而改变,目前主要经历了2个阶段,从简单地存放人们火化后的骨灰,发展到今天的园林化、艺术化、人文化的现代墓园。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公告第73号文件中将墓园在园林中的定义解释为园林化的墓地,可见园林艺术化是墓园发展道路上的一条必经之路。据《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21世纪我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目前我国人口结构正处于快速老龄化阶段,202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接近2.5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老龄化的人口结构下,死亡率必然会有一定的提高,这对我国未来殡葬设施的处理和设计水平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因此研究生态墓园的规划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1城市生态墓园的内涵与特征

随着我国民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更加开明,环境保护意识也逐步加强,生态墓园的设计理念逐渐在一些墓园的建设中得到应用。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国内的墓园在建设或改造时都在向生态环保方向发展。2016年民政部等9部门联合出台《推行节地生态安葬指导意见》,该意见的提出为我国墓园经营和规划指明了具有指导意义的发展路线。

生态墓园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范围内,运用生态工程、社会工程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构建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殡葬环境和文明和谐的殡葬文化,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条件下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具体可从2个方面来解释生态墓园的内涵:首先是墓园环境的生态化。这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人文环境的生态化。墓园应在视觉上有艺术美感,改善墓碑排队,水泥硬化遍地的生硬画面,因地制宜,让设计结合自然,到达与自然相融合的景观效果,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祭拜、家庭聚会的场所。要具有改善环境的生态作用,通过园区内植物的生理和物理功能,调节小气候,降温降尘,净化空气和水体,为动植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场所,建立循环的生态系统;同时依靠科学的植被和建筑小品的配置,合理地划分空间,注意运用植被的季相变化,在时间、空间和生态位的合理结构上建立人工植物群落。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可以减少园区的养护成本,创造一个集生态、人文关怀功能于一体的生命纪念墓园。其次是园内祭奠活动的生态化。结合地域风俗,通过园区内适当的引导方式,让逝者家属能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爱护自然。虽然目前人口素质有所提高,但是群众的环保观念还是需要有目的地来引导,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形成环保、生态的祭奠观念。

一个完善的生态墓园或是人文纪念公园,其规划设计应符合美学规律,同时满足生态学原则。进一步讲,应在以下4方面表现生态特征:

1.1功能性特征

在满足殡葬设施功能性要求的同时,兼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的作用,突出园区的生态效应,同时发挥其人文纪念园的人文教育功能。

1.2乡土植物群落特征

园区内的植物群落由乔、灌、草配置而成,种类和生物多样性丰富,乡土植被多,与自然环境植被群落相似。

1.3尊重基址环境

在尽量保留基址原有地形和生物种类的基础上,模仿自然环境中的植被结构和演替过程进行植物配置。

1.4经济易养护特征

生态墓园生态系统内的能量流动及物质循环以动态平衡的方式稳定运行。在一个物种多样性丰富的生态系统中,系统自我修复能力较强,对于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的抵抗能力强于传统的人工绿化系统。通过合理的空间设计及动植物的科学搭配,在一个完善的人工生态系统下,病虫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被控制,生态墓园内的绿化植被可以自然更新,合理的空间设计可以自然排水,生态建筑可以降低能源消耗,生态化的墓园设计可以降低园区环境的养护强度,减少运营成本。

2城市生态墓园植被恢复原则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市区的面积不断扩张,原本选址在自然条件较差的郊区,城乡结合部建设墓园的区域,现在逐渐被划入市区内部或临近市区,这就要求墓园的环境和城区的整体规划相协调,并在功能上有所拓展,在殡葬改革的国家政策下,传统墓园或新建墓园都以美化园区环境,入葬方式向生态节地葬转变。生态系统的修复主要依靠系统内的植被恢复,绿化建设也是城市生态墓园建设的主要内容。在进行园区建设过程中,人为活动已经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园区的重新绿化是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项目。生态墓园的特殊功能和特征决定了其在建设和改造中的植被恢复要区别于一般园林绿化,要结合生态学、生物学、园林艺术、林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综合制定建设计划。

2.1系统完整性原则

合理的时间和空间层次结构是生态系统实现完整功能的必要条件。对建设基址进行生态恢复时,地域性物种群落的种类、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应充分考虑,根据生态位理论,合理进行动植物的引种设计,保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使物质能量和谐流动。

2.2生物多样性原则

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的多样性、年龄结构上的多样性,以及资源利用上的多样性等等。增加开敞空间和各生境斑块的连接度,为城市内生物生存和活动提供适宜场所,促进人工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丰富生物的栖息场所,多样性的增加可为动植物的生存提供更多机会。绿化苗木在树龄、树种上的交错安排,可以使生态系统具有自我维持的能力,可以同野外生境中一样,随时间推移完成新陈代谢的更替。每个物种都会在特定的生活空间中活动,例如不同种类的昆虫,在树冠层、树干或接近地面的灌木中,地面和地下都有生存,植物有喜光、耐荫、中性等多种类型。

2.3植被的自然恢复原则

依靠自然的力量使环境恶化地区从灾害中恢复是生态绿化的目的之一。当人工植被群落融入生态系统,成为其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时,人工植被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其生态功能。对于占地面积上千亩的大型墓园来说,这种方法的运用会在园区后期养护管理上起到高效经济的效果,可以保持水土,控制和改善局部地区的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在城市和农村人口的密集区,则可大量种植演替过程中成熟阶段的树种,再利用自然恢复的方法,吸引其他物种定居,使其他物种得到自然恢复。人工绿化过程中生物多样性的问题很容易被忽略,往往人为地按物种、树龄、间距等标准,进行裸露地表的绿化。这样植物在长大后很难形成层次,一旦遇到病虫害等侵扰,生态系统无法自愈,甚至会引发生态灾难。

2.4物种间的生态交互性原则

物种间的交互作用是维持生态系统顺利运行的基础,生存其中的物种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交互作用关系,生态系统内的自然演替才能顺利进行。生态系统内植被的繁衍要依赖媒介动物,植物之间的互感作用,则会相互影响后期的生长发育。例如:鸟类等动物会控制系统内昆虫的数量,不同种昆虫之间的生存也存在着竞争,使生态系统内不会暴发某种虫害;良好的园区环境会吸引野生动物来栖息,从而带来天然林地区的植物种子,会丰富园区内的物种多样性,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基于生态恢复的城市生态墓园设计原则

3.1以人为本,尊重历史原则

墓园的规划设计,要考虑到人的生理与心理需求,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应考虑到民众有着不同宗教信仰和风俗,丰富安葬手段。在空间的处理上要注意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和园区引导标识的设计,注重“以人为本”理念的实施。在体现自然美的同时,只有园区景观融入本土的地域特色,传承当地的人文历史积淀,园区的发展才能够长久不衰,才会变成地域文化的组成部分。

3.2因地制宜原则

以尊重自然的方式对地形进行处理,尽量减少土石方的产生,减少人为干扰的因素,尽量应用原有的地形,强调墓园与场地的融合,园区内原有的植被尽量保留。

3.3植物合理配置原则

一个成功的生态墓园,其内部绿地率应该在40%以上,而绿化覆盖率则不能小于60%。植物配置主要选取乡土植物,模仿园区周围环境自然群落的结构,避免对植、列植等造景手段,以体现植物的自然美为主要景观,注重植物配置上要能够形成空间复层结构。为满足生物多样性要求,园区的树种在科学搭配的前提下应尽量丰富,这样可提升生态系统的自愈能力。绿化用花卉以多年生宿根品种为主,草本花卉选择自播能力较强的品种。引入能吸引野生动物的植物种类,使园区成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育和自然保护的关键区域。

3.4景观生态性原则

在生态墓园的景观设计中,墓碑、小品、建筑、植物种植方式等方面,要符合人们的审美,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将生态墓园营造成一处集人文、雕塑、建筑等艺术形式为一体的艺术殿堂,注重在生态建设基础上,完成景观的营造。景观建筑小品和园区建筑材料应选用环保节能的新型建筑材料,做到园区的低碳运行。景观营造应充分利用原有自然景观,尽量减少人工痕迹,营造“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园林景观。运用植物造景手段,让植物景观成为唤起人们纪念追思的载体,让家属触景生情。

3.5生态安葬原则

相当比例的园林化墓园虽然从园林艺术的角度对园区进行了一定的美化改造和绿化,但本质上和生态墓园的理念相差甚远,园林化的墓园并不是生态墓园,也不一定会发挥生态环境修复作用。究其根源,在于安葬方式的差别,目前阶段的墓园中墓位仍然以钢筋混凝土做基础,大量土地被硬化覆盖,生态系统中的地下和地面以上空间的物质能量交换被阻断,系统的稳定运行受到干扰。如果以现在大力推广的树葬和草坪葬等节地生态葬方式进行安葬,不仅使土地资源可以循环使用,同时增加了城市绿化率,不仅不会破坏环境,还可以将断裂的生态系统循环衔接起来,让生态墓园真正发挥生态修复的功能,成为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

4结语

在提倡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背景下,生态墓园的建设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城市墓园在景观规划设计和改造中应充分考虑所在地区的气候及地理特点,遵循“生态绿色”的造园理念。具有生态修复功能的墓园设计应能建立完整的生态过程,使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和能量流动持续运行。因此,在生态墓园建设的植被恢复工程中,应参考生态学理论和群落演替理论,结合园林艺术的造园手法,在满足墓园功能的前提下,讓墓园的建设和城市生态系统相结合,墓园的精神功能与地域历史文化相结合,让宝贵的土地资源功能多样化,发展可持续化。生态墓园的建设对土地节约、生态环境修复、开辟新的人文纪念景点和旅游景点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收稿:2017-04-16)

猜你喜欢
生态恢复设计原则
城市生态安全格局规划原则及方法研究
苏州太湖湖滨湿地生态恢复模式与对策
基于移动互联网络环境的MOOC微课程研究
浅析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设计的创新
浅析旅游景区公共设施的设计
乡土景观设计在玛纳斯河生态设计中的应用
浅析多层住宅的设计要点及其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