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志
摘要:大连是辽宁南端的重要滨海港口城市,也是中国著名的避暑胜地和旅游热点城市,南部滨海区是大连市民生活、娱乐、交往的重要场所,其自然地貌植被与人工植物群落设计的结合,体现出独到的特色,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它对于城市形象的塑造、城市功能的完善、城市环境质量的提高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大连的自然、人文条件,以及其旅游业在城市经济发展的地位对滨海景观的重要性进行分析。根据有关资料和实地调查大连滨海路的历史沿革及景观特色,结合园林植物配置的美学、生态性等原则进行分析,研究滨海路的植物配置模式和特色。
关键词:大连;滨海景观;绿化;植物配置;植物养护
1大连城市概况
1.1课题背景
大连是个森林环抱的海滨之城,身处美丽的沿海,素有“北方香港”、“浪漫之都”的美誉。蔚蓝的大海、浓绿的青山,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8.2%,城市人均公共绿地9.8m2。经过近几十年来的发展,大连已成为一座环境优美、城市功能完善、受世界瞩目的现代化、国际化的花园城市,并向世界一流的国际大都市迈进。大连旅游业发达,特别是滨海路景观是游客旅游的首选之地,景區内变化丰富的地形以及富于地域特色的植物景观在国内外负有盛名。
1.2区域自然环境概述
1.2.1地形地貌。大连市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南部,辽东半岛的南端,东临黄海,西濒渤海,北接陆地,南隔渤海海峡与山东半岛相望。地处东经120°58′~123°31′,北纬38°43′~40°10′之间。经过漫长的地壳运动,形成了多山地丘陵,少平原低地的地形地貌。
1.2.2水文地质。大连市位于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与天山——阴山东西向巨型构造带的复合部位,存在纬向体系、华夏体系、华夏式、新华夏系、北西向构造、莲花状构造和“山”字构造等,故地质构造复杂。这一环境因素决定了城市海岸线一带不宜建设多高层的建筑,对城市空间布局起一定限制作用。
1.2.3气候气象。大连地处北半球中纬度地带,所受太阳辐射四季变化较大。大气环流以西风带和副热带系统为主,加上一面依山三面临海的地理环境,形成大连虽属大陆季风气候,又有一定海洋性气候的特色,主要特征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暖湿同季,日照丰富,季风盛行。
1.2.4土壤特点。土壤类型主要有5个土类,作为主要土类的棕壤,主要分布在山地丘陵的中上部,土层浅肥力较低;山地丘陵的坡底多分布潮棕壤亚类,肥力相对较高;草甸土分布于河流下游两岸;滨海盐土、沼泽土和风沙土则分布于沿海地带。
1.2.5野生植物资源。大连地域属于东北区域,但植被分布情况与北京地区类似,可划分为华北植物区系。在滨海路景区内针阔混交林是自然山体周围主要植被类型,有赤松栎林、人工黑松,栎林主要包括麻栎林、栓皮栎林、斛树林。林下灌木以胡枝子、叶底珠为主,还伴生崖椒、南蛇藤、大油芒、朝鲜苍术、蓝尊香茶菜、透骨草等。总体来看野生资源比较丰富。
2大连滨海植物绿化现状
2.1常用的乔木类园林植物
乔木类园林植物是园林绿化的骨干树种与基调树种,对园林布局的影响较大,无论功能上还是艺术处理上,都能起到主导作用,特别是在滨海路狭长的景区内,它们基本上奠定了整体人工植物景观的竖向构成主要面,既丰富了景区的整体面貌,也衬托和加强了两侧山体的自然风景,给人以回归自然的身心感受。按照观赏特性来分主要有以下几类:
2.1.1观干型、观叶乔木:主要是针叶树种,蜀桧、龙柏、黑松、雪松、北京桧、水杉、白皮松、圆柏、云杉、矮紫杉等常绿树种。
2.1.2观叶树种(包括季节变色和彩色叶):其滨海路景区主要有紫叶李、红枫、紫叶桃、毛泡桐、蒙古栎等。
2.2常用的灌木类园林植物
大连滨海陆景区绿地中的灌木种类相对比较丰富,形态婀娜多姿,花色、叶色绚丽多彩,成片栽植开花灌木和常色叶植物;但由于地理纬度还是属于北方,虽处于临海的位置,在冬季仍无开花灌木,其冬季植物景观的营造主要通过丛植整形灌木,形成周年可供观赏、层次分明的植物景观。
2.2.1根据观赏特性,可将其分为以下3类:①观花灌木:紫丁香、榆叶梅、金钟连翘、垂丝海棠、东北珍珠梅、红瑞木、紫穗槐、紫荆等。②观叶、观干灌木:水腊、沙地柏、红瑞木、凤尾兰、柽柳等。③绿篱和造型植物:大叶黄杨、锦熟黄杨、金叶女贞、紫丁香、龙柏等。
2.2.2按照灌木的开花季节分为春季观花和夏秋开花2类。春季观花的植物:榆叶梅、紫丁香、绣线菊、垂丝海棠、西府海棠等,夏秋季观花的植物:紫薇、木槿、东北珍珠梅、黄刺玫等。
2.3常用树种重要值分析
乔木树种重要值排序前10位依次是黑松>蜀桧>木槿>紫叶李>龙柏>复叶槭(彩色系列)>刺槐>紫薇>合欢>臭椿;灌木树种重要值排序前10位依次是大叶黄杨>锦熟黄杨>金钟连翘>金叶女贞>紫叶小檗。通过重要值的对比可知,目前在大连滨海路景区各主要群落内应用的乔灌木树种数偏低,绿地群落结构配置的树种较为单调。
根据调查并对比东北植物检索表可知,在滨海路人工绿地景观内属于辽宁原产地的树种有黑松、云杉、刺槐、合欢、臭椿、柽柳、丁香、榆叶梅、绣线菊、金银忍冬、红瑞木、珍珠梅等近30个乔灌木树种,其他多为栽培及引进的品种。
3滨海土壤盐碱化的治理研究
3.1土壤盐碱化的危害
盐碱地由于土壤内大量盐分的积累,引起一系列土壤物理性状的恶化:结构粘滞,通气性差,容重高,土温上升慢,土壤中好气性微生物活动性差,养分释放慢,渗透系数低,毛细作用强,便导致表层土壤盐渍化的加剧。土壤盐碱化后会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降低作物产量。盐胁迫还影响到质膜的组分、透性、运输、离子流等发生一系列变化,导致细胞膜的正常功能受损,进而使细胞的代谢及生理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3.2滨海城市盐碱地园林绿化的影响因素
影响滨海城市盐碱地园林绿化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植被生态、水资源、次生盐渍化是环境因素中最重要,也是影响园林绿化最明显的3个因素。
3.2.1生态系统脆弱。滨海盐碱地区植物资源相对贫乏,历史上的粗放耕作、盲目垦殖、围海造地等使原有的湿地生态进一步受到破坏,森林覆盖率低,且植被相对单一、贫乏,稳定性差,没有从整体上形成应有的生态防护林体系。由于受海水侵蚀、河流改道和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盐碱化危害有不断加剧的趋势,加上水资源紧张,使原生植被引起逆向演替,工业三废、城市污水使环境更加恶化,这一切使生态系统受到影响,城市绿化工作变得更加困难。
3.2.2水資源短缺。淡水资源短缺,城市供水紧张,滨海盐碱地城市面临水资源危机。高矿化度地下水不能采用,河流便成为唯一的淡水资源。处于河流下游的地区受到上游引水量加大、地下水超采、气候干旱、水资源浪费和水质污染等影响,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3.2.3次生盐渍化危害加剧。滨海盐碱地区多是退海之地,呈高盐性。由于年降水量较少(或多集中在雨季),蒸发量大,地下水位高且水质恶化,土壤盐碱化程度不断扩大。土壤次生盐碱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利的自然因素是土壤发生盐碱化的前提条件,人为活动的干预,则促进了土壤次生盐碱化的形成和发展。不合理的绿地浇灌方式,如洒水车和喷灌,水分不渗入地下,仅局限在地表,引起了土壤返盐。
3.3滨海城市盐碱地园林绿化技术措施
3.3.1工程措施(水利措施)。20世纪60年代在山东禹城和河南封丘采用井灌井排的方法,70年代在我国北方部分地区采用“抽咸换淡”的方法。在上述2种方法的基础上,80年代末期,根据禹城市北丘洼的具体条件,采用了“强排强灌”的方法改良重盐碱地,在强灌前预先施用磷石膏等含钙物质,以便于置换更多的钠离子和防止碱化,然后耕翻、耙平,强灌后要加以农业措施维持系统稳定。目前,应用于滨海城市盐碱地水利改良的有下部设隔离层和渗管排盐。在一些大型绿地中渗管排盐是绿地改土的常用方法之一,是根据“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的水盐运动规律铺设暗管把土壤中的盐分随水排走,达到土壤脱盐和防止次生盐渍化的目的。
3.3.2化学措施。对盐碱土增施石膏、磷石膏、黑矾(主要含硫酸亚铁)等化学改良物质,既可降低碱性,又可置换土壤中的碱性物质,同时磷元素能提高树木的抗性,达到改良的目的。施入适当的矿物性化肥,补充土壤中氮、磷、钾、铁等元素的含量,有明显的改土效果。
3.3.3耐盐碱树种的选择。引进和种植耐盐植物是改良利用盐碱地的重要措施之一。在选择树种时,应选择耐盐碱植物,根据它们对盐分的适应特点,可分为2类:聚盐植物:这类植物的渗透压一般在40个大气压以上,能在盐分高的土壤中繁茂的生长,如盐角、滨藜等。泌盐植物:通过茎、叶表面的分泌腺,把盐分排出体外,从而提高了从盐水里吸收水分的能力。
3.3.4滨海城市盐碱地植物的养护管理。盐碱地上新栽植的树木,当年生的枝条生长量很小,且生长势极弱,甚至会出现叶萎蔫的回芽现象,2~3年内才初步形成骨干枝,但形不成树冠,生长发育十分缓慢,因此加强养护管理,可以增强植物的生长势,提高其对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一要及时松土锄草。不仅可以保持土壤的水分,而且可以切断毛管水分蒸发减少返盐。二要适时浇水。根据旱情适时浇水,不仅可以降低土壤溶液的渗透压,有利于植物根系吸收水分,还可以淋浇上升的盐分压碱。加强修剪等,均可以增强植物生长势和对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
(收稿:2017-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