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玉
【摘要】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更是凝聚着无数先贤智慧的结晶。在素质教育得到全面推广的形势下,作为初中的语文教师,我们更有责任、有义务在学生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帮助他们扫清古诗词学习道路上的重重阻碍,使之真正地感悟到诗词之美以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诗词鉴赏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50-0060-02
古诗词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它向来都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在悠久而漫长的岁月里,古代诗词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于是,为古代诗词“折腰”者自古以来便不胜枚举,然而,为古诗词“呜呼哀哉”者亦不缺乏。既然古诗词有这样的魅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帮助那些对古诗词“心有戚戚焉”的学生打破内心的桎梏,如何帮助那些对古诗词“只远观而不可上前”的学生破解古诗词那云遮雾罩的神秘光环,从而使他们更好地走进古诗词的意境中,品味其中或缠绵悱恻或洒脱恬淡或放荡不羁呢?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进行了以下探索,以期能够为那些在古诗词学习方面倍感迷茫的学生提供一条可解之路,也望能够与诸位同行探讨一二。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存在的问题
古诗词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的审美鉴赏能力、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还能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然而,即便是如此具有魅力的一种文化形式并未赢得初中学生的“热捧”,甚至还有许多学生一提到诗词鉴赏就會感到头大如斗、手忙脚乱。这究竟是何缘故?痛定思痛之后,笔者发现,这种对古诗词鉴赏的畏惧心理有很大一部分责任是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必须承担的。
首先,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诗词朗读。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重点说的就是一个“读”字。然而,在如今的语文教学中,这个“读”字却也是被忽略得最彻底的一个,甚至成为一种流于形式的表现形式。比如,在语文课上,有些教师会要求某位同学站起来朗读一首诗词。有时,他们也会要求全班学生齐读某一篇诗词。然而,在朗读或者齐读的过程中,前者流于敷衍的形式,而后者则空有“万马嘶鸣”的气势。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样的诵读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诵读,更不能掺入过多的理解与情感。
其次,教师在教学中的教学手段单一且模式化。
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按照“背景介绍——诗词诵读——逐字逐句分析——思想情感归纳——背诵默写”的步骤来进行。许多学生对这固定的教学模式失去了原本应有的学习热忱,逐渐丧失了不断探索下去的欲望和兴趣。
最后,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形式,忽视情感的启发。
情感的抒发是古诗词的生命和灵魂,也是其之所以流传千秋万世的重要保障。然而,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仍然有不少的教师重视形式的考察,忽略了古诗词中的情感传达。比如,“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就是借景抒情的千古名句。许多教师在讲解到这些借景抒情的内容时,往往介绍一二,让学生牢固记住该手法及其表现形式,以确保能够在考试中谋取相应的分数。至于借景抒情究竟是如何借的景,借的怎样的景以及如何抒的情,抒的怎样的情,他们并未曾让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与感知,直接导致了学生对古典诗词领悟力的流失。
二、古诗词鉴赏教学的策略
在素质教育被全面推广的社会大形势下,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针对古诗词教学中的诸多问题,我们进行深入地分析与探讨并拟定了一系列的教学措施,以期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古诗词学习环境,使之能够更好的领悟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效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1.朗读与描述并举
众所周知,古代的诗都是极为讲究韵律的,古代的词本来也是用于吟唱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甚至还有诸多诗文都讲究骈散结合,音韵和谐。因此,这些诗文读起来往往都朗朗上口。可见,朗读是提高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要学生在古典诗词教学过程中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并使之能够通过错落有致的节奏以及缓急得当的语气将诗文中的情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此外,为了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为课堂注入一些生动、活泼的元素,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将其在朗读过程中体会、领悟到的画面用语言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来。在这个想象画面转为语言类情境描述的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也能得到很好的锻炼与提升。
2.透过诗眼看全诗
诗眼是诗的精髓所在,也是诗的灵魂所在。古往今来,为了“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文人墨客大有人在,而那种“两句十年得,一吟双泪流”的欣喜若狂更是让他们涕泪滂沱!可见,只有抓住诗眼,领会诗眼传达的意义和情感,学生才能真正意义上理解整首诗的内涵与意境,也能更深层次地理解诗人的情感与胸襟。
比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中的“直”字写出了孤烟之高,表现了刚劲、有力之美;“圆”字写出了落日之低,给人以亲切感、苍茫感。这两字写出了沙漠景象的平旷雄奇。再如,“泉水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王维《过香积寺》)中的“咽”字极为准确、生动地写出了山中危石耸立,流泉在嶙峋的岩石间艰难地穿行的状态;“冷”来形容“日色”,则将夕阳西下,昏黄的余晖涂抹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的情状描绘的活灵活现。
想要学生真正意义上理解这些诗眼,我们还可以充分借助多媒体的展示形式,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无法接触的风光等形象、生动地展现到他们面前,使之在这种直观的画面展示下逐渐消除时间与空间带来的理解障碍,更深入地理解古诗词、领悟古诗词。
3.立足语言悟内涵
古诗词是短小精悍的,它往往将千姿百态的社会情感浓缩到看似简简单单的数十个文字之中。于是,在这些凝练至极的语句中,大家在进行细致的分析与思考之后逐渐深入感悟到了古诗词的语言魅力。比如,温庭筠的《望江楼》便是一篇非常优秀的诗文。这首只有27字的小词,容纳了很多内容,就时间而言,是从清晨写到黄昏;就景物而言,先后写了楼、帆、斜晖、江水、白蘋洲等;就人物情感变化而言,由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的“肠断”。尤其是“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一句借景抒情,用哀伤的景烘托哀伤的情,让哀伤更加痛入心扉,她最终由希望转为了失望。
4.抓住意象析情感
意象是浸润了诗人情感的物象,它承载着无数文人墨客无法诉说的深情,极大地丰富着作品的内涵,拓展着诗文的意境。比如,“柳”与“留”谐音,古人便将“柳”作为依依惜别的意象,用来表示伤春叹别的情思;“琴瑟”常用来形容夫妻或者兄弟之情;“秋水”喻指远山等等。只有在充分把握这些意象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对诗词进行正确无误的解读与分析,深入理解作者情感。
在深入意象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动员学生以游戏竞赛的方式将所学过的诗词中的意象统一整理出来并做出仔细的分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者还可以根据自身的诗词储备写出课外延伸的意象。最后,教师根据学生所写意象的“质”与“量”评定“意象达人”并予以奖励。
总之,字词的理解在诗文鉴赏过程中非常的重要,然而,与之相比,对古诗词中情感的探讨与领悟也毫不逊色。想要学生了解古诗词,学会鉴赏古诗词,我们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以他们感兴趣的形式将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步骤有层次、有计划地展开。
参考文献:
[1]杨平.随风潜入营 润兵细无声——古典诗词鉴赏在部队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2008(02)
[2]杨勇.轻叩诗词大门 遨游诗词海洋——浅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J]. 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 2014(03)
[3]张桂明.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浅析——论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 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