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如何通过古文经典诵读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2018-01-19 00:23胡小凤
考试周刊 2018年17期
关键词:古文教学课堂教学

摘 要:在近几年的中学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不断加强,对中学生的传统文化概念的灌输也不断深入,在这一过程中,对于国学经典中的一些诗文学校也不断的重视起来,所以,经典诗文的诵读在教学环节中的体现越来越明确,新课改也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经典诗词的作用,加强对中学生精神文化的教育,尽可能提高传统文化经典诵读的效能。

关键词:古文教学;开拓资源;课堂教学

一、 古文经典诵读有助于学生提高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

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古文书籍,开设丰富多样的古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多积极参与。我们以教研组为单位举行了中华成语典故知识竞赛、国学基础知识竞赛、汉字趣解等演讲活动,让学生从侧面了解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对中华文化有比较具体的感性认识,不断培养学生对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意识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这些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积极参加,结束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写下活动的感想之类的东西,为古文学习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

与此同时,拓展古文学习空间的方法还可以是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方式,古文的内容本来就离我们的生活很远,客观上与学生产生了一种距离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援引当前的影视资料等现实材料来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同时也拉近了学生与古文学习之间的距离。

二、 古文经典诵读有助于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营造积极的教学氛围,影响学生学习古文效果的好坏,应该充分调动各种教学资源,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不断地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从而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古文的教学对教师本身的要求也是很高的,专业文化素养要十分过硬才能使整堂课应付自如,课堂氛围才能更加和谐有趣,在上课前,教师对所讲古文能够精心设计语言,活用典故,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处于一种兴奋状态,教师可以用谜语,对联等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气氛的调节,在中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有效结合经典诗文诵读,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就要精心做出筛选,根据不同的教学实际,不同的教学阶段,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定好符合每个阶段特征的语文教学内容,由原先的阅读教学改变为以作文教学为主,层层深入推进。古文经典特别适合中学生进行诵读教育,押韵有规律,句式排列整齐,读起来也是琅琅上口,在进行这些内容的诵读教学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对诗词节奏和韵律的把握,还可以感受作者当时的意境,加强学生对某种感情和意境的了解,提高阅读水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古文经典诵读有助于学生提高学生的探究的能力

语文教学说到底是一门语言教学,所以一定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尤其是古文教学,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作者当时创作的氛围,教师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不断进行眼神或者动作的提醒和引导,帮助学生领略古代文字和语言的美妙,如果教师一直以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讲解,学生会感到非常的枯燥无味,用小组讲故事、或者知识抢答、辩论等不同形式展现古文的教学,这样就会极大地激发出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为教师进行古文深入的讲解奠定基础。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学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主动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并根据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自觉调整学习方法和心态,最终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同时,教师自身应该不断提高在课堂中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合作,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习效率,进一步养成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意识,积极地和别人进行交流,在倾听他人意见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在互相探讨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自我升华。

四、 古文经典诵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內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附加的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所以,经典诗文诵读对于中学语文教学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中华民族文化的长河,既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之道,又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为人之道,这些内容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普遍意义的核心价值观念,从社会实践的角度出发,只有经历了实践和时间检验的品德教育才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教育,“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的价值观念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正在不断消失,只有在中学阶段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传承意识,才能做好人生起步的垫脚石,通过经典诗文的诵读,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原始的文学积累,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应该在平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锻炼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力,让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间得以发扬光大,要让学生们明白,如果没有中华民族的文化,就不会有中国的高速发展,就没有优秀的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拥有大海一般的胸怀,能够博采众长,包容所有优秀的文化成果,不断地充实自己,使自己在邪恶面前能够公正无私,能够在利益面前坚守原则,能使自己的人民感受到强大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能吃苦耐劳,形成坚韧不拔的品质,所有这些内容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这些对于正在成长的青少年来说,是十分珍贵的品质。

五、 结语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教育已经成为中学阶段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整个社会的教育体系形成了一种合力,这对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学校的基本知识教育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中学阶段,教育行政部门一定要重视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能够在中学阶段得以弘扬和继承。不断提升中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成为社会和国家发展的栋梁。

参考文献:

[1]赵吉惠.中国传统文化导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2]张岱年.文化与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胡小凤,甘肃省陇南市,甘肃省陇南市文县一中。endprint

猜你喜欢
古文教学课堂教学
小虚词大学问重夯实促品味
初中语文古文教学的几点方法
取舍有道,方为有效课堂教学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高中语文古文教学有效策略探析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