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园网络暴力的思考

2018-01-19 13:35周岳峰周岳岗
考试周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网络暴力校园暴力中小学教育

周岳峰+周岳岗

摘 要:近年来,网络技术发展迅速,在给我们带来丰富资讯的同时,也为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新问题。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我们对于“网络暴力”变的不再陌生,网络暴力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网络现象,这种暴力的形势借助于网络平台,对他人进行言语与舆论的攻击,对人们正常生活造成了很大程度的影响。尤其对于正处在中小学教育阶段的青少年来说,净化校园网络环境,预防校园网络暴力,对维护中小学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简要地分析了校园网络暴力的成因,并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校园暴力;网络暴力;探究思考;网络暴力成因分析

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获取信息并且能够自由表达言论的平台,向人们展现的是超脱于现实的虚拟世界。但是,过度的网络言论自由与网民思想行为的异化就导致网络暴力现象的出现,网络暴力不仅危害着成年人的生活,也会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造成危害,如何降低与预防中小学校园网络暴力是我们要进行探讨的课题。

一、 中小学校园网络暴力的相关介绍

1. 网络暴力的主要内容介绍

我们认为的“网络暴力”实际上是基于网络信息传递的平台,在网络世界里利用言语来维护自己思想立场,甚至升級到言语谩骂与对骂诅咒的程度。这些小范围的网络暴力,可以理解为一种抽象性形式的网络交流。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网络技术的进步与普及,网民数量大大增加,在现代城市中每个人都会利用网络来进行信息交流,尤其是处于中小学教育的未成年人,他们对于网络技术有着更大的好奇心,能很好地适应并运用网络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很容易受到网络暴力带来的影响。谈及成年人现代社会生活中的网络暴力,从原先小范围的口水战,升级到人肉搜索,再到现代已经具有规模的水军,职业黑粉等,网络暴力发展形式多样,由此带来的影响与危害也越来越严重,从小范围的消极情绪发泄,转变为更大范围的人身伤害,已经危害到正在校园接受教育的未成年人,很多中小学生利用相关网络技术,参与到网络暴力中,由于未成年人的身心还未成熟,较大的精神与生活压力,对于受害者与施暴者都会造成严重的伤害。

2. 校园网络暴力的特点及相关案例分析

(1)突发性与偶然性

网络暴力的突发性一般是指,某个偶然发生的事件被网民写在了社交网站上或者在网上披露突发性不利事件,在一定的时间内引起网民的愤怒与不满,形成了网民对于当事人的集体批评。这类现象在校园网络暴力会经常出现,中小学学生的社交范围有限,突发性的集体批判,会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严重的打击。

(2)不负责任性与非理性

网民在针对某一事件发表相关言论时,因为其受到了网络匿名的保护,不会对自己所说的话语进行负责,并且有些人会非理性地夸大、扭曲事实真相,散布谣言。在校园网络暴力中,不负责任性占据主导地位,由于学生的年龄尚小,还不能充分理解履行责任的含义。

(3)侵犯性与暴力性

诋毁、诅咒与谩骂的语言形式在网民的愤怒被激发后,就会被表达出来,这类言语有着较强的侵犯性。在校园网络暴力中,侵犯性的言语攻击会对青少年的品德培养造成不利的影响。

(4)校园网络暴力的实际案例

美国研究者警告称,现实中针对未成年人的“校园暴力”行为,如今正大量地向虚拟的网络转移。通过向未成年人发送邮件、文本信息以及在线聊天、交友等方式,以未成年人群体为目标的“网络欺凌”行为正显示出比现实欺压更大的危害性。美国密苏里州的一位13岁女孩,11月选择了上吊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而其缘由是因在网络中不断地受到侮辱。在Myspace网站的个人主页上,这位13岁的女孩不时能收到一名叫做“乔希”的16岁男孩的侮辱。在这位女孩自杀前,“这个世界没有你会更好”的信息一直不时在女孩的主页上冒出。

前一阶段热播的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了》把黄磊的女儿卷入了网络暴力中,黄多多在正当节目中所表现出来的懂事与善良远远地超出了同一年龄段的其他孩子,这种懂事与善良却被网友说成是炒作,目的不单纯,这样的评论势必会对孩子造成不利影响。因为公众人物是公众人物的子女,孩子的一言一行甚至被夸大与扭曲。

二、 中小学校园网络暴力的不良影响分析

1. 严重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

学生在中小学接受国家正规的教育,就是为了维护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而校园网络暴力的存在,时刻影响着学生健全自身的人生价值观,轻者会影响正常的学习与生活,重者则会对学生的身体与心灵造成多重伤害,以至于退学,改变学生以后的成长道路。有些学生在受到网络暴力后,会受到不利因素的影响逐渐鄙弃社会基本道德,丧失善良的天性,误入歧途。在校园网络暴力中,如果一些轻小的暴力不被及时矫正,就会发展到影响极大的校园网络暴力事件,使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偏离正常的轨道。

2. 引起家长的恐慌,附加连锁反应

如果学校发生校园网络暴力事件,学生家长定会采取相关措施维护孩子的人身安全,在上下学阶段亲自或者派人接送孩子,在家里限制孩子上网的次数与时间,这样一来不仅会使家长时刻担心孩子在学校的安全,也会影响到父母的正常工作。对于施暴孩子的家长,他们要加强对孩子的照顾与监管,配合学校进行网络暴力的后续处理,承担孩子在道德与法律上犯错的心理压力,这种状况是每个家长都不愿意面对的。

3. 干扰学校的教学秩序

校园网络暴力事件的发生势必会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学生犯错误需要教师与家长进行沟通,一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会影响教师对于教学设计的精心安排,扰乱正常的教学计划。在暴力事件发生后,学校会为了维护声誉,及时对问题进行处理,力求在短时间内消除影响,如果网络暴力事件蔓延,则会造成更加严重的影响。

4. 引发学校的社会信任危机

近年来,在学校与教育领域的共同努力下,教师的社会地位得到了不断地提高,学校各方面的教学条件也得到了改善。但是,校园网络暴力的出现,会给一些中小型学校带来严重的影响,使社会误解相关学校教书育人的目的性与教育能力,因为极少数缺少师德的不合格教师,社会各界已经在质疑学校的教育管理模式,严重影响了教师在社会中的整体评价,甚至危及学校的声誉。endprint

三、 针对校园网络暴力成因的探究

1. 学生心智的不成熟,社会道德观未形成

谈及中小学未成年人的校园网络暴力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与学生生理与心理的不成熟,在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年龄段,未成年人对于社会道德体系还没有全面了解,他们的生活道德来源于家长与学校的教育。家长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有较大的影响,孩子的言语与生活习惯会模仿父母处理问题时的方法,因为其年龄还小,心智与理智还未成熟,不能合理控制自身消极情绪的宣泄,再加上逻辑思维初期形成的不健全,很容易使学生陷入校园网络暴力中。

2. 网络世界身份的不公开性

在网络世界中学生的真实身份不会被公开,这为未成年人在网络环境施暴提供了强大的护盾,使他们不会担心因为网络言语而受到家长与老师的批评。在虚拟的世界里大家不需要对自己的言论负责,更不会为自己造成的伤害负責。这种“隐蔽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校园网络暴力的形成。

四、 笔者对中小学校园网络暴力的思考—如何避免校园网络暴力事件

1. 强化中小学学生的德育教育

各地中小学校要建立完善学生德育教育的规章制度,把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作为办学目的,摒弃只注重应试教育培养学生知识的片面发展。坚持办学的社会主义方向,认真落实教育大纲中对于中小学办学的基本要求,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注重道德领域的培养。

2. 建立中小学生心理咨询室

不仅成年人需要心理咨询,中小学生更需要及时心理咨询帮助。在应试教育压力下,学生在学习方面竞争激烈,任务繁重,很容易造成许许多多的心理问题,比如早恋、偏执等。由于未成年人的社会经验少、心理承受能力弱、家长的不理解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很容易使学生在网络中肆意宣泄自己情绪,推进校园网络暴力的发展。因此,学校应当给予高度的重视,在学校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聘请有经验的未成年人咨询师,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更好地消除消极情绪带来的负面影响。

3. 学校与家长建立沟通关系,丰富课外活动

学校应建立家校联盟的学生管理体制,定期安排教师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开展家访与教育座谈会,及时地向家长反映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让家长更加真实地了解学生现存的心理问题,使问题能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地解决,同时学校也可以在与家长的沟通中,收集反馈信息,使学校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此外,学校应组织丰富的课外活动来减少学生的学习压力,在活动中正确引导学生的情趣发展,防止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减少未成年人校园网络暴力的发生。

4. 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预防未成年犯罪

中小学生的法律教育必不可少,通过对于未成年人法律知识的培养,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校园网络暴力的成因是复杂的,中小学生法律意识淡薄,是促使校园网络暴力发生的主要原因。学校通过相应的法律教育,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使青少年了解触犯国家法律对于个人、家庭与社会的危害,加强对中小学生的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教育。学校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未成年人进行合理的教育,定期举办法制讲座,开办演讲会与展览会,对预防校园网络暴力进行宣传,使学生了解校园网络暴力的内容,有效抵制校园网络暴力带来的伤害。

五、 总结

综上所述,校园网络暴力是一种区域内的文化现象,折射出少数人们对于社会的不满情绪,为了杜绝校园网络暴力,一味地在网上进行打压起不到良好的效果,我们应做的是去感染,去呼吁中小学生不去接触“校园网络暴力”,解除人与人之间的防范性心理与思想隔阂,加强对中小学生的道德教育,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减少并预防校园网络暴力带给青少年的严重伤害。

参考文献:

[1]强恩芳.新网络暴力的五大特点[N].青年参考,2006年8月26日.

[2](美)帕特·华莱士.互联网心理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3]徐久生.校园暴力研究[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6.

[4]康树华.青少年犯罪与治理[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221.

[5]江根源.青少年网络暴力:一种网络社区与个体生活环境的互动建构行为[J].新闻大学,2012,(1):116-124.

作者简介:周岳峰,海南省海口市,琼台师范学院;周岳岗,海南省定安县,海南省定安县黄竹中心小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网络暴力校园暴力中小学教育
中小学教育管理机制研究
中小学教育中的教育技术应用有效性研究
网络暴力的危害及产生根源
“网络暴力”
大学生网络暴力语言分析
青少年恶劣事件频发引发对刑事责任年龄的思考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
浅析大众传播中的“媒介暴力”现象
新形势下预防校园暴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