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瑞娟
摘 要: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互联网技术作为科学技术的核心和突出代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互联网不仅可以便利人们的生活,提高生活品质,还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的质量。本文旨在通过讨论长子县方兴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的具体事例,探究利用互联网+设施进行蔬菜种植的措施。
关键词:互联网+设施;蔬菜种植;措施
中图分类号:S6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1233085
互联网作为科学技术的突出代表现已经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蔬菜種植领域来讲,传统的蔬菜种植模式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极其需要大量的人力来进行大数量的蔬菜种植以确保收获的数量,又需要人力对其进行监控来确保菜成长的品质;不仅需要以相当面积的土地和适宜的土壤,还需要适量的肥料进行浇灌。这样一个劳心劳力的传统生产方式已经逐渐不符合当今时代的要求,利用互联网+设施进行蔬菜种植的方式应运而生。
1 蔬菜种植网络化的背景
近年来人们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升越来越关注食品健康,尤其是有孩子的家庭,海外购成了寻求食品安全的重要途径。然而,相比奶瓶、奶粉、辅食,新鲜蔬菜却很难通过海外购解决。通过积极地改革和创新,2017年1月1日,奥一农场APP上线。这是国内首款支持用户网上种植蔬菜的移动客户端,他集线上选地、种菜、视频、收菜、派送的服务为一体。4月,位于北京昌平区钟家营村的线下奥一农场正式开业。作为国内首家以高技术为基础的共享型集约化农场,通过将互联网思维与传统农业相结合,不仅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也让人们看到了互联网技术在蔬菜种植领域应用的可能性。种植蔬菜从种植到采摘,每一步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成本以及耗费大量的心力。由于城市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很多希望亲自种植蔬菜以保证健康的人感到有心无力。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国家农村信息化专家李道亮曾提出:“互联网+农业就是农业的在线化和数据化。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农业的水、土、气、肥、水、药、装备、劳动力、市场、信息重新配置,让农业进入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新的经营方式、管理方式,跃升到新的业态。”北京昌平区百善镇钟家营村书记苏水泉认为:“奥一农场是国内首家以高技术为基础的共享型集约化农场,是把互联网思维运用在农业领域的典型代表。奥一农场的建设发展,对于壮大农村企业群体、推进项目建设进程、吸纳剩余劳动力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银川市积极扩大蔬菜种植规模,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种植面积已经超过0.133万hm2,其中,永宁县蔬菜种植面积最大,面积达到395.87hm2,建设日光温室66.667hm2。然而,在发展过程中,宁夏银川永宁的蔬菜产业正处于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向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转变的关键阶段,存在十分突出的问题:
资源约束加剧。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建设用地和农业用地、粮食生产用地和蔬菜用地矛盾加大,水资源紧缺,土壤连作障碍严重,蔬菜种植面积受到影响。
蔬菜主导产业不突出,缺乏较为完善的蔬菜种植产业链条,无法形成规模化效益。
银川永宁菜价波动大,生产与销售衔接不当,菜贵伤民,菜贱伤农的矛盾难以调和。
蔬菜种植设施水平差,机械自动一体化水平低,标准化生产水平不高,生产效益不高。
蔬菜产业发展需要大量的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目前劳动力缺乏以及劳动素质出现下降的趋势。
产业发展急需创新生产技术、信息化的推广宣传,对全程产业体系构建的需求更加迫切。
2 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措施
2.1 信息采集
企业内部采用短距离网络、功率低的无线通信技术,与农业领域中传感器从蔬菜生长环境中采集来的温湿度、pH值、光照和土壤养分等数据,通过监控环境温湿度、土壤温湿度、灌溉情况和农田,运用农业物联网技术将无线网络监测平台建立起来,以保证蔬菜生产的土壤空气质量并防治病虫害等问题。另外,这个无线网络监测平台还能够进行查询和发布农业信息、咨询专家决策、对决策进行优化分析等活动,使信息技术和网络达到高度结合,实现农业精准数字化控制管理的最终目标。通过温度、化学等多种传感器监控蔬菜生长全过程,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数据化处理,在培育、生产、质检、运输的过程中,结合电子标签进行实时数据存储和管理。通过采用数字化管理技术建成无线网络监测平台,达到农业生产的标准化网络化和数字化。网络化建设能够帮助企业实现对信息的数据化管理,能够在生产蔬菜时节约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并且能够保障蔬菜的品质和安全质量,使得蔬菜的安全有迹可循,大幅度提高了综合效益。而这种无线网络监测平台又创新了经营管理的服务模式,实时视频指导服务和随时技术资料查询代替了田间现场技术指导和示范,通过多位专家同时指导提高对农户的服务质量,发挥企业的技术优势使之更将周到,及时、全面。此外,信息化的蔬菜种植能够带动更多的农民走向农业生产领域,推动蔬菜种植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2 规范化管理
互联网具有开放和高效的特点,在利用互联网进行蔬菜种植生产管理时要组建符合生产管理制度和方式的团队——生产技术团队、管理团队和服务团队。在工作人员方面,以统一管理为基础组建3支团队中,技术团队应该由2位推广研究员和2位高级农业艺师组成,生产管理团队应该由具有几十年蔬菜基地生产管理经验的老农艺师们组成,服务团队应该由年轻的具有高学历的青年人才组成。蔬菜生产方面,采用着规范化生产管理措施对田间生产全程进行监管,从土壤消毒到蔬菜采收,根据监测到的数据进行科学合理的灌溉和施肥,保证蔬菜的质量。
2.3 远程监控
在温室中安装360°可旋转、可远程操控的高清摄像头,以确保可以在远程对温室内蔬菜的生长情况进行全面而实时的监控。摄像头有效视距能够达到5km,以便在远程终端设备上操控摄像头查看蔬菜的具体生长情况。如果发现有无法判断的病症和虫害,可以邀请专家进行远程诊断而无需到达现场实地勘察,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
2.4 远程控制系统
可以在温室中安装针对遮阳网、保温膜以及卷帘的远程控制设备,实现自动化控制温室通风、降温和保温等不定需求,既能够保障各个外部条件调节的及时性,又能够节省劳动力。可以对灌溉和施肥进行远程操控,实现对蔬菜种植能量的及时补充。在能够通过例如电脑这样的网络终端控制之后,可以开发手机终端APP对这些进行远程操控,真正实现随时随地、科学适量,提高蔬菜种植的网络化水平。
2.5 智能记录生产状况
可以通过记录仪将田间所有的生产操作——施肥、灌溉、打药、除草等全部记录在仪器里,传输到服务器,服务器可以将这些数据生成为二维码,工作人员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扫码获取农业生产的即时信息,以便了解蔬菜种植进度情况。
2.6 小型气象站
可以在生产基地中建立小型的气象站,对整个蔬菜生产区域的温湿度变化、降水度情况和光照等信息做一个长期的记录,并将这些气象数据进行总结和分析,为蔬菜种植的生产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参考。
3 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生活质量也有了新的要求。作为生活必需品的蔬菜也迎来了他新的标准:不仅要高效生产,还要高质生产。革新其种植生产模式势在必行。而互联网作为科技的尖端,将其科学合理的运用于蔬菜种植领域,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还可以推动蔬菜种植领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包济维.“互联网+农场”移动端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吉林大学,2016.
[2]董金.现代农业种植和农产品信息管理系统设计[D].长江大学,2013.
[3]王海蕴.互联网让农业圈更甜[J].财经界,2015(7):53-5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