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五年制高职学生学习自主意识不强的现状,语文课堂教学可从文本出发,通过整体反复,多角品析;诵读为线,分层品析等方法搭设桥梁,构建和谐课堂,以期培养好学生健康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学;桥梁
一、 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学的现状
五年制高职的学生主要来源于应届初中毕业生,相对普高学生而言,他们的学习自主意识并不理想,基础知识的掌握相对薄弱,行为习惯较为随意,理想追求并不十分强烈,绝大多数的同学对于自己所选择的专业,对于自己的就业导向缺乏基本的认知。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在很多时候,我们课堂教学的目的更加倾向于人生价值观的确定上,而如何搭设桥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就成为我们要考虑的问题。
二、 整体反复,多角品析
对于教材的处理,我们应严格按照“简化头绪,突出重点,优化教学内容”的理念,对文章进行整体性、多角度的阅读,从而使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体会文章的丰富内蕴。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关注文本,使文章的文本价值得以提高,用精心设计的教学话题,在有步骤的教学活动中引领学生从不同角度反复进入课文,反复理解课文。
下面我以《合欢树》为例,选取不同的角度进行教学。
1. 整体认知课文思想内容
开头便通过“一棵树静静地站在那里,也许您见过它,却并不知道它的名字,也许您知道它的名字,却不知道它背后的故事,这棵树有一个幸福而温暖的名字——合欢树。在这棵树后,有这样一位母亲,她曾伴随他双腿残疾的孩子走过那彷徨、苦涩的青春岁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著名作家史铁生的散文——《合欢树》”这样的导入语创设情境,给学生展示了“母亲——树——‘我”这样的关系图。在此基础上,学生实际上已经对本篇文章的内容和情感有了初步的认知。
2. 从“母亲”的角度分析理解文章内容
在之后的教学中,我自然就可以要求学生品味作品中深沉的“母爱”,通过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在课文中的展示,学生即能从细节描写中看到一位肩膀瘦弱,却坚强执着、宽厚仁慈的母亲形象。在之后的拓展训练中,让学生讲讲关于“母爱”的故事或诗文则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3. 从“合欢树”的角度探究它的象征意义
这个角度的教学,引导学生再一次进入课文,寻找“合欢树”的有关情节,了解树和“我”、母亲之间的关系。这棵合欢树是母亲栽的,虽然它并没有发芽,但母亲却一直舍不得丢弃,而是精心照顾,在母亲死后,合欢树不仅开了花,而且茁壮成长。由此可见,我们可以从母亲和“我”两个层面去看待这棵树。在母亲合欢树的命运与自己儿子的命运极其相似;在作者眼里,合欢树就是母亲。这样,学生就能从更高层面上加深对课文的深层次理解。
4. 让我们一起来评说作者的母亲情结
这个角度的教学,激发同学们对史铁生的生平有所了解,并通过阅读他的其他篇章,掌握他对母亲的怀念、内疚与悲伤之情。“我们相信,在另一个世界,在那棵合欢树下,作者正踩着青草,踢着石子儿,飞快地奔向他日思夜想的母亲”。
三、 诵读为线,分层品析
在诗歌的教学中,诵读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法,每一种方式的诵读,都有着它独特的作用。我们可以在每一步的阅读品析中,有目的地完成教学内容。诵读与品析相结合,我们就可能达到用诗意的手法形成诗意的课堂活动。
下面我以《致橡树》为例,以读为线,层层品析诗意。
1. 细化目标,感知诗意
本阶段,要求学生语音准确、语流顺畅地来诵读诗歌,这样,学生就可以把握好诗歌的节奏,从而将诗歌的音乐美体现出。节奏读好后,还应注意读好诗中较大的停顿,如“不,这些都还不够”,从“不”这个否定词,我们可以将诗歌分为两大层。第一层,诗人否定了旧的、传统的爱情观;第二层,诗人引入了自己新型的爱情观,从而使学生用心感受到诗人所传达的情感。我们将笼统的“有感情朗读诗歌”的要求细化为有步骤地朗读训练活动,即可达成一次课堂朗讀教学的目标。
2. 以读带析,引导悟读
这种教学设计的方法已不在于单纯的朗读训练,而是融合了阅读分析能力训练的因素,既进行朗读训练,又进行诗歌分析训练。这样的训练,可以较好地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悟诗人的情感。学生齐读第一层,找到这一层中运用了哪些意象来否定传统的爱情观,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筛选好材料,勾画好信息,找到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这几个意象,通过“绝”这个字的分析体会作者决心之大。紧接着,让学生再次将第一层读出,体味诗人情感。而第二层的可以分角色朗读,通过女生读“木棉”,男生读“橡树”,合读的方式将使人独立平等的爱情观读出。在读的过程中,既有朗读,又有品析,将学生深深地引入课文之中。
3. 拓展阅读,震撼心灵
在诗的最后,诗人大声表白:这才是伟大的爱情!男女生齐读。我们这样的年龄阶段不乏早恋的同学,但是由于他们的思想还未定型,心理还未成熟,经济还未独立,事业还未确定方向。我们是不适合拥有爱情的。我们要学好文化知识,练好技能,不断地完善自己,才能拥有真正的爱情。这样,在教学的时候可以结合五年制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梳理好正确的爱情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通过老师逐步引导、协助学生超越自己原有的语文朗读基础,使学生能更好地学习较高层次的语文。在此学习过程中,协助和引导逐渐消失,学生慢慢地将已学知识纳入到自己的语文知识结构中,一步一步地前进,最终达到学好语文的目的。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李冲锋.《教学技能应用指导》.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
[2]张秋玲.《语文教学设计:优化与重构》.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9月第1版.
[3]陈芳君.《浅析语文支架式教学》.《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7年8月.
作者简介:
刘春燕,江苏省溧阳市,江苏省溧阳中等专业学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