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开腹式经肛门结肠拖出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症的疗效观察

2018-01-19 05:23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7年84期
关键词:肠管先天性肛门

陈 燚

(云南省曲靖市妇幼保健院,云南 曲靖 655000)

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症是病变肠壁神经节细胞导致患儿肠管持续痉挛,患儿的粪便淤滞在近端结肠中,导致近端结肠的肥厚和扩张,是临床上常见的小儿先天性肠道疾病之一;传统治疗治疗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症的主要手术治疗方法是开腹手术或者经会阴手术,但是这种手术方式会对患儿造成较大创伤,引发较多的并发症[1]。为了提高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症的临床治疗效果,减轻手术创伤和术后并发症,本文对2015年6月~2017年6月期间的患儿80例的非开腹式经肛门结肠拖出术和传统开腹式经肛门结肠拖出术在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症中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6月~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症患儿80例作为本次的观察分析对象,将这80例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两组各40例;观察组的40例患儿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在4个月~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31±0.87)岁;对照组的40例患儿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在5个月~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06±1.03)岁。两组性别、年龄等资料差异无可比性,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的40例患儿采用传统开腹式经肛门结肠拖出术,具体方法如下所示:术前进行全身麻醉,然后让患儿取仰卧位,行开腹后,确定切除肠管位置,并且将需要切除肠管系膜游离掉,并切除病变的肠管,将直肠后间隙分离出来,在齿状线上大约1.0 cm左右将直肠后壁或者直肠粘膜层切开,将近端肠管经肛门拖出来,切除肠管,完成改良Ikeda或者Soave手术。

1.2.2 观察组

观察组的40例患儿采用非开腹式经肛门结肠拖出术,非开腹式经肛门结肠拖出术的具体方法如下所示:对患儿进行骶管麻醉,留置导尿管,进行膀胱截石位,在患儿肛门的前后左右四个方位的齿状线处各缝合1针做牵引,然后在后正中齿状线上做一个V形切口,并斜向两侧。将食指进入直肠后骶前间隙作钝性分离,向下拉直肠,紧贴直肠壁缝扎系膜血管并对侧韧带进行处理,不断延长V形切口,切口两侧的切缘在直肠前壁到肛门大约5~7 cm处会合,对患儿的结肠系膜继续处理,并下拉结肠到正常的肠管处,将肠壁组织进行快速的病理活检,确认肠壁组织的神经节细胞正常后,就在该处切断病变结肠。将结肠断面进行修剪,将其结肠断面修剪对系膜缘较高的斜面,行结肠、直肠Ⅰ期端吻合,吻合完成后就将肠管送回患儿的盆腔,并留置肛管[2]。

1.3 疗效判定

根据患儿的病情恢复情况、切口愈合情况等进行评判,显效:术后患儿的病情已经基本痊愈,切口完全愈合;有效:术后患儿的病情有显著好转,切口有愈合的趋势;无效:术后患儿的病情没有好转,切口发生感染等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本文所有数据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并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n(%)]表示,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经过手术治疗后,两组患儿的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症疾病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其中,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为77.5%,组间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高出值为2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如表1所示。

表1 组间临床治疗效果 [n(%)]

3 结 论

对于非开腹式经肛门结肠拖出术的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症治疗效果,从以上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观察组患儿在通过手术治疗以后,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为77.5%。组间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且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对照组患儿高出20%。

[1]李卫华,丁 娥,牛 军.经肛门Soave根治术与开腹根治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疗效比较[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4,17(5):350-352.

[2]陈 超,陈志明,杨体泉.经肛门拖出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Meta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4,31(2):265-269.

猜你喜欢
肠管先天性肛门
肛门瘙痒如何治疗
基于塞丁格技术的套管法在更换鼻肠管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微小RNA在先天性巨结肠中的研究进展
重视先天性心脏病再次开胸手术
改良肛门镜治疗妊娠合并尖锐湿疣的效果评价
肛门瘙痒不能挠
卫生纸也能治疗肛肠病
成人先天性小肠旋转不良长期误诊1例
鼻空肠管与鼻胃管应用在ICU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猪直肠脱的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