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涛
(山东省东营市第二人民医院普外二科,山东 东营 257335)
在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过程中,采用肝切除是一种最大程度清除结石、狭窄以对胆管扩张病灶进行治疗的有效手段,而在临床中进行应用也充分证实了该治疗手段的有效性。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相关技术的进步,人们发现在肝内胆管结石症病程的早期采用规则性肝段切除术可根治该病症[1]。但是,在患者出现肝内胆管结石的过程中,却由于肝内胆管较为复杂以及受累区容易出现病变,所以这也就导致了病变所处的肝段在采用规则性切除术是较为困难的,最终也极易导致病灶的残留以及对治疗效果产生影响。为此,本文就从我院选取收治的50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分析了规则性肝段切除术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7年8月收治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中,男11例,女14例,年龄23~66岁,平均(43.5±9.3)岁;而在观察组中,男8例,女17例,年龄24~67岁,平均(43.6±9.2)岁。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将常规肝段切除术应用到对照组中,而在观察组中则采用规则性肝段切除术。就规则性肝段切除术而言,在手术开始前,对观察组患者进行3到5毫升胆汁的抽取,并在相应的区域采用不同的止血方法,止血方法可分为右肝蒂阻断、右肝前蒂阻断、右肝后蒂阻断等,同时采用影像学治疗对病灶进行准确定位。在手术的过程中采用双极电凝、CUSA等方法进行肝脏的切割。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结石和胆管周围呈炎性粘连,所以会导致一些病例出现肝蒂解剖困难或套带困难的情况,所以充足做好止血准备[2]。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在对照组患者和观察组患者分别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后,观察组患者在后出血量、输血率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病情复发率等方面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相关数据 [n(%)]
目前,在影像诊断技术和肝胆道外科技术不断进步的状况下,在肝胆管结石病外科治疗过程中,其主要的目标已逐渐变成病灶的根治性清除,为此,这也就需要在肝内胆管结石病的治疗过程中应用肝叶和肝段切除术。通常情况下,肝内胆管结石的病变范围是沿着病变胆管树并严格呈现出节段性分布,所以,也就要求在采用肝切除术的过程中要将肝段作为单位,并做严格规则性切除,以保证病灶完全切除以及肝脏区域的引流。而通过大量的研究发现,在面对早期局限性肝内胆管结石,也可采用规则性肝段切除术达到病情治愈的目的[3]。
而在本文中,在采用规则性肝段切除术对肝内胆管结石病进行治疗并对肝胆管和肝脏病变范围进行详细了解,并借助B超、CT、MRI以及MRCP等影像诊断的情况下,可精确的使用血流阻断方法,最大程度的减少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此外,在相应采用精确手术器械的情况下,也可使手术变得更加精细,最大程度的避免术中对小血管造成损伤,比如肝静脉。另外,在将规则性肝段切除术和胆道镜取石进行配合的情况下,也可更好的降低术后残石率[4]。所以,上述优点最终也就导致观察组患者的相关数据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用规则性肝段切除术,不仅对肝脏功能进行了有效保护,而且减少了术中出血量以及结石的残余量,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1] 傅 勇,于利伟.规则性肝段或肝叶切除术治疗复杂性肝内胆管结石临床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39):157.
[2] 钟 兵.复杂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行规则性肝段或肝叶切除术治疗的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24):70.
[3] 叶临生,朱国民,等.规则性肝切除联合术中胆道镜治疗肝胆管结石[J].肝胆外科杂志,2011,19(04):271-273.
[4] 董家鸿,黄志强,等.规则性肝段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病[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2,(07):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