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立军,韩婷婷
(河北工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天津 300401)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在美国的诞生预示着校内教学的新黎明,它打破了时空的局限性,将教育变得异常灵活。与传统在线课堂相比,MOOC课堂具有线下互动、课堂习题、积极的学习反馈和新增的评估模式、名校合作和学分认证等功能优势[1]。它的产生打破了人们固有的教育教学服务本校学生的狭隘观念,大大拓展了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和服务社会的深度和广度。MOOC被广泛认为是构成现代高等教育破坏性创新变革中的主要部分[2]。在MOOC教学中,虽然教师退出了中心地位,转化成知识资源的构建者、学生学习的导学者、学习的助学者或促学者等角色,但是教师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还是十分明显的[3]。所以说教师使用行为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存在着很大的意义。
目前,已有少量研究利用技术接受理论对教师MOOC行为意向和使用行为进行研究。方旭通过整合技术接受理论研究表明,感知有用与社会影响影响着高校教师的MOOC教学行为意向[4];张长海在大学教师翻转课堂研究中利用理性行为理论验证了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对行为态度的影响,同时增加并验证了过去行为和利他主义对行为态度的影响作用[5];张思在技术接受与使用统一理论的基础上增加技术任务适配变量,验证了绩效期望、努力期望、促进因素、社会影响和技术任务适配对教师MOOC使用行为意向和使用行为的影响[6]。本研究以全新的理论视角——IDT理论为基础,通过梳理TRA、TPB、TAM、UTAUT等理论,构建高校教师MOOC使用行为模型。
理性行为理论最有价值的方面就在于该理论认为其他任何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都是通过影响行为态度等个人信念来间接影响行为的[7]。基于这一结论,在大量的技术接受理论研究中,外生变量只有通过所揭示的内在心理的行为态度,才能对用户使用产生影响。Rogers的创新-决策过程认为个人对创新采纳决策过程分为五个阶段:认知阶段、说服阶段、决策阶段、执行阶段、确认阶段[8]。其中说服、决策和执行阶段与理性行为理论的影响行为过程非常相似,对此,本研究提出如图1的建模思路:
图1 本研究建模思路
创新扩散理论由Rogers在1960年提出,为新产品、新事物的推广传播奠定了基础。创新扩散理论认为,一项创新的采用率受创新的认知属性(相对优势、相容性、复杂性、可试验性、可观察性)、创新决策类型(个人抉择式、集体表决式、权威式)、沟通传播渠道(大众媒体、人际沟通)、社会体系特征(传统规范、人际互动程度)和推广人员的努力等5方面的影响[9]。本研究将以此作为MOOC教师使用行为模型的理论框架。
本研究决定将教师自愿使用为研究场景,所以教师的创新决策类型默认为自愿参与,在后期的调研中也将根据自愿性原则来选取样本。另外,社会体系是一组相互联系的单位,他们面临着共同的问题,有着共同的目标。社会体系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或许是一定的组织单位,或是基于共同爱好下的团体。从本论文所选取的样本中无法对社会体系特征变量进行测量,所以本论文决定不再进行社会体系特征对教师行为意向影响的研究。
理性行为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态度和主观规范决定人的行为意向,行为意向决定人的行为[10]。Ajzen将理性行为理论模型加以扩展,增加了一个新的态度控制变量感知行为控制,认为感知行为控制会影响行为意向,提出了计划行为理论[11]。Davis在理性行为理论的基础上,延伸了行为态度行为意向的关系提出了技术接受理论,认为感知有用受外部变量和感知易用的直接影响,感知易用受外部变量的直接影响,这两个信念共同决定行为态度,行为态度和感知有用共同影响行为意向[12]。技术接受与使用统一理论。其中,影响行为意向的是三个因素:绩效期望、努力期望和社会影响。行为意向和促成因素是影响使用行为的两个直接因素[13]。
本研究以创新扩散理论模型为框架,梳理其与上述模型的关系,再结合MOOC教师使用特征,总结MOOC大学教师使用行为影响因素,如表1所示。
根据上文,得出大学教师MOOC使用行为模型,如图2。
表1 MOOC大学教师使用行为影响因素总结
图2 大学教师MOOC使用行为模型
根据前一节研究模型的提出和模型中变量的定义完成,对高校MOOC教师使用者接受和使用行为展开研究,并结合理论模型与实际情况提出假设。
Davis等学者认为,人们会因为相信使用某项系统能改善工作绩效而使用该系统[14]。MOOC作为新兴的教育技术,本研究认为它对传统教学的改善与提高会带来教师的使用意愿。据此,本研究提出假设1:
H1:大学教师参与MOOC教学的绩效期望对教师的行为意向有正向影响。
本研究认为大学或MOOC提供机构是否提供充足的MOOC使用条件是教师是否愿意使用的重要因素。所以,本研究提出假设2:
H2:MOOC教学的促进因素对大学教师的行为意向有正向影响。
目前大学教师教学、科研任务繁重,教师们无心再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学习一项新的教育技术[15]。Mtebe认为努力期望是令教师产生使用开放教育资源意愿的主要因素[16]。据此,本研究提出假设3:
H3:大学教师参与MOOC教学的努力期望对教师的行为意向有正向影响。
李敏在精品课程的研究中表示,由于精品课程为发挥它的可试用性,导致未能满足大众化的需求[17]。MOOC运营平台方面应奋力打造试用条件,高校方面努力营造使用氛围,鼓励教师参与进来。所以,本研究提出假设4:
H4:MOOC教学的可试用性对大学教师的行为意向有正向影响。
李敏表示,开放课程必须具备可观察性才会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借鉴[18]。MOOC作为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应该具备一定的可观察性。据此,本研究提出假设5:
H5:MOOC教学的可观察性对大学教师的行为意向有正向影响。
Rogers指出,大众传播具有公开性、非强制性、单向性等特点,传播速度快,方便大范围告知受众[19]。本研究认为教师会通过接受来自于各种媒体的对MOOC的宣传报道,从而产生对MOOC的行为意向。所以,本研究提出假设6:
H6:大众媒体对大学教师MOOC教学的行为意向有正向影响。
王爱华在教师开放课件运动的研究中中指出,因为教师在同一个社会系统当中,所以具有很强的相似性,人际交流更能促进教师开放教育资源[20]。在高校群体中的教师收到来自周围环境对MOOC教学反馈的好坏,会刺激使用者自身的反应,影响使用者的判断。因此提出假设7:
H7:社会影响对大学教师的行为意向有正向影响。
创新扩散理论认为将创新思想引入客户系统的过程中,创新推广人员必须诊断客户问题、激发用户改变的意愿、将意愿转化为行动等[21]。可以看出推广人员的努力完全可以激发用户的使用需求,改变用户的行为意向。所以,本研究提出假设8:
H8:MOOC推广人员的努力对大学教师的行为意向有正向影响。
使用者在有行为意愿的时候才会去行动,行为意愿是使用行动基础。因此提出假设9:
H9:大学教师对MOOC教学的行为意向会正向影响使用行为。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吴明隆(2009) 认为若是要追求稳定的SEM分析结果,受试样本最好在200以上[22]。此次调研分为线上和线下两种方式,总共收集210份有效问卷。
回收问卷中,基本资料涵盖了教师的所在大学性质、职称、专业等信息,样本的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问卷的测量题项有的源自经典量表中的题项,有的是研究者结合相关书籍和文献改编而来(见表 3)。研究使用 SPSS 19.0 和 AMOS 17.0 对数据进行处理。
表2 数据基本情况统计表
本研究使用Cronbach α系数度量调查问卷的信度。一般认为,Cronbach α系数>0.7时,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KMO>0.8时,适合做因子分析。有较好建构效度量表的验证性因子分析的因子载荷>0.5,CR>0.7,AVE>0.5。AVE 的平方根大于该变量与其他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则就说明该量表区分效度良好。SPSS分析结果表明,KMO=0.884,问卷适合做因子分析。从表4和表5可以看出各项指标均符合标准,此量表具有很好的信效度。
表3 量表基本情况[23-26]
表4 信度和效度检验
表5 区分效度检验
本研究选用整体模型适配度评价指标中的NC(χ2自由度比值)、GFI、NFI、CFI、TLI、RMSEA作为适配度指标(Bing Wu,2016),如表6各项指标均达到了要求,模型拟合度良好[27]。
本研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将数据与概念模型进行拟合,分析结果如图3和表7所示。
表6 整体模型适配度的评价指标及其评价标准
图3 模型分析结果
表7 路径系数与假设检验
绩效期望对MOOC的使用行为意向有较强的影响作用,说明MOOC能否为工作带来提升是高校教师所关注的。促进条件、努力期望、MOOC的可试用性均对行为意向无显著影响,也就是说所在高校是否支持、MOOC是否易用与是否有便利的试用条件均不会对教师的使用意向产生明显的影响,这可能与强烈的绩效期望有关,如果MOOC为教学事业带来明显的绩效,教师则希望克服这些困难来使用MOOC教学。MOOC的可观察性对行为意向的影响呈负相关出现,说明教师所看到的MOOC实际使用过程和成果并未达到教师的期望,以致使丧失行为意向。
大众媒体与社会影响均对行为意向有显著影响,其中大众媒体对MOOC教师使用行为意向的影响远显著于社会影响对行为意向的影响,说明相对于周围人的苦言相劝,大学教师更信任大众媒体所传播的关于MOOC的信息。
推广人员的努力对行为意愿的影响仅次于绩效期望,因此今后高校的MOOC推广工作中可以加大推广人员的投入,提升推广人员的工作素养可以使更多的大学老师参与进来。
本研究结果显示MOOC教师使用行为意向对使用行为有显著影响,说明教师的使用意向对使用行为有重要影响。
本研究结果揭示了MOOC的认知属性、沟通传播渠道、推广的努力程度对行为意向及使用行为的影响强度,根据这些结果对高校管理部门提出以下建议:
当教师参与MOOC教学可以得到合理的工作提升时,可以有效地提高参与的积极性。对此,高校应不断完善MOOC教学的相关激励机制:一是要对教师的收入分配机制进行合理的改变,用薪资鼓励教师参与MOOC教学。二是可将教师MOOC教学情况纳入教师的考评体系。
分析结果显示大众媒体的宣传对教师开展MOOC教学有很大的影响关系。学校应积极利用大众媒体让更多的教师了解MOOC:一是要利用现有媒体资源对学校MOOC项目进行宣传。二是购进相关的图书资料。阅读资料可以使教师进一步了解MOOC,熟悉MOOC的发展步伐,促使萌生使用MOOC的意愿。三是创建新的MOOC新媒体平台。
推广人员成功与否,决不能只以接触人数多寡来衡量,推广人员之所以能成功,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们付出了大量的努力与客户互动。一个优秀的MOOC推广团队需要:(1)选择优秀的组织成员。(2) 建立有效沟通机制。(3) 进行必要的专业知识培训。
本研究表明社会影响对教师MOOC的采用意愿存在正相关关系,领导是否认为教师应该使用MOOC是社会影响的重要考核维度。领导应该协调好相关部门,协助教师与MOOC服务人员进行洽谈,鼓励教师增进对MOOC的了解和尝试。
[1]汪基德,冯莹莹,汪滢.MOOC热背后的冷思考[J].教育研究,2014,35(9):104-111.
[2]Barber,M.,K.Donnelly and S.Rizvi,An avalanche is coming: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revolution ahead.Institute for Public Policy Research,2013,6(4):152-229.
[3]宋灵青.MOOC时代教师面临的挑战与专业发展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9):139-143.
[4]方旭,杨改学.高校教师慕课教学行为意向影响因素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6(2):67-76.
[5]张长海.大学专任教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接受度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57-62.
[6]张思,李勇帆.高校教师使用Moodle网络教学平台影响因素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8):49-56.
[7][10]M Fishbei,I Ajzen.Beliefs.attitude,intention,and behavior[J].Management Science,1975,19(4):9-30.
[8][9][19][21][25]Rogers E M.Diffusion of innovations[M].Simon and Schuster,2010.
[11][12][14]Davis F D.Perceived usefulness,perceived ease of use,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J].Mis Quarterly,1989,13(3):319-340.
[23]Venkatesh V,Davis F D.A Theoretical Extension of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Four Longitudinal Field Studies[J].Management Science,2000,46(2):186-204.
[13]VenkateshV,DavisFD.UserAcceptanceofInformation Technology:Toward A Unified View[J].Mis Quarterly,2003,27(3):425-478.
[15]庞海芍,何玫,刘卫民.大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9,(06):55-58.
[16]Mtebe J S,Raisamo R.Challenges and Instructors′Intention to Adopt and Use 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 Higher Education in Tanzania[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Distance Learning,2014,15(2):249-271.
[17][18]李敏.创新扩散理论框架下的精品课程共建与共享[J].现代教育管理,2011(8):86-89.
[20]王爱华,姜海标.促进教师开放课程:MIT创新扩散措施探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0,(12):14-19,79.
[22]吴明隆.AMOS的操作及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24]刘兵.基于统一技术采纳模型的信息系统个体接受影响要素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
[26]田甜.创新扩散理论下的微信扩散和使用影响因子分析[D].安徽大学,2014.
[27]Wu B,Chen X.Continuance intention to use MOOC:Integrating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and task technology fit(TTF)model[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6,67:22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