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化视角下茶文化文本的英译探究

2018-01-19 21:27:54蒋建华
福建茶叶 2018年10期
关键词:专业术语翻译者本土化

蒋建华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山东聊城 252000)

全球化进程的迅速推进,世界的融合之势愈发迅猛,文化交流成为了“地球村”最为常见的沟通方式。不仅西方文化积极“涌进来”,而且我国文化也在努力地“走出去”。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在浩瀚的传统文化之林中,枝繁叶茂的茶文化完全可以成为最具影响力的中国文化符号。但是,茶文化输出所产生的效应却并不如我们所期待的那般显著。由于我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无论是文化内涵还是艺术气韵都极其深厚,茶文化文本中所涉及到的专业术语以及茶文化思想难以用英语的形式表达出来,特别是茶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对于译者而言实在是太艰难。本土化视角将会为茶文化文本的英译提供一个新的角度,译者可以从英语的文化特点着手,加强茶文化文本的通达性翻译,从而促进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弘扬。

1 本土化及文本英译流程概述

1.1 本土化

本土化是指淡化母语文化色彩而融入当地文化特色的过程,简单来说就是“入乡随俗”,不仅语言表达方式上要接受本土化的熏陶,而且风俗习惯以及举止行为都要以本土化为参照,毕竟“身在罗马,得行罗马人之行”。所以,从这一角度而言,本土化不是狭隘地域观念的产物,也不是种群对立思想的体现,而是一种适应不同文化背景的方式。同时,本土化意味着对本土人文环境的尊重,无论当地风俗人情怎样怪异,“外来者”必须顺应与遵守不能对此进行干扰。

1.2 文本的英译流程

文本翻译并非动笔即成,一般需要经过三个阶段——翻译之前的准备、翻译之中的工作以及翻译之后的审阅,只有经过这三个步骤才能翻译出佳作。任何翻译者在翻译前必然会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尤其是传统文化文本的翻译,译者事先会对原文进行反复阅读,并对文中的专业术语、生僻词汇、历史典故以及文化风俗进行特别标注,然后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对其逐一梳理。同时,译者也会根据目的国的文本表达方式,学习地道化的语言并建立文本翻译语料库。而后,翻译工作正式开始,译者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利用多种翻译手法将原文本信息尽量真实、完整与准确地传达给读者。通常,译者会遵循翻译国本土的语法规范对原文的逻辑进行重新构建,并对语序进行调整以保持主谓宾结构的完整使读者能清楚地通读全文。再者,文本翻译完之后必须经过审阅校对才能真正成书,错别字、标点符号、语病以及是否错译与漏译都需要严苛地检查,否则就会对读者造成误导。文本翻译固然重要,但是文本翻译之前的准备与翻译之后的校对同样不可忽视,很多翻译者因为翻译之后没有对文本进行认真检查,导致文本翻译中的瑕疵影响了文章的可读性。

2 茶文化文本的英译现状

2.1 文化负载词翻译手法单一

文化负载词是一种特有的语言表达形式,往往是指政治术语、专有名词以及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词语。茶文化文本翻译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人名、地名、茶文化负载词等都会成为翻译的对象。但是,某些翻译者在对这些茶文化负载词进行翻译时,大多会运用音译的方法,而读者在缺乏辅助说明的情况下难以理解茶文化英语的音译表达。例如,“双井茶”这一专业茶术语的翻译,一些翻译者直接将其翻译为“Shuang Jin”后,并没有对该音译词汇的来源和历史进行注释,使得不明就里的读者以为双井茶源于人名,而事实上双井是我国古代的一个地名。直译法是翻译者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翻译手法,译者在不违背原文的基础上,对茶文化文本进行一种忠实化翻译,力求形式与内容能与原文本保持一致。某些翻译者过于遵守真实性原则而不善于变通,使得翻译的茶文化文本缺乏通畅性,甚至丧失了可读性。例如,“千叟宴”本应意译为“Tea Feast for Graybeards”,却被直译为“A dinner party for thousands of old people”。

2.2 译者自身能力不足

任何茶文化文本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其所囊括的内容也异常繁多,不仅仅表示茶书、茶画、茶联或者茶学某一方面的内容,而是会涉及所有的茶文化知识。因此,译者在进行茶文化文本翻译时必然要事先对茶文化概况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否则就难以对文本中的茶文化知识进行精确翻译。然而,某些翻译者为了能尽快完成茶文化文本的翻译,在没有对茶文化知识进行深入研究的情况下便开始了茶文化文本的翻译工作,对于文本中的陌生词汇在查阅相关资料无果后,便直接以音译的手法对此一带而过,不求甚解的翻译态度使得翻译文本的内容经不起推敲。因为,文本翻译对于译者的语言组织能力以及职业精神要求较高,没有持之以恒的毅力是难以将茶文化文本的英译工作坚持到底的,毕竟茶文化文本确实深奥晦涩。但实际翻译中,总有些翻译者因为专业素养的缺失而对茶文化文本的英译工作草草了事。

3 本土化视角下茶文化文本的英译策略

3.1 透过文化交际,重视专业术语的英译

茶文化专业术语的翻译对于茶文化文本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如果专业术语翻译错误,那么原文的思想内容也会随之改变。所以,翻译者在对茶文化文本进行英译时,必须重视茶文化专业术语的翻译,结合本土化的翻译模式、透过文化交际对茶文化文本中的术语进行相应翻译。外国人对于中国茶文化的了解几乎为零,在对茶文化专业术语比较陌生的情况下,可以运用当地本土化的英语词汇对原文中的专业术语进行解释。例如,对于茶文化文本中出现的茶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可以在对全诗翻译之后,再从英语表达的习惯着手,运用本土英语以注释的手法对内容进行具体解释,将“润吻喉”到“两腋习习清风生”的感觉也一同英译出来。

3.2 运用功能翻译理论,英译茶文化负载词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是茶文化文本翻译中不可绕过的一个坎儿,也是所有的翻译者必须面对的问题。所以,翻译者应当以坚持不懈的精神将茶文化负载词这一翻译难题攻克下来。一方面,翻译者可以从本土化的视角出发,对文本中的茶文化负载词进行充分了解,广泛查阅与搜集相关茶文化负载词的地道英语表达,并构建文化负载词的英语词汇库,以便于其能使用意思相近的英语表达方式对原文中的茶文化文化负载词进行翻译。另一方面,翻译者应当充分发挥功能翻译理论的价值,以“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心态,运用多种翻译手法灵活地对茶文化文本中的文化负载词进行专业化翻译。例如,陆羽可以音译为“Lu Yu”,刘松年的《仕女烹茶图》可以直译为“The Scene of Beautiful Ladies Brewing Tea”,茶马司则可以意译为“the position of tea&horse officer”。

3.3 依据本土阅读习惯,适当删减茶文化文本内容

翻译不能囿于文本的内容与形式,特别是传统文化文本的翻译,必须从整体上对文本的思想与主旨进行把握,才能使得翻译文本不偏离原文的内容。因此,翻译者在进行茶文化文本的英译时,应当以当地人的文本阅读习惯入手,联系上下文对文本进行删减与增补,针对当地读者都知道的茶文化知识可以简单直译或者删除不译,针对当地读者不知道的茶文化知识则需要重点翻译,必要情况下甚至还要对文本进行增补说明。例如,在介绍基诺族的竹筒茶时,翻译者不应当只是翻译原文中的“他们至今保留着食用茶树青叶的习惯”这一句话,同时还应将基诺族人制作竹筒茶的方法也增补进来,使读者能更加清楚地了解基诺族的竹筒茶这一文化现象。当然,翻译者也可以在原文的基础上对茶文化文本进行省译。例如,“上至达官贵人,下至黎民百姓都喜欢饮茶”这句话可以直接译为“Both the court dignitaries and the plebeian inhabitants like to drink tea”,省略了“上至”与“下至”的翻译,直接用“both…and…”将二者串联起来。

猜你喜欢
专业术语翻译者本土化
诠释学翻译理论研究
看懂体检报告,提前发现疾病
健康人生(2019年4期)2019-10-25 08:43:42
诉前强制调解的逻辑及其本土化建构
论翻译者专业化进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文学教育(2018年15期)2018-11-29 03:51:33
翻译家
幼儿100(2018年13期)2018-05-11 05:31:02
美乐家迎来本土化元年
翻译者学术经历与翻译质量关系的研究
东方教育(2017年3期)2017-05-18 13:12:05
超声及影像学常用专业术语中英文对照
美国航空中英文官网隐私政策翻译对比分析
论电视节目的本土化
新闻传播(2016年4期)2016-07-18 10:5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