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斐
(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河南郑州 450000)
基于乡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茶区美丽乡村建设研究
张 斐
(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河南郑州 450000)
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升级社会转型的新时期,面临着极其复杂的社会矛盾,城乡差距越来越大、贫富鸿沟与日俱增、传统文化生存艰难等一系列问题都突兀地显现出来,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家在继新农村建设之后又吹响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号角。本文在概述了茶区美丽乡村建设与乡土文化保护传承的关系后,又对乡土文化保护与传承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简要阐述,并最后据此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乡土文化;保护传承;茶区;美丽乡村建设
十九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农业农村的发展放到了优先地位,提出了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因此,建设美丽茶区乡村不仅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而且也是国家政策的积极响应。我国自古以来便是农业大国,在此基础上所衍生的乡土文化也是异常繁盛,其是我们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特色文化的记录者,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血脉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因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乡土文化是我国广大乡村的灵魂,一旦其遭到破坏那么乡土的文化风貌也将不复存在,而我们现代人的精神家园也会随之而去。
新农村建设的号召下,我国广大农村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农村经济支柱的茶区也据此走上了美丽乡村建设之路。美丽乡村建设主要是以推动乡村政治、经济、文化、卫生事业发展为目的,进而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当地生态环境改善以及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全方位改造。因此,茶区的美丽乡村建设与其乡土文化传承之间是互相促进的关系,二者互为依托相辅相成。
茶区美丽乡村建设旨在打造一个“山清水秀”的乡村,不同于以往的经济发展优先原则,其是以物质与非物质同步发展为宗旨,着重强调了乡村文化的保护性发展。因此,茶区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时可以将其乡土文化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进行适度开发,利用秀美的茶园风光以及颇具特色的乡土文化申请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于是,日渐没落的茶区乡土文化也因此而得以保存,并在多元化的现代文明中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另外,茶区进行美丽乡村的建设势必会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一旦经济基础夯实了那么作为上层建筑的乡土文化发展则会有更多的资金来源。因此,茶区美丽乡村建设为其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再者,茶区的美丽乡村建设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行的,其主张以生态文明来促进政治文明、经济文明以及文化文明的发展。简言之,建设茶区美丽乡村是营造碧水蓝天的生态家园与人民乐业的和谐社会,而这“人和”因素对于乡土文化的发展而言则是提供了良好的人文环境。
我国是乡土大国,有着悠久的农耕文化历史。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现代媒介的传播机制使得大众满足于眼前的快餐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则不屑一顾。殊不知,这些带有浓郁乡土特色的文化正是我们中华儿女的文化血脉所在,也正是它们滋养了无数华夏人的灵魂。在现代高楼耸立的建筑群里,无数人从农村涌入城市,并且离“家”越来越远,似乎摆脱了乡村。但是,无论其走得多远身上散发着多么摩登的现代味,其身上流淌着的永远是“故园”之血,他们的家园情结不会因此而被抹去,而且其对故土文化的认同感会越来越深。因为,乡土文化于他们而言是根的归属。在这份归属感的驱动下,那些远在天涯的游子在荣归故里之时必会为其所在的乡村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所以,乡土文化对于人而言是一种牵绊,而这份牵绊也会使得其反哺乡村,进而无形中促进了茶区美丽乡村的建设。此外,乡村的发展伴随着文化意识形态的变迁,乡土文化是乡村历史演变的见证者,通过乡村文化我们可以窥视这个乡村的过往甚至可以预言其未来发展态势,进而可以据此对茶区的乡村建设作出科学的整体规划。
乡村文化是在小农经济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来的,只有在相对稳定与封闭的环境下,其才能有发展的空间。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小农经济早已被现代农业所取代,也就是说乡土文化所存在的经济基础已经被瓦解。然而,真正使乡土文化遭遇“灭顶之灾”的是开放多元的现代文化。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大众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改变,每个人都向往繁华的城市开始抛弃传统的“过时的”乡村文化,于是曾经浸润了先辈们血脉的乡土文化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被我们扔进了时光的尘埃里。在现代文化的浪潮中被我们淡漠化与边缘化,原始的茶区生态环境也被一幢幢耸起的小洋楼所取代,公路越来越宽茶园越来越小,大众可以在圣诞节与“双十一”掀起全民狂欢的浪潮,却不会关注《采茶》这一剧目在哪天上映,现代文化似乎已经涤荡抽掉了现代人对于乡土文化的所有情感。
虽然,目前我国已经意识到了乡土文化的价值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其加以保护,但是由于文化保护体系不健全导致许多茶区的乡村文化在美丽建设过程中被破坏。一方面,许多茶区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时并没有根据当地的乡土文化特色对其进行精确定位,只是一味地模仿跟风没有从茶区的自身情况出发做好文化保护与乡村建设工作,甚至将乡土文化保护从整个乡村建设过程中独立出来,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也使乡土文化在不断地被消费中越来越商业化。另一方面,部分茶区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时,并没有从整体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乡土文化保护体系,甚至直接套用城市建设模式陷入了追求表面效果的泥沼中,以高楼的数量、宽大的马路以及绿色的广场作为茶区美丽乡村建设的评判标准,最终导致其原有的乡土特色面貌也在不合理的建设中被摧毁,只剩下“千村一面”的茶区乡村隔着宽大的马路相视而笑。
任何国家在进行现代化建设时都不可避免地会经历乡村现代化这一阶段,每一个国家都会根据其现实情况以及城乡的发展特征对乡村进行改造,从而使得乡村能平稳安然地向现代化转变。走在世界前列的发达国家已经积累了丰富的乡村现代化建设经验,我们可以从其转变思路中总结出适合我国乡村的经验,进而构建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新模式。纵观德国、法国以及韩国的乡村现代化建设之路会发现其对于传统乡土文化的保护力度之大。具体而言,发达国家在进行乡村现代化建设时将乡土文化的保护放在了首要位置。例如,法国完整地保留了其乡村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对中世纪的城堡、村落以及教堂进行了不遗余力地保护甚至还为此建立了保护区。我国在对茶区乡村进行建设时也应对原有的自然景观——茶园与人文景观——茶文化采取特殊手段加以保护,尤其是对于那些濒临消亡的茶文化非物质遗产加强保护措施,以保留茶区乡村的原生性与独特性。此外,也应该效仿德国尊重当地文化传统,即尊重茶区乡土特色文化习俗,使茶区的乡土文化韵味不因乡村建设而被现代文明所同质化。
乡村的魅力在于其独有的文化意境与人文特色,而茶区乡村则更是多了一份文化积淀,因为它不仅蕴含着深厚的农耕文化而且还包括了深沉的茶文化。在推动茶区美丽乡村建设时,必须要对传统的乡土文化进行有效保护与理性开发。从我国茶区乡村的现状出发,结合其人文地理特点因地制宜地对其乡土文化进行弘扬与传承。首先,我们应该正视茶区美丽乡村建设中所面临的问题,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对其进行逐一解决。例如,针对茶区乡土文化分散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建立茶区乡村博物馆,将乡土特色文化产品进行集中保护。其次,我们应该以欣赏与认同的眼光来看待这些丰富多姿的乡土文化,深入挖掘这些文化背后的意蕴,并形成以特色农业文化为核心的乡土文化产业经济链,将乡土文化的文化价值转变为经济价值。而后,对于茶区乡村中的特色节日进行浓重庆祝,通过采茶舞、采茶戏以及茶艺表演的形式对茶区的特色文化进行宣传,从而使得游客在耳濡目染中对丰富多彩的茶文化形式以及颇具特色的乡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从而以这种润物无声的方式促进乡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乡村文化是农民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所创作的精神财富,其作为农村印迹的符号标志,被打上了不同时代的历史烙印,是无数先人的智慧结晶。茶区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时,在保护与传承乡土文化时会遇到重重阻碍,因为现代经济结构体系已经极大地冲击了乡土文化发展空间,其生存土壤也日渐萎缩。然而,一旦我们明白乡土文化与茶区美丽乡村建设是“茎与叶”的关系,那么一切难题也都迎刃而解。茶区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文化建设必然会对其本土文化进行革新,而作为革新基础的乡土文化则会为茶区的文化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所以,只有守住了传统乡土文化这根“茎”才能顺利地推动茶区美丽乡村建设,使得这一“叶”不断散发新枝愈发繁盛。另外,茶区的乡村建设不只是停留于外部面貌的改造化建设,更重要的是一种内在的改善。因此,茶区美丽乡村建设是文化精神与乡村风貌的并驾齐驱。茶区美丽乡村的建设应该从表面的物质空间阶段深化到文化储存这一层面,提炼茶区乡土文化中的精华元素使得其能永久性被记忆与保存。
[1]孙新旺.生态、节约与传承——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中的乡土景观元素[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105-109.
[2]齐皓,樊柯.基于民俗传承、文化遗产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村落文化生态学研究[J].艺术百家,2014(s1):86-87.
[3]张伟.传统村落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刍议——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J].江南论坛,2014(1):48-49.
[4]黄立之.浅谈乡土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保护与传承[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6(12):316-317.
[5]卢渊,李颖,宋攀.乡土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保护与传承[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69-74.
2018年度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研究成果:基于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美丽乡村建设研究(课题编号2018-ZZJH-649)
张 斐(1984-),男,河南邓州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