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大鲲,亓红强,石 洋,张福堃
(东北大学,辽宁沈阳 110819)
茶道与大学生道德规范教育的融合
高大鲲,亓红强,石 洋,张福堃
(东北大学,辽宁沈阳 110819)
茶道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规范教育具有积极地影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养成坚定的民族精神,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有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树立诚实守信的价值观。继承和发扬茶道精神,是当代大学生和教育者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当代大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形成良好人文精神的需要。分析茶道内涵,剖析茶道对大学生群体道德规范教育的作用,通过丰富大学生道德规范教育内容,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等措施,能够加强茶道在大学生道德规范教育的科学价值。
茶道;大学生;道德规范教育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为了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就要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教育。”中国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所在,其寓于人与大自然之中,是以“茶”循“道”,没有固定的表达方式,是一种形而上的哲学思维方式或仁德情怀。茶道以茶为媒,通过沏茶、赏茶、饮茶等方式,美心修德、学习礼法,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为了修身养性、品位人生,文人墨客通过品茗达到精神上的享受。由此,历经上千年的沉淀、积累,中国茶道融合了哲理、伦理、道德等内涵,成了中国传统人文优秀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高校对弘扬和传承茶道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是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的承担者。由此研究茶道与大学德育规范教育的关系是新形势下高校教育的新课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茶道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可以表达礼仪、象征友谊,通过饮茶的方式能够提升人们礼法行为和道德修养,可以反映素质和表现自我,是修身养性追寻自我之道。茶道的内容包括茶艺、茶德、茶礼、茶境和修道等,是茶道教学的主要内容。茶艺就是备茶、选茶、烹茶和品茶等技艺;茶境是茶道活动所处的场所、环境;茶礼就是各种茶道活动中的礼仪和规范;茶道是在行茶过程中所显示出的品行端正、借鉴清廉的道德;修道是为了达到怡情养性的目的,通过各种茶道活动,悟道行道。“和、怡、敬、真”是茶道的基本精神,“和”具有和气、和谐、和美、和睦、和平等含义,是茶道的灵魂;“怡”是茶人修身养性的精神追求,是茶人品茗过程中愉悦心情;“敬”是中国茶道的为人基本准则,是茶人的待客基本形态,表示尊重他人,上下有别、有礼有节等;“真”是指真理之真、真知之真、真情之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将茶道融入大学生道德规范教育中,能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达到理想境界,提升学生的道德规范水平[1]。
茶道对大学生道德规范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其最精髓的就是清静与和谐,能够让当代大学生了解、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坚定不移的民族精神。茶道的精神范畴包含了“利礼仁”、“表敬意”、“可雅志”等,唐末刘贞亮的《茶十德》指出:“以茶养身体,……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等,人们通过饮茶来领悟哲理、感悟人生、清除烦恼、减缓压力,由此可见,茶道能够提升大学生的道德规范水平,能够全面促进大学生的发展。
茶道强调“和”的精神,其能够提升大学生的社交能力,是指同学之间的相互帮助,是师生之间和睦相处的和谐生活。我国传统茶道是一种特殊的交际文化,如:茶艺表演是在泡茶的技艺基础上,将生活中的泡茶技艺上升为一种表演艺术。如:一般情况下,茶艺表演要确立一种整体的和谐与协作,需要三个人同台合作,才能使客人得到一种美的熏陶:主炮手负责泡茶,解说员负责各项泡茶程序的解说,助泡手具备协助的作用,负责赏茶、敬茶等,需要在同一时间内有良好的协调与配合。另外,茶道表演是培养学生和谐美感与协作精神的过程,泡好一壶茶还需要有优质的茗茶、上好的水质、良好的心境等,要想品出茶的味道,这些因素缺一不可。因此通过这个过程可以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群体意识与协作精神。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茶不入俗流,秉性朴素高洁,得益于山野自然之造化,出自深山幽谷。而茶性的俭朴可以培养超然、淡泊的雅趣和恭谦俭让的精神涵养。节俭是以一种俭朴的生活态势达到一种精神快乐的境界,崇尚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人自我约束、优良素质的一种体现。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弘扬节俭美德有利于学生磨练意志,节俭是一种精神品质、道德修养,有利于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并且节俭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消费取向,能够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淡淡的茶香,能够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净化,让学生从诸多繁杂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走向心灵的宁静,“寒夜客来茶当酒,清茶一盏也醉人”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上保持旺盛的精力,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艰苦环境的能力[2]。
“敬”体现了学生对师长尊敬的要求,体现了饮茶之人对茶和茶道文化的敬重。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教师担任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是祖国的园丁,“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对教育行业的肯定,也是对教师的尊敬。但目前,随着全球经济不断地深入发展,一部分学生娇生惯养的学生由于不正确的家庭教育,“在家凶父母,在校骂老师”。为了今后当代大学生的发展,我们应该让学生知晓尊重教师的重要性,应该让他们明白如果不尊重别人,就不会得到良好的发展。因此,学校要通过继承传统尊师重教文化继承的宣讲,继续大力宣扬并践行尊师重教的传统,并以传统经典著作阅读来加强他们的观念意识,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辛苦,从而养成他们尊师重教的传统,使他们走向社会之后,也会像尊重自己的老师一样尊重别人。同时,道德规范教育不仅仅是学生的教育,也是教师的教育。茶道文化中的“怡”要求在为人方面不要沽名钓誉。面对诸如教师收取不正当利益,不悉心教育每一位学生,有待那些所谓的“关系户”等越来越对不平等教育问题的出现,我们必须要严肃的对待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必须要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廉洁奉公”严格要求自己,这是每一位兢兢业业对待教育的人民教师应该具有的品德。只有教师以身作则,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品德。
中国茶道侧重于社会个体的自我修养,而在一定程度上,茶道中的思想对学生道德规范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能够提升大学生的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如:廉、美、和、敬等思想。茶道之所以被称为“道”源于现实而又超越了现实,茶道价值在于能够陶冶大学生的情操,茶道中包含着四大因素,即茶艺、礼法、环境、修行等,能够推动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让大学生群体的精神暂时超脱于室外,为大学生带来物质享受,并在自我反省中实现自我成长。首先,在享受茶道的过程中,能够让人的心灵得到自由,让人沉醉在一种清新脱俗的心境中,使人们摒弃了世俗浮华。而通过接触茶道,能够让大学生克服烦躁心理。其次,茶道是从一种饮茶方式上升为一种具有更高层次的哲学思想,对饮茶之人具有明确的道德要求,要求饮茶人应该遵守社会道德规范,需要具备较高的道德水平,如:“茶之为用,味至寒凉,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要求在恪守道德精神、强化自律的过程中,饮茶之人必须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行为标准,并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因此,在大学生道德规范教育中,高校工作者可以融入“精行俭德”,期待学生保持住这种道德标准与行为标准,从而达到规范大学生的行为思想目的[3]。
茶道提倡茶人的精神,通过品茶品味人生,以茶喻人,是一种纯朴节俭的生活方式的养成与道德素质的造就,更是一种艺术的熏陶与礼仪的训练。将茶道与大学生道德规范教育融合在一起,能够给社会带来祥和与安定,适应目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性格情操、思想境界、人格,使大学生各方面道德规范都得到升华,能够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学习需求。因此,高校应当强调中国传统茶道在校园文化、课程体系中的渗透,充分发挥茶道在大学生道德规范教育中的积极作用。首先,在发展过程中,中国传统茶道文化也包含着一些负面、消极的思想,是多种社会文化的结合,具有两面性,这必然会对大学生道德规范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冲突与矛盾[4]。因此,高校要对茶道内容作出辩证的选择,为了确保茶道对大学生道德规范教育发挥正面的积极作用,就要以辩证的态度,并其糟粕,取其精华,正确的分析与判断所选取的中国茶道内容。其次,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网络技术与全球化不断地发展,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因此,在对大学生道德规范教育中,要采取多种途径,能够丰富大学生道德规范教育内容,不能“一刀切”。而茶道适合大学生道德规范教育,提升大学生道德规范教育成效。另外,针对大学生的差异,茶道的运用方式体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要不能以统一的茶道道德标准对大学生提出要求。也就是说,高校有必要通过茶道文化交流形式,鼓励大学生群体自主构建茶道社团;通过实践操作形式、文艺表演形式等,推动茶道文化的普及,从而提升大学生道德规范教育的成效。
综上所述,将茶道与大学生道德规范教育融合在一起,能够为大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构建起全面的保障,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交能力、礼仪修养、道德修养,由此,高校应该通过辩证选择传统茶道内容、推动茶道运用形式的多元化发展等措施,重视茶道与大学生道德规范教育的融合,确保大学生道德规范教育的成效。
[1]吕为华.中国茶道哲学思想初探[J].福建茶叶.2017(3):235-236.
[2]陈云.论生态哲学视阈中的中国茶道精神[J].理论月刊.2017(1):29-35.
[3]刘方冉,梶野诗织,蔡碧凡等.中日茶人对茶道精神的印象比较研究[J].农业考古,2013(5):92-97.
[4]于硕.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文化认同与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创新[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63-65.
高大鲲(1982-),男,吉林通化人,讲师,硕士研究生,高级茶艺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亓红强(1981-),男,山东莱芜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石 洋(1986-),女,辽宁阜新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张福堃(1990-),女,辽宁大连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