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丽娟 王居易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 北京 100035
王居易系首都国医名师,北京市中医药传承“双百工程”指导教师,曾师从单玉堂、杨甲三、程莘农、王乐亭、贺普仁等前辈。从事针灸临床和教学五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在经络医学理论及其临床应用方面颇有建树。王师反复研读《灵枢》《针灸甲乙经》等经典著作,总结提出了临床操作性很强的经络诊察法,建立了基于经络诊察基础上的针灸诊疗模式,无论是首次就诊患者,还是复诊的患者,均要对其进行仔细的经络诊察,将经络诊察的结果与中医四诊收集到的信息结合起来,指导临床辨经、选经、取穴,有效提高了针灸临床取穴的精准性与针对性,获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本人作为“双百工程”的学员,有幸跟随王师学习经络诊察法及经络医学理论,获益匪浅,现就王居易经络诊察法在针灸辨证取穴中的应用举例论述如下。
林某,女,77岁。主诉:周身起疹2周,下唇突发肿胀半小时。患者2周前吃牛肉后出现周身散在皮疹,以躯干及四肢为主,为丘疹,伴瘙痒,呈风团样,无脱屑,就诊半小时前突然出现下唇肿胀、发硬,无喘憋,口中和,无腹胀。既往史:脑梗死、冠心病、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高血压病、高脂血症、低蛋白血症等。体格检查:躯干及四肢可见散在淡红色风团样丘疹,皮疹大小不等,无脱屑,下唇肿胀明显。舌黯、苔薄白,脉浮弦。经络诊察:双手太阴肺经孔最穴下至尺泽穴段滞涩感,足太阴脾经太白穴至阴陵泉穴可触及结络、结节及不同程度的压痛,手阳明大肠经曲池穴压痛明显,足阳明胃经足三里穴压痛,足厥阴肝经太冲穴处可及结块,足少阴肾经可及滞涩感。辨经:按照王师的症候结构理论[1],患者的病变经络可以与患者的症状找到相对应的关系。结合本例患者,患者所苦下唇肿胀,起病时间短,属风性特点,周身皮疹,病在皮毛,与肺相关,唇为脾胃经所司,考虑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手阳明大肠经为本次发病的病变经脉,而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的异常考虑可能与患者既往慢性胃炎、冠心病等既往病史有关。选经:太阴经、阳明经、厥阴经。取穴:双孔最、地机、合谷、太冲。留针半小时后下唇肿胀明显减轻,周身瘙痒感逐渐消失。
按:关于荨麻疹的病因病机,《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云“少阴有余,病皮痹隐轸”;《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五·风瘙隐胗候》言“风入腠理,与血气相搏,结聚起,相连成隐胗”;《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发无定处·赤白游风》亦曰:“由脾肺燥热,而兼表虚腠理不密,风邪袭入,怫郁日久,与热相搏,则化热益盛而成。”综上,本病的发生可能与少阴君火有关,风邪亦为致病因素,也有可能由肺脾失调,或脾气不足,表虚不固,风邪袭入,发为本病。结合本例患者的经络诊察结果并联系患者的症状,考虑肺脾失调、风邪扰动是其病机关键,太阴经、阳明经、厥阴经为病变经脉,郄穴是气血深藏聚的地方,常用于治疗急症,并且有清血分之热的作用,孔最为肺经的郄穴,正可清皮肤血分之热,配合地机,同名经取穴。王居易老师认为,同名经取穴起到增效的作用,合谷、太冲开四关,息内风,诸穴合用,直指病机关键,效如桴鼓。由此可见,经络诊察为临床病机分析、选经配穴均提供了客观的依据。
赵某,男,61岁。主诉:左侧肩关节疼痛2周。患者脑出血5个月(右侧丘脑),左侧肢体活动不利,2周前出现左侧肩关节疼痛,被动抬举时疼痛明显,局部无红肿,就诊时诊见左侧肢体活动不利,左侧肩关节疼痛,主、被动活动受限,二便尚可,纳眠可。既往史:高血压病。经络诊察:手阳明大肠经手三里穴至曲池穴段压痛明显,肩髃穴压痛明显,手少阳三焦经外关穴附近碎络,手太阳小肠经天宗穴、秉风穴、肩外俞穴等滞涩感,肩关节周围滞涩感。辨经:经络诊察表现为手三阳经均有异常,而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且手阳明经的异常最为患者所苦,故考虑手阳明经为病变核心经脉。选经:阳明经。取穴:手阳明大肠经肩髃穴附近寻找阿是穴部位,以套针针刺并行手法,留针24小时,在手三里处以毫针针刺得气,留针20分钟,针后患者左上肢即刻可前屈举臂过头,疼痛消失70%。
按:关于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在《灵枢·热病》中有类似本病论述“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腠之间,巨针取之,益其不足,损其有余,乃可复也”,指出了本病的病位在分腠之间,而非皮、非脉、非肉、非筋、非骨,治疗原则是寻找到病变经脉,“益其不足,损其有余”。结合本例患者,以患肢肩关节疼痛为主症,从经络诊察上看,发现手三阳经均有异常,故考虑本患者的病变部位在手三阳经的分腠之间,患者虽然表现为三阳经脉异常,而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为气血旺盛之经,所以治疗经脉选择调整阳明经,针具选用套针,套针的直径较普通毫针粗数倍,以套针作用在阳明经分腠之间的缝隙中,疏通经络,直指痛处,配合本经手三里建运阳明经之气,益其不足,以鼓动气血运行。从本例患者的治疗,深感经络诊察能够帮助我们更准确地应用中医经典指导临床。
吕某,男,76岁。主诉:左侧肢体活动不利、沉重3天。患者3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肢体活动力弱,伴双下肢沉重,酸痛难忍,以下肢为著。头部昏沉,言语不清,无头晕、头痛等伴随症状,就诊时诊见左侧肢体无力,双下肢沉重伴酸痛感并影响睡眠,头部昏沉不适,大便干,小便正常,纳可。舌淡黯、苔薄白腻,脉沉。既往史:2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等。平素嗜食肥甘厚味。经络诊察:双足太阴脾经三阴交穴至阴陵泉穴段压痛,结节,碎络;双手太阴肺经尺泽穴附近压痛;双足阳明胃经下巨虚穴至足三里穴压痛;左手阳明大肠经手三里穴至曲池穴可及碎络;双足厥阴肝经太冲穴至蠡沟穴处可及碎络伴酸痛;双足少阳胆经足临泣穴至阳陵泉穴可及结络;双手少阳三焦经外关穴压痛。辨经:患者以中风伴肢体沉重为主要所苦,结合舌脉,考虑病机为湿邪阻滞,太阴经主要承接在外之湿及运化在内之湿,阳明经与太阴经为表里经脉,也有燥湿的作用,经络诊察发现太阴经、阳明经异常,与患者所苦能够对接上,与本次疾病主要相关,足厥阴肝经、手足少阳经异常考虑与患者既往疾病史及情绪有关。选经:太阴经、阳明经。取穴:尺泽、阴陵泉、足三里、太冲、手三里。患者针刺治疗1周后,肢体沉重、头部昏沉不适等症状明显减轻。
按:患者的经络诊察结果提示太阴经、阳明经、厥阴经、少阳经异常,根据王师症候结构理论,结合患者主要的症状,考虑其病变经脉在太阴经、阳明经,故治疗上以调整这两条经脉为主入手。王师总结太阴经、阳明经在体内水湿代谢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太阴经主运化在里之湿,取尺泽-阴陵泉对穴化湿,阳明经承接化解燥气,于内亦起到调节水湿的作用,取手三里、足三里健脾化湿。王师认为表里经配穴互相起到协同作用,配合太冲疏达木气,防止木克脾土,从而起到健脾利湿的作用。
首先,在针灸辨证中经络诊察法是医生了解经络状态的重要方法。《灵枢·刺节真邪》篇中记载“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而下之”。王师根据临床实践,总结了临床可操作性很强的经络诊察方法,即审、切、循、扪、按五种方法[2]。医者可以用自己的指下感觉感知患者的经络异常,如虚证往往有松软、塌陷感,经络不通可能出现滞涩感、结块、结络、碎络等异常变化。经络诊察是辨经、选经、取穴的基础,在临床实践中,有的经络异常与本次疾病直接相关,有的经络异常则与既往疾病有关,需要仔细辨别。其次,经络诊察为医生确定病机提供客观依据。针灸临床更为强调经络的变动及经络病机,这就要求针灸医师全面对患者的每条经络进行详细的经络诊察,从而更精准的辨证辨经,找到需要调整的异常经络,盛则泻之,虚则补之,提高临床疗效。第三,经络诊察可以帮助临床医生理解应用针灸文献的内涵。如经络诊察可以帮助针灸医生有的放矢地应用文献记载的经验穴、特效穴等,提高疗效。因此,经络诊察法值得针灸临床工作者借鉴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