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楚楚 周淑倩 陶遂安 陈雨稼 谢林廷
(苏州科技大学,江苏 苏州 215011)
城市绿地在调节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作用。气候是影响植物生长的基础条件,对于城市绿地的植物生长、发展方向等具有基础性影响。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涵盖了大量不同类型的气候特征,城市绿地现状随之呈现显著差异性。
本文基于三大自然区域角度研究我国市域建成区绿地率区域差异,比较各区域内建成区绿地率,分析其气候影响因素,是对我国现有城市绿地建设水平相关研究的深化与拓展,也可为城市绿地发展道路提供科学依据及针对性意见。
东部季风区为我国3大自然地理区划之一,地处于北纬18°1'~53°6'和南纬97°5'~135°1'。其主要地形大都为平原、丘陵,鲜为沟壑、山岭,总体地势缓和。由于其受南北热量、水分的不同以及不同规模的区域天气系统的影响,可将我国东部季风区分为热带、亚热带季风区和温带季风区三个区位[1]。总体气候特点表现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南以昆仑山和祁连山为界限,东以贺兰山为界限,占据全中国陆地面积的1/5陆地面积,是典型的大陆性温带荒漠气候的代表。其特征是光照资源、热量资源十分丰富,温差大。西北地区干燥,大多区域全年降水量不足250mm,以风沙天气为主[2]。
青藏高寒区地处于北纬26°00'12"~39°46'50"和南纬73°18'52"~104°46'59",占中国陆地面积的1/4。地势上总体呈现由西北向东南从高向低走的特征。青藏高寒区具有海拔高、气温低,降水量多为200mm以下,其气候特点干旱特征明显[3]。此外,地区内生态系统结构简单、抗干扰能力弱和易受全球环境变化影响。
据相关数据调查分析,发现三大自然区建成区绿地率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距[4]。其中东部季风区建成区绿地率整体水平较高,自然区内约70%以上城市建成区绿地率水平达到30%,其中,江西省绝大部分城市以及江苏省大部分城市建成区绿地率水平则达到了较为高的水平[5]。这些建成区绿地率水平较高的城市大多位于东部季风区的内陆平原,西临高原地区,具有较为优越的地理位置条件。区域多外河流,江河湖海常年为这些地区提供充沛的雨水补给,地表径流过程中贮藏的丰富地表水,使得土壤植被的含水量也相当高,为东部季风区城市内部的多种植被类型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水分条件,这是促成这些地区建成区高绿地率水平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整体建成区绿地率水平较高的东部季风区,仍然存在区域内部建成区绿地率水平的发展不均衡的情况。建成区绿地率水平相对较低的城市主要集中于云南省、贵州省的南部以及河南省少部分南部城市,区域内部包含一定数量上的彝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人民活动频繁的区域,这些地区与其他部分城市比较起来建成区绿地率水平低,主要与其经济水平较为落后、城市建设进度未能大力推进以及区域本身独特的地形地貌等因素有关。这些地区内部原生未被开发利用的绿地较多,其自然条件尚可。已开发的绿地现如今仍多用于农作物的生长,目前城市景观建设性质绿地覆盖率尚低。
与此同时,不难发现在东部季风区内,福建省、广东省、江苏省等一系列去海距离越近的城市建成区绿地率水平普遍高于湖北省、湖南省、重庆市等去海距离相对较远的城市。这些东南地区的城市由于被海洋围绕,常年受到海洋季风的影响,夏季普遍高温多雨,随着纬度的不同变化导致气温的不同,常年的温热潮湿对于植被的生长,尤其是喜温植物类提供了较好的存活环境,因此东南沿海地区部分城市的绿地率水平在整个东部季风区内也处于较高水平。
整个东部季风区内部的自然环境相对优越,加上该区历史文明源远流长,发展起源较早,地区经济水平相较其余两大自然区发展更为迅速,国家在该区建成区绿地建设方面给予了较早、较为全面的政策推行与资金支持。现如今,东部季风区内部绿地水平虽然仍然存在着一定程度上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但整体水平相对较高。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建成区绿地率整体水平相较于东部季风区较低。建成区绿地率水平达到30%以上的城市只有不到50%,其中绿地率水平相对较高的城市,主要集中在以首都北京市为中心辐射的周边的中东部地区[6]。由于地势海拔较高,地形起伏较大,导致该地区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大风天气居多,能够在此长期生存的植物多为对温度要求不高的抗风植物,其中,干草原是较为常见的绿地类型,绿地类型较为单一,总体建成区绿地率水平有待提高。
自然区内甘肃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近80%的城市建成区绿地率水平均低于30%,这些城市的整体经济水平较为落后,同时地处内陆,河流短小,城市内多为咸水湖,淡水资源稀缺,绿地生长主要依靠部分雨水、融雪水等补给。除此以外,自然区内的西南部地区,由于地势颇高,单纯依靠自然雨水维持植被生长仍难以为继,这些城市长期处于半干旱缺水的情况,时至极端的夏季旱时,人们日常饮水都成为难题,其绿地植被的生长更是艰难异常,建成区绿地率长期处于低水平的现象由此可循。
随着时间推移,由于长期缺乏对植被生长的必要因素——水分,相当程度上导致了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内的植被覆盖现状为大部分荒漠,一部分荒漠草原和干草原,在高山垂直带中分布少量的森林。而为数不多能够满足景观绿地生长条件的植被土壤,则被划分用于农业用地的发展。因此,该区域建成区绿地率农作物所占的比例较大。
不过,随着近些年来国家在“南水北调”工程上的大力投资引入,对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绿地建设工作起到了强而有力的推动作用,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该地区内对水资源需求的压力,同时,也给该地区的绿地生长提供了一部分喘息空间,在确保农业性质用地的正常运作的同时,缓步推进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建成区绿地建设工作,使得该地区尚处于起步阶段的绿地率水平建设工作能够有一定阶段性的提升。
青藏高原地区建成区绿地率水平是三大自然区内最低的,整个自然区内除了拉萨市、青海省、四川省极少部分地区具有较低水平的建成区绿地率以外,其余地区均处于较原始状态。该区域内部的这些城市普遍分布于海拔极高的地区,其内空气稀薄,气温条件过于极端,正常的内陆植物基本无法在此存活,除却极少部分在此特定环境衍生出的植物能形成独特的绿化景观之外,该区域内植被多仍为青藏高寒地区原生植被。
区域内部温度由东部向西北部递减,气温极低,年较差、日较差极大,全年风力强劲,对于提供给植物的生长环境相当的有限。其形成的特色冻土,土壤中适合植物生长的水分、营养成分不多,导致青藏高寒地区植被基本为荒漠草原与高山草甸,而景观效果较好的灌丛与森林等占地面积很少。
同时,青藏高原地区人迹罕至、环境极端,除了对部分指定区域旅游资源的一小部分的开发以外,国家对该自然区内开展的绿地研究多停留在探索与发现的状态,整体自然环境不利于城市绿地的建设。
城市发展的同时,自然保护与绿地建设也占据着同样重要的地位。东部季风区建成区绿地建设水平领先于其余两区,整体水平较高,自然条件也相对优越,主要问题是区域内部发展不均衡。因此,在建成区规划时,需加大对建成区绿地率水平较低的城市的重视,挖掘城市土地绿化潜力,鼓励农业结构调整,引进优良植物品种,加强道路绿化的建设,丰富绿地类型,最大程度地提高城市绿化效益。
“南水北调”、西部大开发等政策充分体现国家对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绿地建设的重视,也缓解了区域水资源需求的压力。在政策的引导下,政府财政应继续加大绿地建设资金的投入,增设专项资金用以城市绿地的建设与养护,各级部门相互配合,为绿地规划建设留足空间与资金。同时,在科普宣传上也需加强重视,强化城市居民的绿化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与生态观。
在建成区绿地建设的过程中,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优先使用乡土植物;在土壤相对肥沃的地区,结合区域自然地理气候条件,适当引进适应性强的优良植物品种,以增加植物多样性,改善绿地类型单一的现状,丰富建成区绿地的生态景观层次,促进城市绿地发展。
青藏高原区受到极端气候条件和土地资源的约束,绿地建设的推进相对困难。建成区发展的过程中,需重视绿地建设资金的积累,珍惜现有绿化,保留原生植被,充分挖掘已有绿地资源的生态效益。政府也应加大对于青藏高原区绿地发展的重视,积极采取政策,改善区域建成区的自然条件,推进城市绿地建设。
(责任编辑 禾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