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洪波
(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四川绵阳 621000)
中国既是茶的故乡又是诗的祖国,早在中国第一部诗集《诗经》中就有7首诗写到了茶,茶在诗经中是作为植物名称出现的。诗人们真正开始咏茶,则到两晋时期,左思的《娇女诗》是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茶诗。茶诗在唐代盛行,许多唐代诗人都有咏茶之作。文人于茶,既能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又能得其精神享受,茶的精神价值取向在他们的茶诗中得以淋漓尽致的表现。李白有咏“仙人掌茶”的《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名茶诗,刘禹锡写有《西山兰若试茶歌》,元稹的宝塔诗《茶》亦颇有名。据对《全唐诗》的统计,唐代写过茶诗的诗人和文学家有130余人,写有茶诗550余篇。茶诗在许多唐代诗人的诗词作品中往往都占很大的比例。白居易曾写下50多首茶诗;其他诗人如皎然、柳宗元、卢纶等诗人都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咏茶诗词。对唐代茶诗中文化关键词英译的研究既能够加强海外读者对唐代诗词的了解,同时也能够促进华夏文化快速而广泛的传播。本文尝试从深度翻译的视角对唐代茶诗中文化关键词的英译进行初步的探讨,进一步了解深度翻译是如何影响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深度翻译”是美国翻译理论家阿皮亚参照美国人类学家格尔兹“深度描写”这一概念,于1993年在“深度翻译”一文中提出的。“深度翻译”是用注释、尾注、脚注、后记、、双行小注、附录等副文本将译文放于文化背景中的一种翻译形式。它的作用在于使词语的隐含意义和译者的阐释意图融合一体。“深度翻译”一方面它是一种翻译方法,而同时它也是一种翻译研究方法。从翻译方法的角度来讲,深度翻译具有工具性和阐释性的两个方面的特质。它的工具性主要指作为一种阐释文化意义的工具,它是文化意义再现的一种有效途径,它通过情感表达、主体意图和话语语境把文化差异保留在译文中,使译语读者产生对异者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它的阐释性主要指对译文所进行的加注,为译语读者提供多元化的背景信息,使译语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本,给译语读者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从研究方法的角度讲,作为翻译研究批评的一种形式,深度翻译主张翻译术语的多元化和翻译研究的多角度化。
学者Stubbs指出:“关键词是指在某种语言中具有特殊地位的词,其特殊之处表现为它们或表达重要的具有评价性的社会文化意义,或在某个文本及文本类型中起到关键作用”[2]。学者卫乃兴把“文化关键词”理解为“与社会、文化生活密切相关的词语”[3]。唐代茶诗中的文化关键词可以理解为:表达唐代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画、茶学、茶故事、茶艺等诸多与茶文化相关的词语、词语组合或表述,它们反应了唐代的品茗风尚,通过它们能洞悉唐代茶诗语言背后所承载的绚烂文化。
方梦之指出:“语言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任何语言有它本身的特殊性,也有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的特殊性。译者在处理两种语言形式上的矛盾、两种文化内在的矛盾以及语言与文化的交错矛盾时,经常运用随文阐释或注释这两种手段”[4]。深度翻译通过添加注释、脚注等方法将文本置于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和语言语境中,这为唐代茶诗文化关键词的英译带来了有益的启示。将深度翻译策略应用到唐代茶诗中文化关键词的英译中,一方面可以最深入地阐明文化关键词的文化背景与内涵,有益于中国文化的传播;另一方面还可以同时满足海外读者探索异域文化的心理需求,符合他们的阅读期待,达到双赢的效果。下面结合实例予以说明。
注释有时是体现翻译作品“原汁原味”、保留原语“异国风味”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深度翻译”中,解释性注释是常用的一种注释形式。解释性注释是“为了填补源语和译语的文化和语言的鸿沟而采取的一种增补的翻译方式”[5],通常在译语无法直接且完整地传达源语的时候来填补由于文化或语言的差异而产生的缺失,其目的是通过进一步地阐释术语以提高译文的整体流畅性和可读性。
例1: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
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与赵菖茶宴》)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唐代诗人钱起所做。钱起这首诗以白描的手法,写作者与赵菖一起举行茶宴。诗中的“紫茶”,又名紫笋茶,因其鲜茶芽叶微紫,嫩叶背卷似笋壳,故而得名。紫笋茶早在唐代便被茶圣陆羽论为茶中第一。在译文中,如果译者简单将其译为purple tea”,会直接导致其内容上的误解和文化内涵的丢失。所以,译者可以加入以下注释“a kind of tea with a slight purple,shaped like bamboo shoots”来准确传达其文化意义。
例2:故情周匝向交亲,新茗分张及病身。
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
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麴尘。
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
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做的一首,诗句中的“火前”指的是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火前即清明前。而“火前春”即指的是明前茶。在译文中,可以加入解释性注释“a kind of green tea picked before Pure Brightness”对其加以阐释。同时,诗句中的“别茶人”,是指能鉴别茶叶优劣的人,可以加入解释性注释“a person who can distinguish tea”让其文化意义更加明了。
例3:簇簇新英摘露光,小江园里火煎尝。
吴僧漫说鸦山好,蜀叟休夸鸟嘴香。(《峡中尝茶》)
郑谷,唐代诗人,人称“郑都官”。诗中的“小江园”是唐代的一种名茶,《广群芳谱·茶谱》有云:“峡州小江园……皆茶之极品”。它的色泽、味道可以和安徽宣城的“鸦山茶”、四川的“鸟嘴茶”媲美。而在译语文化中,译语读者很难将“小江园”与茶联系在一起,所以,译者需要对“小江园”采用解释性注释,否则会引起译语读者不必要的误解。因此,译者可以在译文中加入以下注释“a kind of famous tea in Tang Dynasty”。
脚注的使用是可以让对中国茶文化陌生的海外读者获得与我国读者相似的阅读体验。译者采用加脚注的方式来向读者解释这些词语的文化内涵。但译者不可能对所有海外读者不了解的具有文化意义的词语都进行加注,一般情况下,需要脚注的内容一般是译语读者较难明白的文化信息类的内容。而词语的文化意义在原诗环境中并不那么重要时,就没有必要添加脚注。同时,由于脚注的空间有限,过长的脚注会给读者带来视觉上或阅读上的疲劳。所以,译者在使用脚注时,对脚注内容的选择需要谨慎小心。
例4:淹留膳茗粥,共我饭蕨薇。
敝庐既不远,日暮徐徐归。(《吃茗粥作》)
《吃茗粥作》是唐代诗人储光羲的作品。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在盛唐以前,人们还保留着“吃茗粥”的饮茶习俗。“茗粥”是一种用茶粉煮的粥,亦称“茶粥”,吃茶的原始方法。据唐《膳夫经手录》:“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在对“茗粥”进行英译时,译者可以采用添加脚注“a gruel made of tea powder”来为译语读者降低阅读难度、扫清跨文化交流障碍。
例5: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
日午独觉无馀声,山童隔竹敲茶臼。(《夏昼偶作》)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柳宗元写于元和七年,写得恬静淡雅,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白瓷“茶臼”为唐代茶具,口径12.1厘米,浅盘状,小平底。在英译“茶臼”时,译者可以采用添加脚注“a kind of tea set in the Tang Dynasty”来为译语读者扫清跨文化交流障碍。
深度翻译通过语境建构的手段,使译语读者对原语获得更多有价值的发现,从而对原语文化更加尊重,对其他民族的思维和表述方式也更加欣赏。深度翻译对唐代茶诗中文化关键词的文化意义的传递有着重要启示意义,但每个时代都有各自不同的文化交流需求、内容和形式。因此,新时代背景下的典籍外译者,应积极探索深度翻译策略的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