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文琦 戴铁颖 杨 薛 王晶晶 齐 绩 叶宝东 林圣云 沈建平 胡致平#
1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53
2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浙江 杭州 310006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一种由不同病因和机制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综合征。传统中医学并无“再障”或“急性再障”之病名,现代中医根据其病机将之命名为“髓劳”。因为急性再障发病急、病情进展快,故中医称其为“急劳”。
伏者,即藏匿于内,不显于外。《中医大辞典》将“伏邪”释为“藏于体内而不立即发病的病邪”。伏邪之说源于《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明代汪石山将温病以病因分为伏邪、新感、新感引动伏邪三型。刘吉人在《伏邪新书》中言:“感六淫而不即病,过后方发者,总谓之曰伏邪。夫伏邪有伏燥、有伏寒、有伏湿、有伏暑、有伏热。”把“邪”的概念由“伏寒”扩大为“六淫伏邪”。总之,伏邪指邪气未除潜伏于人体,到一定时期或特定的条件下再致病的一种邪。现代医家认为伏邪理论与免疫相关性疾患、感染性疾病、传染病等多种疾病的发病关系密切。
目前,急性再障的中医病机有“从毒论治”和“从虚论治”之说。以从毒论治为主,温热毒邪直中营血,耗精伤髓,致髓枯骨空,发而为病。从虚论治认为本病乃真元衰竭,或肾精虚衰,或气血不足等所致。我们将“急劳”从发病到基本缓解分为“三期四型”:初期为“热毒壅盛”或“阴虚火旺”;中期为“气阴两虚”;后期为“阴阳两虚”[1]。在临床上,初期部分患者无热毒壅盛的特征,反而有五心烦热、潮热盗汗等阴虚火旺的表现。其病机不仅缺乏外感温热邪毒直中营血,耗竭津血,导致髓枯骨空的特征,反而有一个各种原因逐渐耗竭津血,最终导致髓枯骨空而发病的过程,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其可疑致病原因包括“感冒”“腹泻”“肝炎”等前驱病史或家庭装潢、药物等不良环境或有害物质接触史。这种发病过程与伏邪“非时而发”的致病特点相符。此外,伏邪致病者并不全是阴虚火旺型的,有一部分初期为热毒壅盛型的患者发病与伏邪也有关。若感邪后伏于体内,隐而不发,日久内热乃生,耗津伤阴,在此基础上再次感邪引起急性发病,即“新感引动伏邪”,这时临床上往往呈热毒壅盛的表现,这种病人较单纯新感致病者病势更急,更凶险。
患者,女,36岁。因“阴道大量出血伴齿衄、肌衄3天,加重1天”于2017年3月2日入院。血常规:白细胞1.0×109/L,血红蛋白73g/L,血小板3×109/L。骨髓常规:脂肪滴丰富,有核细胞增生极度低下,粒红二系极度减少,巨核细胞未见,非造血细胞明显增多。骨髓活检病理:少量骨髓组织未见造血细胞。结合相关检查,诊为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既往体健,居住环境差,有油漆接触史2年。诊见体倦乏力,面色苍白,两颧潮红,齿衄肌衄,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寐劣多梦,口干喜饮,便干尿赤,舌红、苔薄,脉细数。病为急劳,证属阴虚火旺,迫血妄行。治以滋阴降火,凉血止血。方用犀角地黄汤合大补阴丸加减:水牛角、仙鹤草、白茅根各30g,龟版、地榆炭、藕节各15g,生地黄、地骨皮各12g,赤芍、丹皮各9g,黄柏、知母各6g。
按:该患者外受环境毒邪,日积月累,邪气伏于体内,精血暗耗,日久髓枯骨空,发为髓劳。伏邪郁而化热,耗津伤阴,呈虚火内盛之象。方用水牛角为君,清热凉血;臣以生地凉血滋阴生津;赤芍、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为佐;辅以黄柏、知母滋阴泻火,龟版滋阴潜阳,地骨皮退热除蒸,兼入仙鹤草、地榆炭、白茅根、藕节止血之品。诸药共成清热滋阴、凉血止血之效。
[1]吴迪炯,胡致平,沈一平,等.急性髓劳病分期论治诊断依据初探[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7):1099-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