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 曲如意 王兴伊
疟疾指以间歇性寒战、高热、汗出为特征的一种传染病。本病多发于夏秋季节及山林多蚊地带[1]。在有效抗疟药如青蒿素发现之前,疟疾对人类侵害很大,甚至可作为影响战争走向的因素。正是基于此,屠呦呦发现“青蒿素”意义重大,也因为“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患疟疾的非洲百姓,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以及2016年中国最高科技奖。当庆贺屠老受中医文献启发获大奖之时,是否更应回溯历史,看看古老中国对疟疾的认识?正好许慎的《说文解字》有三词:“瘧”(疟)、“痎”、“痁”[2],准确反映汉代人们对疟疾的认识,结合医籍、诸子百家书中的例证,试辨析如下。
《说文·疒部》:“瘧,热寒休作。从疒,从虐,虐亦声。”段玉裁注:“谓寒与热一休一作相代也。”[3]早在殷墟甲骨文中就有“瘧”字的记载:“乙丑(卜),殻贞:王瘧,不佳?”此辞乃殷王患疟疾之后,卜问是否病情恶化,招致祸孽?[4]《周礼·天官》中记载:“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5]《礼记·月令》中云:“(孟秋之月)寒热不节,民多瘧疾。”郑玄注:“瘧疾,寒热所为也。”[6]《孟子·离娄下》云:“今日我疾作。”赵岐注:“疾作,瘧疾。”焦循在《孟子正义》中进一步解释道:“瘧疾,寒热暴至,故名瘧。”[7]又《释名·释疾病》中言:“瘧,酷虐也。凡疾或寒或热耳。而此疾先寒后热,两疾似酷虐者也。”由“瘧”之字形便可看出,“瘧”有残暴、凶残之义,发病时寒热休作有时,来势迅猛,故得此名。正如《明医指掌·疟疾》中言:“瘧之为状,焮热如炉,振寒如冰,头痛如破,咬牙嚼齿,有暴虐之势,从病从虐,故名瘧。”《素问》专设《疟论篇》和《刺疟篇》,详细论述疟疾的病因、病机、症状与治疗原则和方法。如《素问·疟论篇》载:“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慄鼓颔。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痛如破,渴欲冷饮。”《素问·刺疟篇》中言:“凡治疟,先发如食倾,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并根据寒热发作的次序和寒热偏盛的不同,将疟疾分为寒疟、温疟和瘅疟三种[8]。由此可见,“瘧”应为疟疾的总称。许慎对“瘧”字的解释,准确概括出了疟疾的临床特点及病名内涵。
《说文·疒部》:“痎,二日一发疟。从疒,亥声。”段玉裁注:“人谓间二日一发为大瘧。”王筠在《说文句读》中言:“谓隔一日也。《素问》有间二日至数日者。”[9]《玉篇》:“痎,疟疾,二日一发。”在古代文献中,“痎”字主要出现于医学典籍之中。其中在《黄帝内经》中共出现6次。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有:“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张介宾云:“心伤则暑气乘之,至秋而金收敛,暑邪内郁,于是阴欲入而阳据之,故为寒,火欲出而阴束之,故为热,金火相争,故寒热往来而为痎疟。”此处虽然阐述了痎疟发病的病因病机,但并未详细说明疟疾的症状,故“痎疟”应泛指疟疾。又《素问·疟论篇》中载:“夫痎疟皆生于风,其蓄作有时者何也?”《黄帝内经太素·疟解》中认为“痎”当作“”,杨上善云:“,有云二日一发为疟,此经但夏伤于暑至秋为病,或云疟,或但云疟,不必以日发间日以定也,但应四时其形有异以为尔。”[10]《字汇·疒部》:“”同“痎”。又《类经》卷十六云:“痎,皆也;疟,残虐之谓。疟症虽多,皆谓之疟,故曰痎疟。”[11]由此可见,《黄帝内经》中之“痎”字应是疟疾的通称,无论疟疾日作、间日作、间二日或至数日作,皆用“痎疟”概言之。
《说文·疒部》:“痁,有热疟。从广,占声。《春秋传》曰:‘齐侯疥,遂痁’。”段玉裁注云:“痁,有热无寒之疟也。”《广雅·释言》:“痁,疟也。”《玉篇·疒部》:“痁,疟疾也。”在《礼记·曾子问》中记载:“且君子行礼,不以人之亲痁患。”郑玄注:“痁,病也。以人之父母行礼而恐惧其有患害,不为也。”认为“痁”指疾病。又《左传·昭公二十年》中载:“齐侯疥,遂痁。期而不瘳。”杜预注:“痁,疟疾。”而对于“疥”字,注解颇有分歧。孔颖达疏:“‘疥’当为‘痎’,痎是小疟,痁是大疟,痁患积久以小致大,非疥也。”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卷六中亦称:“齐侯痎,遂痁。痎,二日一发之疟。痁,有热疟也。”认为齐侯之病,本是间日一发的疟疾,后逐渐加重,转化为热疟,若是疥癣,病情较轻,不足以转化为像疟疾这样严重的疾病。陆德明对“疥”释为“痎”提出了质疑,其在《经典释文》中言:“若痎已是疟疾,何为复言‘遂痁’乎?”[12]清代臧琳在《经义杂记》卷六中亦驳之曰:“今人病疥,亦多寒热交发,俗呼为疮寒。转变成疟,势所固有。”余云岫认为此说有一定道理,认为疟疾为病,先寒后热,休作有时,而病之寒热休作,不只是疟疾一种疾病,疥疮也可出现皮肤破溃,寒热休作的症状[13]。因此,《说文》引《左传》“齐侯疥,遂痁”一句中,“疥”应为“疥疮”,而非“痎疟”,齐侯初病疥疮,病久不愈,出现寒热休作,症状类似疟疾,故言“遂痁”。
总之,疟疾的古病名有很多,除《说文》所载“瘧”、“痎”、“痁”三字外,还有痎疟、痁疟、痁疾等名称,在古代医籍中出现次数较多的病名为“疟”和“痎疟”。“瘧”字出现最早,也是使用时间最久的一个字。三字广义上讲都可作为疟疾的通称,狭义上又有细微的差别,“瘧”为统称,“痎”为二日一发疟,“痁”为热疟。《说文》采用同义系联的方法,将意义相近的三个字归在一起,加以区分比较,指出疾病间细微的差别,不仅对疟疾病名有了明确的界定,而且阐释了疟疾的发病特点和持续时间,反映了汉代人们对疟疾已经有了系统和深刻的认识。可见,《说文》不仅是一部语言文字学著作,其为医学的发展和进步也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史料。
[1] 李经纬,余瀛鳌.中医大辞典 [M].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107-1108.
[2] 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155.
[3]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M].第二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350.
[4] 温少峰,袁庭栋.殷墟卜辞研究——科学技术篇[M].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3:11.
[5] 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11.
[6] 李学勤.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523.
[7] 焦循.孟子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7:582.
[8] 郭霭春.黄帝内经素问校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25-344.
[9] 丁福保.说文解字诂林[M].北京:中华书局,1988:7644.
[10] 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445.
[11] 山田业广.素问次注集疏[M].北京:学苑出版社,1970:739.
[12]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M].第二版.北京:中华书局,1990:1415.
[13] 余云岫.古代疾病名候疏义[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