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国伟
(平顶山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平顶山 467000)
当前,我们处在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共享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特色,它在给全世界人民带来便利的同时,同时也使商品贸易面临着巨大的考验。茶叶是我国最具特色的商品之一,与其密切相关的茶文化是我国文化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在茶叶出口时,由于我国的国际贸易缺乏经验,因此对于种类繁多的茶叶,其英译名字混乱不一,这给我国茶叶的对外宣传造成了很大的困扰,解决茶叶名称英译问题对于茶叶的出口贸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上世纪七十年代前,翻译界中存在着众多的翻译方法,未形成统一的翻译体系。后来随着功能性翻译的出现,翻译界逐渐开始有了可以依据的理论基础,并且吸引一批翻译工作爱好者。功能翻译理论认为,在翻译工作中应当遵循目的性、忠实性、连贯性等原则,并且对翻译的目的性原则十分重视。翻译的目的性原则认为,在翻译活动中,应当以翻译目的为指导,选择合适的翻译技巧和方法,使原文的功能可以最大程度的保存下来;而忠实原则就是在翻译中,需要最大限度的忠实原文;连贯性则是指翻译应当保证语句连贯,具有意义[1]。在翻译的过程中,如果无法满足上述的所有翻译原则,应当保证目的原则的实现。就翻译的本质而言,它实际上是一种实践活动,而目的性就是它最为重要的特征。
从文化传播的视角,茶叶名称翻译是进行文化传播的前提和基础。但是由于我国的茶叶品种十分复杂,而且其蕴含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因此在对其进行英文翻译时存在很大的难度。我国茶叶种类繁多,再加上茶叶具有十分浓厚的地域色彩,其命名依据包括原产地、茶叶色泽、历史典故等,这种文化现象使得茶叶名称翻译时,需要形神兼备,这无疑增加了茶叶名称翻译的难度。如果翻译者仅考虑读者能够听懂,将会使其蕴含的文化内涵流失,不利于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茶文化传播;但是如果翻译的艰涩难懂,导致读者难以理解,同样无法实现茶文化宣传的目的。综合考虑茶叶名称翻译的目的,主要包括以下两项:其一是帮助外国读者了解我国茶文化的内涵以及意境;其二是为茶文化传播打下基础[2]。
首先,茶名难以分类。我国的茶叶种类繁多,导致一些茶叶在发音或者字义上的差别十分小,因此很难翻译。如我们可能将清茶和绿茶都直接翻译为“green tea”,然是实际上这两种茶叶无论外形还是口感均存在很大的区别,引起外国人的误会和不解。翻译人员在翻译时,如果没有充分的茶叶功课准备,将无法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而通过这些茶名传递的茶文化,会使外国人对我国的茶文化一知半解,疑惑重重。
其次,与实物名字重复。由于汉语中多音字众多,并且存在很多易使人错误联想的词语,如水仙花和水仙茶,两者之间并无关系,但是由于两者的名字较为类似,因此易使人产生错误的联想。在翻译时,翻译人员如果不能重视这个问题,将会使译名偏离其原本涵义。
再次,一茶多译。和其他商品相比,我国关于茶叶名称翻译的研究很少,很少有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专门的研究,因此在茶叶的翻译上还存在许多问题[3]。例如,我们十分熟悉的信阳毛尖茶,我们在市场中可以看到的翻译包括xinyang souchong、xinyang fresh、xinyang tea等,这种一茶多译的问题使茶名的唯一性和独特性遭到了破坏,进一步稀释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最后,错误的翻译。茶叶我国对外出口贸易中最具特色的产品之一,促进了我国茶域经济的发展。如我们十分熟悉的信阳毛尖、西湖龙井、崂山绿茶都有这个特征,但在进行茶叶名称翻译时,翻译工作者很难保证准确无误的翻译[4]。如果将其翻译的过于复杂,会使人产生疑惑,影响对其的了解,但如果将其翻译的过于简单,将无法将茶叶的独特性很好的体现出来,进而使其产业发展受到影响。如在当前的市场中,有将西湖龙井茶直接翻译为xihulongjing tea的商家,这样简单直接的翻译破坏了西湖龙井茶独特的韵味,在加上很多外国人对longjing一词没有更多的认识,因而将产生很大的困惑,无法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因此,在进行茶叶名称翻译时,如果不能根据其特色灵活的翻译,将无法达到很好的效果。
基于当前我国茶叶名称翻译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相关的翻译工作者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需要格外注意,灵活运用翻译技巧,使茶名英译体现其含义的同时,向外国人传递我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具体来说:
我国茶叶种类繁多,而且其命名方式不一,有的茶叶是以地方名或者地方特色命名的,还有些茶叶是以自身具有的独特特征进行命名的,当然还有一些茶叶是以地方的风俗习惯命名的、以历史故事命名的,这使得茶叶命名依据多种多样。因此,我们在对茶名进行翻译时,最好准备多种多样的翻译方法,根据实际情况,一些茶叶名称采用音译的方法,一些茶叶名称采用直接音译的方法,还有一些茶叶名称采用多种方式结合的英译方法。有时仅仅使用英文单词无法更好的表达茶名,这种情况下翻译工作者可以借助小注,将与茶叶相关的复杂引申义写入注解中,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外国人更好的理解,同时也可以一定程度的提高茶叶的内涵[5]。
我国的茶文化具有非常久远的历史,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财富,我们应当对这些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发扬。茶名翻译工作者在翻译茶名时,应主要除了期望外国人准确表达茶名外,还应当将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传达出去,影响更多的人。因此,在翻译茶叶名称时,除了具备深厚的翻译功底之外,还要对茶文化的内涵进行透彻的理解,以使茶名翻译可以更加完美。在实际的翻译工作中,很多翻译人员之所以翻译出错,就是因为对茶文化的相关知识认识不足,他们更多是凭借翻译经验来翻译茶名,因此对茶叶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因此,应当引导翻译工作在日常的生活中,对茶叶的背景以及相关知识进行全面的理解,多方考证,用心感受茶文化的内涵和真谛,以免在翻译过程中因为认识问题发生断章取义等问题,促进茶名翻译质量的提高。
翻译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这不仅体现在翻译方法以及翻译技巧的多样性上,同时体现在翻译人员的专业素养上[6]。在进行茶叶名称翻译时,不仅需要考虑茶叶名称本身的复杂,同时需要考虑中西方文化格局上的差异。由于中西方在风俗、人文、价值观等方面均存在很大的差异,翻译工作者在对茶叶名称进行翻译时应当充分考虑这些差异。除了深入的了解茶文化外,翻译者需要对西方风俗文化有一定的认识,找到中西方文化的契合点,采用中西结合的方式减少外国消费者对茶名及其文化内涵理解的偏差,避免消费者产生心理不适。
综上所述,在茶叶名称翻译的过程中,当前仍然存在着茶名难以分类、与实物名字重复、一茶多译、错误的翻译等问题,不仅影响着茶叶的国际贸易,同时影响着茶文化的输出和传播。因此,我们应当基于翻译目的论的相关观点,在进行茶名翻译时,严格遵循目的性、忠实性、连贯性等翻译原则,灵活使用翻译方法以及技巧、对茶文化的内涵进行充分理解、充分考虑中西方文化格局的差异,进而使茶名翻译在被外国消费者理解的同时,彰显中国茶文化的特色;在带来经济收入的同时,促进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