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茹,马凤君,韩金玲,丁晓杰,衣华强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
麦粒肿即胞睑边缘生小硬结,红肿疼痛[1],形似麦粒,多发于一侧,具有反复性,本病多发于青少年,是眼科常见病之一,中医又名“针眼”或“土疳”。西医名为睑腺炎,认为本病多为葡萄球菌侵入睫毛根部皮脂腺或睑板腺而致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笔者采用足三趾及肩胛区反应点点刺放血治疗麦粒肿24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24例患者均来自2015年9月~2016年11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上眼睑发病者15例,下眼睑发病者9例;年龄最小4岁,最大47岁。皆为单眼发病。
嘱患者坐位或仰卧位,充分暴露患侧足趾,在足三趾(足大趾、次趾及中趾)处按揉至局部充血,对足三趾及术者左手拇指、示指常规消毒后,左手固定趾端,右手持消毒的三棱针快速点刺足三趾趾腹1 mm~3 mm,不留针,出针后反复捏挤局部使之出血,一般每个趾腹5滴~10滴为度,根据患者情况酌情增加出血量,放血时用75 %乙醇棉球擦拭,最后用消毒干棉球压迫止血,每次点刺同侧足三趾。
嘱患者取俯卧位,充分暴露背部,在患者两肩胛间足太阳膀胱经循行区域探寻一些反应点(如小米粒大小的淡红色小红点,按之不退色),对肩胛区及术者左手拇指、示指常规消毒后,右手持消毒的三棱针快速点刺反应点,每次取3个~4个反应点,不留针,局部点刺后拔罐,约5 min~10 min取下玻璃罐,用75 %酒精棉球消毒。
痊愈:经治疗1次~2次,眼睑局部红肿疼痛、硬结完全消失;有效:经治疗3次后,局部症状改善,但仍有硬结;无效:经治疗3次后,症状仍未明显改变者。
本组24例,经治疗痊愈21例,占87.50 %;有效3例,占12.50 %。总有效率100 %。一般治疗1次~2次即可治愈,最多不超过3次。
王×,女,4岁,主诉:左下眼睑肿块1周。患儿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下眼睑痒痛不适,局部红肿,按之有小硬结,形如麦粒,于当地西医院就诊。诊断为麦粒肿。给予抗菌消炎药治疗(具体不详),疗效不显,反局部红肿疼痛加剧,当地医院建议手术治疗,其父母担心留下疤痕,故来我院针灸科就诊。现症见:左下眼睑0.6 cm×0.4 cm×0.2 cm大小肿块硬结,色红,压之疼痛,无发热咳嗽,伴口臭,纳可,眠可,大便稍干,小便调,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中医诊断:麦粒肿(脾胃湿热)。治疗方案:给予足三趾点刺放血,治疗1次后,眼睑肿胀、疼痛消失,2次后后硬结消失而愈。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本病属于祖国医学“眼丹”“针眼”“土疳”范畴,多因外感风热,脾胃湿热或心肝之火循经上炎所致热毒结聚于眼睑。《灵书·经筋篇》云:“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指……太阳为目上纲,阳明为目下纲。”可见本病与太阳经和阳明经关系最为密切。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理论,上眼睑的麦粒肿当治足太阳膀胱经,下眼睑的麦粒肿当治足阳明胃经。本病多为实热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血实者宜决之。”故选取三棱针点刺放血,此疗法具有清热,泻火,解毒,散结,消肿之功,适应于实证、热证。《灵枢·经脉》云:“胃足阳明之脉……入中指内间……下入中指外间……入大指间,出其端”。当下眼睑麦粒肿时,多选取足三趾趾腹点刺放血以清热解毒,散风止痛,散瘀消肿。阳明经多气多血,阳明经善泻热邪。麦粒肿病位在眼睑,选取足三趾,具有上病下取,引火下行之意。《证治准绳·七窍门》云:“土疳症,脾胃上生毒,俗称偷针是也……世传眼眦初生小包,视其背上即细红点,如疮,以针刺破,眼时即瘥,名偷针。实解太阳经结热也。”上眼睑为足太阳膀胱经所过,当上眼睑麦粒肿时,可在背部肩胛区足太阳膀胱经循行区域发现一些反应点(如小米粒大小的淡红色小红点,按之不退色),用三棱针点刺放血配合拔罐,具有清除太阳经邪热,疏风明目、散结消肿的功效。点刺放血配合拔罐更能提高临床疗效。张从正在《儒门事亲》中就有记载关于放血疗法治疗目疾,明确指出五官科病证宜首选放血疗法,从中医辨证角度来看,火热、风热病证最宜放血治疗[1]。西医治疗麦粒肿,初期多采用抗菌消炎的药物,因麦粒肿感染部位特殊,药物很难到达感染部位,而且抗生素副反应大,疗程长,常规治疗可能效果不佳,易形成脓肿,后期化脓后采用手术切开排脓,费用较高,且容易留下疤痕,影响美观。针灸治疗本病初期疗效显著,具有简、便、廉、效等特点,患者更易接受。但需要注意的是:凝血机制异常及血小板严重减少者禁用此法。治疗期间饮食宜清淡,禁食牛羊肉、辛辣等肥甘厚腻之品,注意保护眼部卫生,切忌用手挤压患处,以免脓毒扩散,避免眼部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