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豪,徐 进,钟文楷,韩 达
((1.陕西理工大学 陕西省资源生物重点实验室,陕西 汉中 723000;2.陕西省镇巴县中医院,陕西 镇巴 723600;3.陕西省汉中康源风湿病医院,陕西 汉中 723000;4.陕西省汉中市中心医院 骨科,陕西 汉中 723000)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中医称为“痹证”,《素问·痹论》对RA的定义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RA是风、寒、湿邪入侵身体,正气不足,从而引起关节肿胀和疼痛,甚至畸形等。
在临床上,我国传统治疗RA的方法,主要是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而在治疗方式上,通常是以内服药为主,外治法为辅,笔者在患病前10 a,采用我国目前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以内服药为主,病情一直未得到有效控制。而在近5 a改以中医外治法为主,内服药为辅,通过外治法去除湿邪、寒邪和痰邪等,以内服药调理肠胃功能和补益正气,结果疗效显著,四肢多处变形的关节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关节腔内部分钙化的滑膜消失。并且通过与近百例的病友常年交流,发现以规范的外治法为主,以内服药调理为辅,均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疗效,其中个别病情较重或病程较长的患者达到了痊愈(儿童RA痊愈率高于成人)。
《理瀹骈文》中有记载:“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表明外治与内治所依据的医理是一致的,药物也大同小异,所不同的只是使用方法和给药途经。并且徐灵胎《洄溪医案》也曾记载:“大凡营卫脏腑之病,服药可至病所,经络筋节,俱属有形。煎丸之力,如太轻则不能攻邪,太重则恐伤其正,必用气厚力重之药,敷、拓、熏、蒸之法,深入病所,提邪外出。”提醒我们对于经络筋节之病,外治法更能深入病所,祛邪外出。对于RA患者,尤其是病情较重或病程较长患者,长期采用内服药治疗,会损伤脾胃,导致正气耗伤,其疗效往往事倍功半。而中医外治法可以使得药中有效成分,通过皮肤和关节腔等直达病灶,降低了药物通过消化系统给人体内脏所带来的伤害,且有效利用率较高。现就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外治疗法的临床应用研究做如下综述。
中药封包疗法是将生姜水、白酒和醋等将药粉调为糊状装入中药药包,加热后置于患病部位或身体的某一特定位置,如穴位上。尹小华[1]对四川省绵阳市中心医院的80例RA患者,采用随机抛硬币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口服药物治疗加物理治疗,有效率为76.90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结合中药封包治疗进行治疗,总有效率为91.30 %。而吴双[2]采用中药熏蒸疗法配合中药封包治疗湿热痹阻型RA,李志田[3]采用中药封包配合西药治疗RA,吴丹纯等[4]采用扶他林乳胶剂联合中药封包治疗RA关节,均显示联合中药封包治疗优于单一疗法。
但目前临床上多将中药封包作为短期的辅助疗法,往往起改善症状的作用,而笔者及部分病友在治疗过程中,发现该种疗法如果坚持3个~5个月其疗效尤为显著,尤其是对于急性期的患者及病情较重、病程较长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其变形关节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
《医学入门》指出: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汉代张仲景《伤寒论》更明确提出了“阳证宜针、阴证宜灸”,因此针灸疗法在RA的治疗中多采用温针灸、艾灸(雷火灸、隔物灸、火龙灸)和电针等,刘维等[5]对针灸疗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83篇文献进行分析,发现针灸疗法选穴原则大体分为4种:整体选穴、局部选穴、整体与局部结合选穴及辨证选穴。但临床选穴时多局部和整体相结合,其中手足阳经穴位占重要地位,而阳陵泉在穴位统计中使用频次最多。
温针疗法是将针刺与艾灸相结合,艾绒燃烧的热力通过针体传入体内,从而同时发挥针和灸的作用,达到通经活络、祛湿散寒的目的。全宣玟[6]采用温针灸治疗寒湿阻络型RA,结果表明,温针灸治疗比单纯针灸治疗更有效减少患者疼痛、肿胀和患者晨僵时间,但类风湿因子(RF)和血沉(ESR)差异不显著。此外,还有许多医家、研究者对于温针疗法进行临床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7~9]。
徐萍等[10]将92例活动期RA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分为阳明经穴电针组和阳明经穴对照组(单纯针刺组),治疗30 d 后,分别评价了患者的症状和实验室指标,研究表明,电针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针刺组。
艾灸可分为普通艾灸、隔物灸和雷火灸等。对于RA患者隔物灸主要采用生姜和附子饼,通过艾条或艾炷灸穴位,王伟明等[11]采用隔物灸治疗RA,隔姜艾灸组总有效率为93.75 %,隔附子饼艾灸组总有效率93.33 %,隔附子饼微烟灸组总有效率81.25 %。对血红蛋白和ESR两项指标,隔姜艾灸组也好于其他两组。而阮崇洁等[12]的研究结果也表明,长期坚持采用隔物灸的疗效优于来氟米特单一治疗。
雷火灸与普通艾灸比,雷火灸的组方多于普通艾灸,且具有火力猛、药力峻及迅速祛邪的特点。对于痰瘀痹阻型和寒湿痹阻型RA,具有除湿去寒、化痰散瘀、祛风除痹作用,痰去则肿消,瘀散则痛除,故而对RA肿痛患者的症状疗效较好[13~15]。
综上所述,不同的针灸疗法对RA的治疗均有效果,其中温灸疗法和隔物灸在RA临床治疗中的应用较为广泛,患者接受度较高。因此对于稳定期患者建议以适合自己的针灸疗法为主要外治法长期使用。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载:“风寒邪气随气水出。”运用拔罐作用于双侧肾俞、脾俞、肝俞、肺俞,可祛风除湿、调和气血、疏通经络、补益肝肾等作用。Liu等[16]将110例RA随机分为针刺拔罐发泡疗法组和针刺拔罐不发泡组,1 d 1次,治疗30 d后,针刺拔罐发泡疗法总有效率96.36 %,针刺拔罐不发泡法组的总有效率69.09 %。在RA患者治疗中拔罐法多与针灸疗法、中药熏蒸法和推拿等中药外治法配合使用[17~19]。
中药熏蒸具有热疗和药疗的特点,中药煎液趁热在皮肤或患处进行熏蒸、淋洗以达“开鬼门”、通腠理、带动体内邪气随汗而出、化气而解、起到内病外治的功效。江星等[20]将40例寒湿痹阻型RA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采用中药熏蒸法,熏蒸手关节,每日1次,每次15 min。3个月后,发现中药熏蒸法具有改善局部症状的效果。中药熏蒸疗法在临床上多与其他中医外治法和物理疗法配合使用[21~24]。
魏爱泉[25]以穴位为点、经络为线、局部为面的点线面结合治疗RA。手法以点法为始,以疏通整条经络经气为主,次以揉、按、捏法为辅加强经与经、穴与穴之间的疏通;而擦法以面为主,以调节整个患部的气血流通,有步骤、有先后地进行系统治疗。可恢复关节的活动功能,并可延缓或控制病情的发展。
此外中药穴位敷贴在RA的治疗中也占有重要地位,《素问》中就有“病在外者贴敷局部,病在内者贴敷要穴”“外治佐内治”的思想。刘婷等[26]对门诊100例RA患者使用祛痹通络膏和生姜汁糊状膏,于每年春、秋分分别三次贴敷治,并连续治疗3 a,贴于大椎、双侧外关、双侧肺俞、双侧足三里,观察临床症状以及不良反应。结果:治愈17例,有效75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2.00 %,且治疗期间未出现不良反应。表明中药穴位敷贴能显著改善RA的症状及实验室指标。
而笔者通过对镇巴县中医院和汉中康源风湿病医院患者随访及自身经历,也发现推拿及穴位贴敷能明显改善RA患者的症状。在临床实践中采用按摩手法定期按摩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能达到健脾祛湿的目的,同时按摩脚底涌泉穴后,贴敷足疗帖8 h以上,患者关节肿胀程度和晨僵均会缓解。文献中也有关于涌泉穴在RA中的应用[27]。
《内经》中有“蜂鳌有毒可疗痉”的记载。蜂针疗法是通过蜂毒与蜂赘,对经络腧穴及全身的刺激达到“以毒攻毒”的效应。蜂针疗法治疗RA的临床研究报道较多[28~31],如能控制过敏反应,对部分寒湿痹阻型RA有显著疗效,且毒副作用较小,但目前蜂针疗法缺乏规范诊疗方案,部分患者会有过敏反应,且患者接受度低。
从上述文献和笔者的亲身体验得知,中医外治疗法治疗RA,具有“简、便、验、廉”的特色优势,毒副作用较小,长期规范坚持使用疗效显著。尤其是病情较重或病程较长的患者的治疗中显得尤为重要。关节肿胀、疼痛较为严重以及关节严重变形的患者内服药虽然能缓解整体症状,但是起效速度较慢,且患者长期服药易损伤脾胃,加重肝肾负担。而外治法是通过皮肤吸收药物,直达病灶,加强局部的活血化瘀止痛,能快速缓解患者的痛苦。
外治法与内治法相同,在用药时,活动期建议重视清热祛湿,采用中药封包疗法为主,中药熏蒸法为辅,排除体内的湿邪和痰邪,疗程应不少于3个月;稳定期应以合适的针灸疗法为主,活血化瘀,补益肝肾,长期坚持使用;其余中医外治配合这两种疗法使用。日常护理时,定期按摩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涌泉穴及受累关节,调理脏腑功能和关节功能。尽量避免生冷食物,受凉和接触凉水,以防影响中医外治法疗效。
作者简介:
韩 豪(1983-),女,2012年毕业于陕西理工大学植物学专业,硕士学历,讲师。现在陕西理工大学陕西省资源生物重点实验室工作。研究方向:药物分析及类风湿关节炎药物的研究。